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奋斗在苏俄 > 566朱可夫

奋斗在苏俄 566朱可夫

作者:懵懂的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2-04-13 20:38:30 来源:繁體文學源四

深冬时节的吉尔瓦斯死火山已经完全被皑皑的白雪所覆盖,在一片干枯的丛林间,地热泉冲出的溪流,蒸腾着漫天的白雾,与阳光照射下刺眼的白雪相映衬着,显现出一种白山黑水般的美景。

“呯......”

一声枪响过后,一头毛色黑白相间的野狼嘶嚎一声,扑倒在一株枯萎的灌木丛旁边,挣扎抽搐了两下,最终还是不再动弹了。

片刻后,稀稀索索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一名穿着军大衣的苏军士兵出现在灌木丛旁边,他从雪地上将这头死狼的双腿抓住,直接倒拖着沿来路返回,径直朝两百多米外的一处山丘走去,在那里,正有一群人聚集在一块,不知道在说着些什么。

山丘上,维克托将手中的猎枪交给跟在身边的瓦连卡,随即将刚刚摘下来的皮手套重新戴上,这才转过身,看了一眼跟在身边的安德罗波夫同志,说道:“看来我的运气还算不错,至少今天有了些收获。”

进入十二月份,卡累利阿地区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四十多度,就像吉尔瓦斯的丛林地带,地面积雪的厚度已经超过了六十公分,不仅是交通受阻,所有的社会生产活动,也几乎陷入了停滞,即便是不靠天吃饭的伐木业,在这段时间也停了工,不然的话,真的是会冻死人的。

当然,相比起其它的一些生产活动,狩猎这一项工作倒是正当其时,只是在卡累利阿地区,尽管森林的生物资源很丰富,但除了当地少量的卡累利阿族人之外,包括芬兰人在内的大部分居民,其实都没有狩猎的习俗,他们的生活也不依仗这个生产门类。对于当地人来说,狩猎更多的时候只是一项娱乐活动,是用来放松心情的,而不是用来维持生计的。

也正是因为各项社会生产活动都陷入了停滞,维克托这个共和国的第一书记也清闲了下来,最关键... ...的一点是,前两天,莫斯科刚刚为斯大林同志举办了生日庆典——卫国战争胜利之后,斯大林同志度过的第一个生日,普天同庆之下,卡累利阿这边的政府部门,也基本上都放了假,他也难得的有了几天假期。

没错,这次斯大林同志过生日,维克托并没有返回莫斯科去参加庆典,不是他疏忽了,而是他在向斯大林同志做了请示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斯大林同志今年的这个生辰庆典比较特殊,联盟在庆典的举办上,搞出来了很大的声势,前往莫斯科参加生日庆典的外国代表团非常多,因此,这个生日庆典其实象征性的意味便更重了些,维克托即便是回去了,估计也没有时间与斯大林同志见个面什么的。

更重要的是,尽管最近几天的假期会比较清闲,但在这个假期结束之后,卡累利阿方面还有很重要的工作需要维克托立刻去处理,而这个工作,就是由宣传鼓动部所发起的思想整顿运动。

作为一名联盟的高层干部,维克托当然知道这一次思想整顿运动的核心内容,尽管作为宣传鼓动部门的负责人,日丹诺夫同志对此次的运动有着多种的解释,而斯大林同志在公开的谈话中,也只是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不足和盲区问题,而没有细致的讨论不足和盲区究竟在什么问题和方向上,但政治嗅觉敏感的人,都能体悟到其核心内容。

说白了,此次的思想整顿工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宣扬苏维埃的爱国主义运动,坚决清除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残余,反对苏联文化领域中所出现的,对西方文化卑躬屈膝的态度。

这次由斯大林同志亲自做出指示,再由宣传鼓动部直接负责领导的思想整顿运动,其最直接的起因,就是《真理报》在上个月全文刊登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那一篇演讲,也就是1941年6月22号,丘吉尔所发... ...表的那一篇,被称为二战中最鼓舞人心的演讲,同时,《真理报》在全文刊登这一篇演讲的时候,还对其做出了很高的评价,给予了诸多的赞誉。

