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都市 > 1980我的文娱时代 > 第15章 帽子来了

1980我的文娱时代 第15章 帽子来了

作者:威馆长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24 03:33:23 来源:奇书网

大春:夏天,咱们这是啥风筝啊,我也没见过啊?

夏天:克苏鲁。

小东:啥卤?

眼镜:你没看到吗?八爪鱼卤,海鲜味儿的!

大春小东面面相觑,唯一吃过的海鲜就是海带了,还得是过年才能吃到。

……

所谓克总一出,谁与争锋!

看着天上八条长满了眼珠子的“软爪”随风摆动,恐怖多彩章鱼头上一对对只有眼白的眼珠子直勾勾的盯着陆地上的一切。

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胆寒,一股凉气从脚底板升腾,从脑瓜顶冒了出去。

“这玩意看着也忒渗人了!”

“嘛啊这是?”

“妈的,厉害啊!”

被这克总一比,那色彩艳丽的凤凰,也就失去了颜色了。

在最原始的未知恐惧的俯视下,视觉上的艳丽根本不值一提。

现在哪还有人关注那凤凰啊?!

一群年轻人围着夏天他们问东问西,岁数大的则在一边指指点点。

“这这这……这小年轻的搞偷袭,胜之不武啊!”说这话的,就是之前说老刘胜之不武那个。

胜之不武是你口头禅啊?!

这风筝飞得高啊,加上长尾巴特别显眼。大半个后海怕是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这年头哪见过这玩意啊?这一看之下都不禁头皮一麻,但紧接着看热闹的心里就来了。

这年头能看到点新鲜事,简直能爽半个月。纷纷奔着风筝起飞的地方就去了。

不到十分钟,围了三四十人啊。

讨论的,追问的,批评的,赞扬的……人群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正所谓:顽童小学毕业早,忙斗老头放纸鸢~

这一轮,夏天单方面宣布,我完胜!

然而,乐极生悲啊!

这边还没快活多久呢,带着大盖帽,穿着上白下蓝制服的俩人就走过来了。

“嘿,散散散散。都聚在这儿干嘛呢?”

“谁放的风筝,快收起来!”

俩人一来,顿时把氛围打破。

“公AN同志,怎么了?”有大爷问道。这年头还不叫J察,都叫公AN。

这年头民众的地位还没那么低,这些退休的大爷跟执法者据理力争是常有的事。

“怎么了?这风筝谁的?嘿,那小子,说你呢,赶紧收起来!”一个国字脸,看上去不到四十岁的公安同志指着夏天说道。

“放风筝犯法了?”

“就是啊!怎么这也管啊!”

那国字脸同志扫视一周,气势很沉稳:“放风筝是合理的,但是这个风筝就不合理了。”

“我刚才在河那边,看到有小孩都被吓哭了!”

“啊?”众人哭笑不得。

“再说了,这里距离中海这么近,吓到了领导们怎么办?”

这话一出,众人顿时就不吱声了。

涉及到领导,那可不是小事。

“公AN叔叔对不起,我们没想到这一茬,这就收。”夏天连忙服软,开始收线。

风筝收起来了,公安同志也难免盘问批评几句——放风筝可以,别影响别人啊!

你放这什么玩意?

夏天:我这是八爪章鱼,海里的海鲜——说是克苏鲁肯定是不行。

那国字脸:你当我没见过章鱼是吧?我以前是海军!

夏天:啊,是我没见过,我根据书上的描写做的。做得不对您多包涵~

国字脸:这小子太狡猾了,以后得多关注!

结果一问,刚小学毕业,12岁!

众人:这他么12岁?说十五六我也信啊!

夏天和大春长得都太快,看着都大小伙子了。

然而旁边的眼镜和小东是实打实的12岁,小学五年级毕业啊。

有人一听,当场就说话了:“啊!你就是夏天啊!我家小子被你打过~”

“嗯,我侄子也说被夏天教训了,还是两次。”

“我姑娘在景山少年宫学琵琶,说是有一个叫夏天的学的老快了。”

“我儿子是武术班的,有一天往门上贴了一横幅……”敢情还是同学二嘎的父亲。

没想到,夏天现在竟然还是个名人了。一提起来,认识的还不少!

一顿批评教育,以后风筝是不让放了,说是影响不好。

克总就漏了一面,就被封印了。赞美公AN同志!

