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都市 > 催泪系导演 > 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理性和偏见的较量

《十二怒汉》正式全国上映,其实最初的时候,李易对内地这边的市场并没有用太大的把握。

别看点映的时候,好像好评如潮的样子,可是记忆之中《十二公民》同样的在上映前的点映也是好评如潮。

可是结果呢?

还不是折戟沉沙。

但是结果却大大出乎了李易的预料,也许是因为这段时间,这个话题正好被炒热,所以哪怕内地并不是陪审团制度,可是大家似乎并不陌生的样子。

毕竟,港岛的确是陪审团制度。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得益于港岛港片对内地观众的影响,所以让大家其实对这种制度虽然并不是说那么的清楚,但是却也不算陌生。

所以,《十二怒汉》虽然并没有大爆,但是票房却也足够让人眼红了,而同样的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渐渐地随着电影的扩大放映而开始剧增。

有意思的是,《十二怒汉》在内地被讨论最多的,并不是陪审团制度,或者皿煮啊之类的,反而是“偏见!”

《电影周刊》的周清泉就专门针对“偏见”和“理性”写了一片长评。

“《十二怒汉》被讨论的东西很多,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从这部片子里面看到的,处处都存在的“偏见”!

而事实上,整部影片,整个陪审团讨论的过程,在我个人看来,其实是一场理性和偏见的较量。

从电影的开篇,其实就已经开始点题了。

一位身穿黑色西装的商人,进入陪审团房间的初始就拉着一位眼镜男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差点就睡着了。”

“律师们说的话让我很火大,凶手是谁真的太明显了。”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得吃点苦头,才不敢惹麻烦。“

这是一个早已在心中给那个男孩判了死刑的人,他并不关心案件本身,别人说的任何理由将很难改变他的初衷,为讨论的艰难反转埋下了伏笔。

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他为何会有这样笃定的看法,他好似对孩子颇反感。

他被安排在拍摄景框的中央,占据着画面的主导地位,墙壁上装饰的斜线营造出一种紧张的动态感,强调出这个男人无法冷静的内心。

只有那个人,那个站在窗边,望着窗外的建筑,抽着烟,沉默思考的人,给这燥热密闭的环境带来一丝清凉,为剧情的反转带来一丝转机,也为那个可怜的男孩带来一线希望。

在第一轮投票时,只有他选择了“无罪”,所有人顷刻炸锅。

其实他并不确定男孩是有罪还是无罪,虽然所有的证言和证据都指向男孩是杀死自己父亲的凶手。

他选择的理由是:这条判决攸关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的命运,我只觉得我们该给他一个机会。

礼貌儒雅的微笑,不急不徐的解释,体现出他的冷静、良善和耐心。

陈伟杰演了那么多电影,但是在这部电影里面,他的角色尽管连名字都没有,但是却由衷的令人赞叹。

两个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为讨论激烈的展开吹响了号角。

“偏见”可以算是一个人潜意识当中由于经验等因素形成的对事物的认知。偏见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十分普遍,因为我们的大脑无法随时随刻地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我们已经习惯于用各种标签来定义各种各样的事物,这也是偏见的一种,我们离不开偏见的同时也在依赖着偏见为我们做出的决定。但是,也正是因为偏见的存在,许多真相被蒙蔽,无数人因此而蒙冤,本片就很好地说明了偏见的缺陷之处。

其实《十二怒汉》的案件本身就带给了大家一种理所当然的会有的偏见,数小时前的儿子与父亲争吵,数小时后父亲就被杀害了,并且有人在案发现场见到了儿子的身影,儿子原本就经常忤逆父亲,平日作恶多端,又是从小生活在贫民区,被罪恶所长期熏陶。仅凭这点描述我们就会认为这个儿子一定是个恶贯满盈的残暴之徒,是他无可救药地杀害了自己的父亲。这样的想法几乎是不经思考就浮现在了脑海中,这就是偏见在自我认为无意义的事情上节省脑细胞的方式。正是这样的偏见贯穿了整个庭审过程,如果不是那位陪审员提出了异议,我们可能一辈子就会对这样的认知坚信不疑。

事实上,在现实当中,我们其实同样的存在着类似的偏见,网络上随处可见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键盘侠,他们总是通过网络获取了一定的信息,然后就开始根据自己的想法推论出一个自己认为的可能的答案。

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偏见?

刚开始十二位陪审员在房间内的主流想法是:那个男孩一看就是凶手,物证人证确凿,还有什么可谈的,实在是浪费自己的时间,还不如去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估计观看这部电影的大家也是这么想的吧。

我们来剖析一下,我们为什么问题不经脑子就能有结论了呢?就因为自己认为这件事不重要,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去死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这样想法很可悲,一个人满脑子都是利益,自然需要偏见来填充想法,失去了人所本有的感情,那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啊,年纪轻轻就因为你的几个随意的偏见就要被剥夺生命,难道心里就不会有丝毫愧疚的吗?如果那个孩子没杀人呢?所以那位提出异议的先生才会大骂那位大汉是杀人狂、刽子手,没有一点人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这方面我极度赞赏这位能够在众人认定男孩有罪的时候为男孩的生命争取机会,他身上所展现的出的正义、坚定、善良等人性的光辉最终拯救了那个原本必然被判有罪的男孩,这可算是一个奇迹。

讨论过程中,黑色西装的商人已脱掉了外套。

他也丝毫没有改变他的想法。

“那孩子是个危险的杀手。“

“我知道那孩子只有十八岁,但他还是得付出代价。“

如果说前面的镜头让我们不至于对“孩子“这两个字敏感,那这里的镜头已很能说明他的偏见:只是因为那是个十八岁的孩子,那是个被认为危险的孩子,那是个被指控杀了父亲的孩子。

他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孩子,而给予这件关乎性命的事情更多的耐心和关注,反而迫不及待地想给这个孩子定罪。这是在没有完全弄清事情真相之前,就先入为主、被自己潜意识的偏见所影响而做出的毫不负责任的举动。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心中疑惑:他是否有过孩子?如果有,那当他的孩子身陷囹圄,他仍然会如此心急,如此不负责任吗?

