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都市 > 催泪系导演 > 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悲歌颂情义,大刀扬正气

事实上,可以说《一刀倾城》这样的反常规的结局,也就是好人死,坏人活的结局,更真实的同事,也更符合时下的很多影评人,或者媒体人的胃口。

在过去,可能一部烂片也可以欺骗观众走进电影院,还能把烂片的票房推到很高的位置。

但是时至今日,却已经很难很难。

为什么?

因为过去,看电影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还是比较奢侈的消费。

自然而然地也导致了市场规模不大,自然而然地也会让电影的数量更少。

所以,那个时候,看电影不是观众选择电影,而是他们没什么可选择的。

影院一年到头也就那么些电影。

而大多数观众阅片的数量是有限的,自然而然地会喜欢看一些比较简单的电影。

或者说看一些粗糙的电影也能看的津津有味的。

可是现在不是了啊!

网剧,网大,电视剧,电影,可以说几乎每天都有多部产出,看电影也早就不再是奢侈消费,而是成为了一种很普遍的普通的消费。

于是,观众在看过了许多电影之后,渐渐地开始会分辨电影的好坏,会开始有选择的去看自己喜欢看的电影。

同样的,任何一种电影,看的多了,也都会产生疲劳。

比如时下的商业电影,可以说几乎千篇一律的都是主流的那一套,正义得以伸张!

这当然不是说不好,主流价值观如此,本也应该如此。

那么为什么《一刀倾城》会显得特别呢?

周清泉在自己的个人专栏上这样写道:“《一刀倾城》是近年来,武侠电影的一个新的巅峰!

不是说这部电影的剧情有多么精彩,这部电影的打斗已经达到巅峰水准,也不是说这部电影的人物有多复杂,恰恰相反,这部电影的故事,可以说,并不算复杂,相反还很简单,人物的设定同样的不复杂,但是为什么我却对这部电影爱不释手?

因为这不是传统的武侠片,当然,传统的武侠也不敢像这部电影那么拍,最终,谭嗣同慷慨就义,大刀王五死于乱枪之下,反派袁世凯和奕亲王却依然潇洒地活着。

这明显的有违我们对大多数电影的认知。

怎么坏人活的好好的,好人却都死绝了呢?

可是《一刀倾城》不是这样的!

因为虽然是一部武侠,但是却是依托真实的历史背景,从这一点上来说,袁世凯不能死,至少不能死在王五的刀下,看到有人说《一刀倾城》怎么把袁世凯,奕亲王,谭嗣同都变成了武林高手了?

这就是电影啊!不能当成历史来看,但是却也不能当成纯粹的武侠电影来看。、

其次,我们来看看电影的背景。

开篇直接交代故事发展背景:“甲午战败后,满清政府向日乞和,割让宝岛,撤走黑旗军,宝岛子民愤慨莫名,自组义军大刀队,时为一**五年……”

荒郊野外,大刀队队长王五舞刀扬威,仗义执言,对酒当歌:“黑旗军,力万均;杀外敌,保家国。挥不掉英雄泪,忘不了家国恨;喝不尽杯中酒,唱不完别离歌。放不下手中刀,杀不尽仇人头。”夕阳西下,残阳如血,树木映照,马队踏行,王五率大队刀兄弟计划炸毁日军弹药库。行动中,兄弟死伤惨重,王五血战逃出,看着火海中被日军惨杀的兄弟们,他悲痛万分纵身跳入深渊。身后,留下一代大侠无可奈何的绝望感叹:“故国非国,有家无家,天下之大,何处有我王五容身之所?”

其实这样的开局本身就已经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雄浑、苍凉、悲壮!