……

不到一天,这事就传到了夏爸夏妈的耳朵里了。

夏爸夏妈一寻思这可不好,自己儿子太能搞事了,现在没学上天天无所事事,可别闯祸啊。

与其让他闲着,还是忙起来的好。

于是夏妈就带着夏天去了歌舞团,去打杂,打扫卫生,收拾乐器。中午还能混一顿饭。

偶尔还能在阿姨们唱歌的时候给和个声,伴个奏啥的。

突出一个哪有事哪到~

最喜欢的就是吃饭的时候,在大姐姐姨姨扎堆的地方听她们私下聊八卦了。

姨姨们是真不拿他当外人,动不动还问问夏天的看法,开玩笑要给他介绍对象!

夏天:大姐,我才12岁啊!

这女人呀,一旦占据数量上的优势,那就会变得非常大胆。

除了跟夏妈去歌舞团,夏天就是跟夏爸去放电影。

夏爸的宣传工作,除了厂报、广播、宣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组织放电影,手底下附属厂子的十几个电影放映员都归他管。他自己也负责一部分任务。

很多电影,夏爸甚至会自己手绘海报,最大的有两米高的巨大海报。这可真是一门手艺。

怪不得当初会把夏天送去学绘画,原来家里还有这种艺术底子。

最近农闲,到了电影下乡的时候了。夏天跟着跑一跑乡下和附近小镇,给放露天电影的夏爸打杂。

一边放电影还能看电影,也是个好活。

夏天上上上辈子就是搞自媒体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影视吐槽啥的。对于影视行业有天然的亲近感。

加上有夏爸的倾力传授,没几天就学会了很多放电影的知识。开始包揽了一些类似换胶片,处理音响等工作。

这个活儿还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呢!

从放大机、扩音机到电影放映机,要学的很多。

学习怎么装片、开机、倒片子、检查片子、修片子……屏幕上有雪花时怎么调、人变形了怎么调等等。

每次放映经常会出现卡顿等问题,这时放映员就需要出马解决种种问题。

这年头电影放映员也是八大员之一,很有地位的。

城镇里面,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元,但是临时电影放映员平均工资却达到了40元以上,编制工更高。

有编制的电影放映员作为体制内人员,还有各种各样的福利补助每一场电影结束放映之后,这些放映员都能获得一定的提成,而每个月加上提成之后,他们的薪资已经达到了五六十元。

这个活儿也不简单,一部90分钟的片子,光拷贝就有50斤重。

那玩意死沉死沉的,一般身子弱点儿的女性都玩儿不转。

每个月电影公司都会给一张表,说明这个月提供的影片。

放映员根据这些片子排一个月的计划表,哪天到哪天放什么片子。

一般受欢迎的影片会安排放映四五天,或者延长到六七天。

有的生产队离城里比较远,一部影片要连续放几天才能轮过来。

有时候,好的片子,会连夜放两场呢。

父子俩坐一辆自行车,夏天坐在大杠上,后座是捆的结结实实的设备箱。乡村土路,一般来回得有二三十公里。

因为放电影得晚上嘛,白天看不清啊。所以俩人还得在老乡家借宿一宿,第二天才回去。

一般老乡都非常热情,为了表示感谢和争取多看一些好影片,都会热情招待,杀鸡啥的!

要不怎么说电影放映员地位高呢。

不过去附近农村的次数也不多,一般还是在燕京城中,某个厂子周末大家没事干,很多工人义务劳动加班。

厂里领导就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放个电影啥的。

那就简单了,晚上放完了就回去。

这些电影夏天大多都是知道一些的,再著名点的像是《地道战》《地雷战》这种,小时候就看过很多遍了。

这天放完电影《地道战》,还能听到夜里远处离开的孩子唱着童谣:“学习李X阳,从来不投降。敌人来到我,我就跳大墙。打枪没有用,我就钻地洞,地洞有枪子,打死小日本!”

电影这东西真好啊,有电影让人们枯燥的生活多了一丝乐趣和色彩。

这年头的人们太缺少精神供给了,之前很多年就只有极少数的样板戏和老片子能看……

八个样板戏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当然不是这八个样板戏不好,实际上这是当时质量最顶尖的艺术。

问题是一看十年,实在是都会背了!

比如说《沙家浜》选段中,有一段阿庆嫂智斗刁德一:相逢点头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现在常说的成语“人走茶凉”,就是出自这里,乃是现代诞生的成语!

没想到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