而当讨论再往前推进时,我们终于明白了:他有个孩子,而且是个让他伤透了心的孩子。

原来如此!

一位在子女教育中因自己的过错而败下阵来的父亲,却依然怀揣着那点对亲情的奢望,于所有不完美的孩子都莫名端着一种无可任信和强烈的偏见。

其实我们自身何尝不是如此?

如今有太多太多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在孩子们带给父母们失望乃至于绝望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偏见已经是刻在了灵魂之上!

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偏见已破坏了他作为一个人该有的道德准则,只浑身散发着戾气。

他不在意那个男孩是否真的有罪,也没有耐心去探讨他是否有罪,只想尽快给他定罪,好像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获得心灵的抚慰和解脱。

而在画面中,他的头部旁侧是玻璃窗,那是脆弱的象征,一如他此刻的心灵。

而我们的8号先生,依然耐心地和所有人周旋,一针见血反驳他们自我难察的偏见。

尽管他被几乎所有人群起而攻之,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冷静。

“你不相信那个孩子,为什么会相信那个女人呢?她和他是一样的,不是吗?“

“如果他们错了呢?他们只是人,人难免会犯错。”

他的微笑透着怜悯,他的反驳带着理性。

他仿佛看透了那些笃定有罪的人的内心世界,里面包裹着各种各样的偏见,而这些积久的偏见需要他来矫正,这些脆弱狂躁的情绪需要他来疏导。

他很有耐心,他也愿意来做这些工作,他知道如果成功了,他挽救的将是一条无辜年少的生命。

那位偏见最大的商人,那位从始至终都处于暴怒的父亲,当所有人都站了“无罪”的队后,他在歇斯底里的咆哮之后哭了。

他是否想起了许久未曾联系的儿子?是否想起了那不堪回首的过往?抑或只是终于良心发现放弃偏见了?

是了,一定是最后这个原因,不然他如何能说出“无罪”这个词?这个于他来说难以启齿的、意味着他又一次战败的词?

他应该也想起了儿子和过往,他觉着自己是否也该和他们握手言和了……

不管怎样,他终是妥协了。

“偏见总是掩盖真相”,这句话说的一点没错,看似天衣无缝的人证物证在陪审团成员们的仔细推敲下变得不堪一击。原因是什么呢?就出在偏见身上,我们的生活无时不刻都存在着偏见,人们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却没意识到那些高尚的想法实际也是偏见。我平时爱看些碰瓷的笑话,车主一旦被碰瓷的缠上后,就很难抽开身了,因为附近总是会围上一群人民群众,对车主指指点点,甚至想要伸张正义。

这不就是偏见的结果嘛,看到有人倒在车前,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是车撞了人,然后就开始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开始批判对方,他们真的够格吗?我们对升学也经常存在着偏见,以前早上坐公交车上学,很多学生都要和我一起赶早到学校,车内就显得特别挤,一名中年男子就向旁边的人抱怨:“那帮XX高中的学生,考上那种高中还那么早到学校做什么,还不如晚点到,给我们上班的和好学校的学生让点位置。”

这就是偏见啊,或许别人只是一时考试失利没上好的高中,这番言论却将这所学校的所有人都认定为学习能力有缺陷的残次品,这还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妄加批判,他有这权利吗?他能这样子随便给别人下定义吗?

个人是极厌恶被贴标签的,我的其他特点都被抹杀,只剩下几个被定义的标签,那我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断被别人贴标签吗?所做的努力只是为了改变别人对我的看法吗?没人会同意,但在现实当中我们却是无时不刻地被偏见所驱使,所蒙蔽,逐渐失去了人性与自我,只剩下别人给的标签和定义。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何不是处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偏见,何不是处处游荡着满身戾气、满心愤恨的人。

那些在子女的生活和教育中,对孩子毫不理解,恶言相向,互相伤害的父母;

那些仅凭财富、地域、外貌、学历、年龄、职业,去随意评判一个陌生人的人;

那些对别人的生活指手划脚,好似不按他们的意愿去活就会撇嘴翻白眼的人;

这些人和电影里那位暴怒的父亲有何区别?只不过是换了战场,换了战斗的对象而已。

他们总有一个倾向,那就是:我是对的。

更有那些在黑暗的泥沼里爬行的人,在地狱的业火中煎熬的人,自己的心见不到阳光,因而只想着如何将别人逼入死角、拉入黑暗。

隐藏在网络上的喷子键盘侠,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肆无忌惮散发着自己的黑色能量。逮住哪个就骂哪个,看哪个不顺眼就喷哪个,从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殊不知文字也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或者他们从来就知道,但他们不太乎,因为反正要坐牢的不是自己。

其实陪审团成员们,和键盘侠们,共同点在于,都是事不关己。

不同的是,他们是真人坐在那里讨论,而键盘侠们是躲在网络背后,可是事实上,却都是同样的存在着偏见。

一如3号陪审员,10号陪审员那样,将自己的偏见和戾气在讨论之中倾泻出来,那里竟然成为了他们发泄的地方,案件,以及那个被告竟然成为了他们的戾气释放的对象。

同样的,和键盘侠们一样,针对某件事,某个人在进行着同样的操作!

喜欢催泪系导演请大家收藏:()催泪系导演总裁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