王五弃刀跳崖,所幸逃过死劫。

在白石镇,为了从清兵和贼寇的战乱中救出灾民,他与谭嗣同、袁世凯相遇。

三个意欲救国救民的男儿决定一起上京,成就一番事业。在京城,王五得到康有为、谭嗣同的相助创立“强武学会”,袁世凯步步高升统领朝廷新兵大营,谭嗣同写就《仁学》立志推行维新变法,但遇到了奕亲王等顽固保守派的反对。紧急关头,维新派决定实行兵变推行改革,谭嗣同将希望寄托于袁世凯。袁世凯却将维新派兵变的秘密告知保守派,谭嗣同被捕并斩杀于菜市场。为了给谭嗣同报仇,王五找袁世凯决斗,最后被朝廷火枪队包围英勇就义。

这就是整部电影的故事脉络。

清末维新变法时期,“大刀王五”是民间代代交口称颂的一个传奇,谭嗣同和袁世凯分别在历史舞台上留下各自重重的一笔,一个永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

《一刀倾城》就是以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回望历史,融合正史与民间传说,让侠者王五处于中心地位,将谭嗣同和袁世凯置于从属地位,并以武侠片的特色让谭、袁两个历史人物身怀武艺向武者靠近,简约而完整地抒写了民族变革时代武者的民族气节和激越悲歌:

“成败不过一线,为什么失败的总是我们?”

“我们做大事的,不是大成,就是大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有刀义,就有刀在;有战义,就有人在。”

整部电影也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

影片里面的人物,三个主要人物,谭嗣同,袁世凯,王五!

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的优缺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谭嗣同,可以说作为朋友,他是真正的完美的朋友,连袁世凯这样的人都喜欢和他做朋友。

谭嗣同有情有义,重情重义,他对待朋友的诚,对侍女的真,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所有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人放在任何时代,任何背景下,都绝对意义上的,是每个人都希望结交的好友!

可是这样的人,他同样的也有自己的性格缺陷。

可以说他是志士仁人,但是却也有着很多这类人的缺点,那就是空有一番热情与豪气,手中却毫无实权,也毫无从政经验。

他在面对掌握实权与圆滑的顽固派面前,不堪一击,最后只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引身就义,慷慨赴死。仰天长叹:“天下虽大,竟无我容身之所”,“逃得出牢狱,逃不出天下”。

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看到这一幕,唯有临影嗟叹,唏嘘不已。

这也许是我们民族的时代悲剧,近代变法救国,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在体制内,有权有势、有手腕的人,没有意愿变革,而身处体制外的志士仁人,虽认识到变法的重要,也有变法的热情,但是却没有变法的手段,唯有抓住一个无实权的傀儡皇帝。

可是他面对的却是一群顽固守旧与投机圆滑的实力派,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这不仅是他们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却更加激起进一步对旧制度的反抗,从体制内改革已经不可能,那就只有完全颠覆整个旧制度。一次次的失败,只会激起一次次的更加的激进,我们的民族,一步步走向激进主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当然,尽管谭嗣同有着这样的缺点,但是从个人来讲,志士仁人如片中的谭嗣同与王五大都豪气冲天,义气满怀。待人接物,以义气为先,以他人为目的,重信守诺,为朋友两肋插刀。而小人如片中袁世凯,则是以他人为手段,处事圆滑,善于投机,惯于见风使舵,八面玲珑。最终,志士仁人终将倒在罗网之中。令人唏嘘不已,却也无可奈何。唯有怀着敬仰的心去怀念他们。

再来说,王五!

这个版本的王五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惊喜,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武人!

恰恰相反,王五,是粗中有细,不怒自威。

这一点从和谭嗣同的狱中对话、亲手送谭嗣同上路以及最后从容赴死就可以看的出来,他懂谭嗣同,也理解谭嗣同!

他是黑旗军大刀队的队长,在白石镇,他说心中的火已经灭了,但是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真正的灭掉心中的那一团火?

而谭嗣同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

和谭嗣同不同的是,在这部片子里,王五才是真正的主角,或者说他才算是一个江湖人。

谭嗣同不是,袁世凯同样不是!

