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帝国风云 > 第五百四十八章 独木难支

帝国风云 第五百四十八章 独木难支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16 04:08:59 来源:test

最快更新帝国风云 !

二月中旬,针对登陆作战的轰炸行动开始了。

按照顾祝同的安排,空军的战略航空兵依然对彭萨科拉、迈阿密与查尔斯顿地区的军事目标进行了轰炸。只是,这次顾祝同没有侧重于某个方向,而是让空军向三个地区派出了同样多的轰炸机。

从位置上看,这三个地方位于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

虽然美军的兵力规模足够庞大,但是真正的精锐部队却不是很多,特别是精锐的装甲部队少之又少。

要知道,在大战爆发前,美军只有一个装甲团,即第一装甲师的前身。当时,美国陆军拥有的坦克还不到五百辆。在组建第一装甲师的时候,巴顿找不到足够多的坦克,只能在吉普车上安装装甲板,拼凑成坦克的样子来训练新兵。可见,美军的装甲部队是在大战期间发展壮大的。

不可否认,美国有极为强大的工业实力,能够生产出足够多的坦克。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美国在大战期间生产的坦克战车占轴心国集团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五,超过了红俄,为大战期间的第二大坦克生产国,总产量仅次于中国,几乎是排第四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两倍。

问题是,美军几乎没有获得参与大规模装甲作战的机会。

在进行本土保卫战之前,美军参与的规模最大的装甲作战是在北非战场上,即由巴顿指挥的远征军与德意联军之间的战斗。

显然,美军真正欠缺的就是优秀的坦克兵,特别是装甲部队指挥官。

要知道,在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中,绝不缺乏优秀的装甲部队指挥官,而且中德的装甲部队都获得了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在广袤的大陆战场上,装甲部队有的是舞台。而且是真正的主角。

当时,美军名义上有近三十个装甲师,可是算得上精锐的不到十个。

更要命的是,第一装甲师与第二装甲师在古巴全军覆没,而留守本土的精锐装甲师仅剩下七个。

这七个装甲师中,有一个在西海岸地区作战,四个部署在东海岸北部地区。一个部署在五大湖地区。

也就是说,只有一个精锐装甲师部署在南部地区。

这就是第四十一装甲师。

当然。所谓的“精锐”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即相当于那些算不上精锐的美军装甲师。

第四十一装甲师是在一九四二年初组建的,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前往北非作战。可惜的是,该师形成战斗力的时候,北非的战斗已经结束。随后,第四十一装甲师被派往英国,为反攻欧洲大陆做准备。在英国逗留了两年多。第四十一装甲师最终没有等到反攻欧洲大陆的那一天,反而目睹了英国战败投降的全过程。当时,美国当局试图推翻英国政权,第四十一装甲师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即在必要的时候攻入伦敦,攻占唐宁街,控制包括首相府在内的重要行政机构。只是,在最后关头,美国当局放弃这个极有冒险精神的念头,第四十一装甲师也在英国正式投降之前离开了英国。只是。在撤离英国的时候,第四十一装甲师留下了几乎所有重装备,只带走了轻便武器。最终,第四十一装甲师的大部分武器装备都落入了德军手里,而且很多都被德军拿去做测试,以了解美制坦克战车的性能。当然,也有一部分被转交给了中国陆军,用来做类似的测试。必须承认。当时美军装备非常精良,使用的材料也非常到位,其M4“超级谢尔曼”坦克在防护、火力与机动性能上。与德军的“黑豹”、以及中国陆军的“东北虎”式中型坦克不相上下。回到本土后,第四十一装甲师重新组建。再次获得了坦克战车,并且以其在海外部署数年的经历,成为了美国陆中九大王牌装甲部队之一。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第四十一装甲师就以佐治亚州的梅肯为基地,驻扎在美国东海岸南部地区。

有趣的是,梅肯就在彭萨科拉与查尔斯顿之间,离迈阿密远得多。

当然,梅肯是美国东海岸南部地区的交通中心,从该城通过的有两条铁路与四条州际公路,铁路分别通往北面的亚特兰大与南面的杰克逊维尔,州际公路则分别通往萨凡纳、麦克雷、莱克城与亚特兰大。虽然除了亚特兰大,其他都是中小城镇,但是萨凡纳的公路沿着海岸线分别通往查尔斯顿与杰克逊维尔,莱克城的公路往西直达彭萨科拉,往东到达杰克逊维尔,往南则通到坦帕与迈阿密。