斯大林同志在看到当天的《真理报》之后,直接就发了火,认为《真理报》的编辑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应该秉持的立场,完全站到了联盟的对立面,成为了以英美为首的,围攻联盟的资产阶级阵营中去了,他们忘记了,苏联人不需要英美的赞扬,更不需要对英美卑躬屈膝。

于是,就因为这件事,《真理报》换了当家人,随后,斯大林同志又在宣传鼓动部的机关报《文化与生活》报上发表文章,对联盟的报纸、杂志等媒体作出批评,认为在战争之后,联盟国内的报纸和杂志正在变味,它们所发布的内容,正在迎合外国人的口味和立场,正在向资产阶级献媚。在文章中,斯大林同志明确指出,苏联的杂志不是私有企业,它不需要,更无权去迎合那些不愿意承认苏维埃制度的人的口味。

受此影响,刚刚回到宣传鼓动部主持工作的日丹诺夫同志,迅速在全联盟范围内展开整顿工作,将一大批杂志、报纸的当家人都换掉了,这其中也包括了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共和国几家报纸和杂志的主编。

除此之外,就在宣传口上风起云涌的同一时间,联盟内还有一件事正在迅速发酵、升温,而这件事就是对朱可夫同志的抨击和批评。

因为人不在莫斯科,所以,维克托对这件事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基本上也没有太多的了解,他只知道在上个月初的《红星》报上,突然刊登出了科涅夫同志的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了一九四二年岁末,在勒热夫地区所采取的“火星”行动中,作为总指挥的朱可夫刚愎自用,听不进参谋人员提出的建议,执意在发动“天王星”行动的同时,对德军莫德尔所... ...部发动全面攻击,最终导致西方面军以及加里宁方面军蒙受巨大损失。

说实话,当初的勒热夫战役联盟并没有大肆宣传,在联盟国内的普通民众中,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人知道这么一个“火星”行动,因此,更没有人知道当初究竟发生了什么。但科涅夫同志在报纸中提到的事情,显然不是杜撰的,因为他本人当时就是西方面军司令员,而加里宁方面军的司令员则是普尔卡涅夫。

且不管科涅夫同志所说的是真是假,总之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这篇文章在军方的机关报上一经刊登,立刻便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诸多声名显赫的军方将领先后参与进来,就这个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争论。有人是站在朱可夫同志一边的,他们指责科涅夫同志胡编乱造,含血喷人,同时,也有人站在科涅夫同志一边,认为朱可夫同志的指挥水平并没有多么高明,正因为他的指挥,联盟才会在卫国战争中遭遇那么大的损失。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其实一点都不奇怪,毕竟朱可夫同志本人的性格摆在那里,他就是个爱得罪人的人,再加上其在卫国战争中好大喜功,总是喜欢凸显自己的存在,却不愿意给别人留下一点机会,因此,对他看不过眼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就像科涅夫同志,他当初与朱可夫的关系可是非常不错的,但就是在进攻柏林的时候,双方结下了仇怨,这次科涅夫同志在《红星报》上发表的那篇文章,没准就是在公报私仇。

在整个十一月份,这种基于军方层面的争吵就始终没有消停过,反对朱可夫的人和支持他的人势均力敌,即便是吵嘴也只能吵个不相上下,谁也压不过谁去。

但是,在进入十二月份的第一天,局势便陡然发生了变化。就在此前一天,英美在德国的部署作出变更,艾森豪威尔与蒙哥马利两位将军,在同一天... ...被召唤回国,美军和英军的驻德部队,都换了新的司令。随后,也就是在第二天,莫斯科的一份调令将朱可夫召回了莫斯科,随后,他被免掉了驻德苏军部队总司令的职务,苏联红军副统帅以及第一国防人民委员的职务,也都被一块免除掉了,中央委员会给他留下的职务,就只有一个有名无实的副国防人民委员。

这一套任免命令,就是一个非常明确地信号了,之前那些还在为朱可夫同志争辩的人,几乎是一夜之间便全都哑了火,而随之继起的批评声浪,就像是冲破防波堤的海浪一样,毫不费力的便将一切都淹没了。

在这件事上,维克托完全就是一个旁观者,说实话,他与朱可夫并不怎么熟悉,在过去几年的战争中,双方有打过交道,但次数并不多,而且维克托也感受的到,作为一名军方赫赫有名的将领,朱可夫同志显然不太看的起他,而他也没兴趣去捧对方的臭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