谭嗣同是庙堂之人,所以他死于庙堂规则之下。

而王五,他是江湖之人,所以最终他快意恩仇,也是死于乱枪之下!

朝廷事朝廷了,江湖事,江湖了!

所以,无论袁世凯说什么,对于王五而言其实都没有意义,因为在他这里,谭嗣同是兄弟,袁世凯也曾经是兄弟,兄弟的背叛,只能以血来偿!

江湖又怎么能少了儿女情长呢?

影片在这方面显得非常的克制,也是最让人欣赏的地方。

比起过去那些哪怕是乱世,也依然一副悱恻缠绵的儿女情不同,在这个救亡时代的儿女情长,是那么的婉转,那么的悠长,那么的惆怅、那么的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次王五在船上遭遇王妃,乱世中倾诉儿女情,却不忘舞琴明志,“看来你也是个伤心人”。“当今中华大地上,只要是热血男儿,有哪个不伤心?”“我的心虽伤过,但未死。”在这个“故国非国,有家无家”的年代“国家没前途,我们无后路”。所有的儿女情长只有抛诸脑后了。

最后袁世凯!

袁世凯在影片当中,他一直都和王五和谭嗣同是不同的人!

相信大家也都看了。

在白石镇初会,对于谭嗣同和王五的帮助,他一开始可以说是不屑一顾,将一个势利之人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结交谭嗣同的?

是在知道了谭嗣同的名字的时候,他才翻身下马!

而一直提到康有为,因为康有为受当今的重用,所以他才想要结交康有为的弟子谭嗣同。

然后是王五,相比起谭嗣同一开始就希望能够唤醒王五出山,袁世凯的表现依然是不屑,若非谭嗣同,王五这样的对他的仕途并没有特别大的用处的人,他同样的不屑一顾!

到了京城,袁世凯有谭嗣同的引荐,成功的掌控新军,可是他在面对位高权重的奕亲王的时候,却低声下气地去巴结。

他可以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只是泛泛之交,并非至交!

可是在谭嗣同和王五面前的时候,他却又一副大家都是兄弟的嘴脸。

可以说将一个小人演绎地淋漓尽致。

为此,他的背叛也早就已经埋下伏笔。

他偷偷立了谭嗣同的牌位,看似只是因为立场不同,内心还是很敬佩谭嗣同,但是他却又在牌位上安放了炸药,也证明了于他而言,兄弟义气,又怎么比的上高官厚禄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或许如不是以历史为背景,那么袁世凯这样的小人在绝大多数影片当中,都必然以最终血债血偿,让观众爽一把,一泄心中愤懑才对,但是正因为这部电影的背景,所以袁世凯是小人,但是他却不会死,因为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然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更加感动,更加崇敬。

崇敬片中以王五为代表的一代习武之人那博大的爱国之心;感激此片在这个物欲横流、人们价值观面临空前挑战的今天给予我感动与思考。片中的台词也非常的经典,对话简洁明快、意境深远且饱含哲理,可以说是字字有意、句句耐寻,再配上古典的旋律和特定的历史场景和情节,很有感染力,让人回味无穷,久久难忘。

从这个结局来说,这部电影真的令人很是绝望,很是压抑!

或许是因为出于这方面的考量,所以最终电影还是留下了一份希望,一份星火!

可还曾记得王五等侠义之士在袁府与朝廷鹰犬大战后尽数被杀,只有一个小孩——王五的大弟子左宗生逃掉,他站在高高的屋顶上大声呼喊。或许这也是导演在给予这部电影留下一个希望,这个场景意味着好人没有死绝,正义的力量还在继续。

也印证了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不知道左宗生后来的故事,但是却不妨碍我们去畅想,小孩长大后肯定会成为王五那样的大侠,或许不会再重演那样的悲剧!”

喜欢催泪系导演请大家收藏:()催泪系导演总裁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