从这一部署就看得出来,美军没有打算守卫迈阿密。

战后公布的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美军的作战计划中,如果中国海军陆战队攻打迈阿密,佛罗里达半岛的美军将逐步撤往杰克逊维尔,在杰克逊维尔到塔拉哈西建立防线,重点守卫莱克城与莱夫奥克。如果有必要,美军还将炸掉萨旺尼河上的水坝,用洪水淹没河流下游的平原地区,并且炸掉沿途的所有桥梁。总而言之,美军不会在佛罗里达半岛上与中**队进行决战,而会尽可能的让中**队留在半岛里面。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第四十一装甲师的地位无可替代。

要知道,第四十一装甲师是当时美军中最主要的机动兵力。从梅肯出发,第四十一装甲师只需要两天就能到达莱克城。如果杰克逊维尔遭到攻击,第四十一装甲师则能在三天之内赶到。

当然,美军也考虑过其他情况,比如中**队在彭萨科拉或者查尔斯顿登陆。

果真如此的话,第四十一装甲师开赴彭萨科拉与查尔斯顿,最多只需要三天。如果行进途中没有遭到轰炸,两天就能到达。

可见,第四十一装甲师的部署位置,离美军主要防御地点的距离都差不多。

问题是,一个装甲师能有什么用?

虽然根据陆战队特种侦察兵提供的情报,第四十一装甲师已经得到加强,兵力规模扩大了许多,仅坦克就超过了五百辆,且三分之一是“潘兴”式重型坦克,少许还是加强了火力的改进型“潘兴”,此外还有不少于四百门的突击炮、五百多辆半履带式装甲车,以及上千辆军用吉普车与卡车,官兵总数不低于两万。可以说,其规模超过了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所有装甲师,与红俄的装甲军旗鼓相当。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美军各级部队的编制规模一向比较大。但是这仍然是一个装甲师,而不是一个装甲军,而且数量众多的坦克战车并不意味着有着同等的战斗力。

要知道,坦克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大越好。

大战初期,各个交战国都偏爱重型坦克。主要就是,当时的中型坦克普遍存在火力偏弱的问题。比如德军在大战初期使用的三号坦克,配备的是三十五毫米坦克炮,仅能对付一些在大战前生产的轻型坦克,即便是在德俄战争初期充当主力的四号坦克,其坦克炮的威力也差强人意。

只是,到了大战中期,中国、德意志第二帝国与红俄都把重点放在了中型坦克上。

原因很简单,技术上的进步,赋予了中型坦克足够强大的火力,使中型坦克具备了与重型坦克交战的能力。与重型坦克相比,中型坦克的机动性更加有益,因此也更加适合执行攻击任务。

正是如此,中德俄才研制出了几种先进的中型坦克,比如德军的“黑豹”,红俄的T-34与中国陆军的“东北虎”式中型坦克。

问题是,美军并没有认清这一点,反而认为重型坦克火力强、防护好,战斗力更强。

事实上,到了大战后期,中型坦克与重型坦克的火力差距已经很小了,特别是在各种新式中型坦克装上了大口径、高倍径的坦克炮之后,在火力上已经丝毫不比装备同样坦克炮的重型坦克差。至于防护,在坦克炮的威力足够大的情况下,再好的防护也不可能让坦克不被摧毁。比如,德军曾疯狂的追求防护,设计出了一种重达一百八十吨的超级坦克,而这种坦克毫无实战价值。原因很简单,巨大的重量,不但使其根本没有机动性可言,甚至无法在绝大部分道路上行驶。

实战早就证明,只有在火力、防护与机动性之间形成平衡,才是优秀的坦克。

显然,“潘兴”是重型坦克,而不是性能均衡的中型坦克。

在实战中,重型坦克主要用于对机动性要求不高的防御作战。问题是,第四十一装甲师承担的是机动作战任务。对第四十一装甲师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能否击败对手,而是能否顺利进入战场。

再说了,一个装甲师,对于广袤的美国东海岸南部地区来说,也确实太少了。

如果几处地点同时遭到攻击,第四十一装甲师就将分身乏术。如果对中国海军陆战队的登陆方向判断错误,第四十一装甲师更这有疲于奔命。(未完待续)RQ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