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奋斗在苏俄 > 565岁末

奋斗在苏俄 565岁末

作者:懵懂的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2-04-13 20:38:30 来源:繁體文學源四

    战争是灾难,至少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这样的,但对于少数人,尤其是对极少数人来说,战争却意味着机遇,而且还是发大财、走大运的机遇。

    随着战争结束,苏美英法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跌宕,四国之间在战争期间被搁置起来的各种矛盾,都纷纷重新浮出水面,并在战后地缘政治这个倍增器的加持之下,出现了越来越明显且越来越激烈的趋势。

    自从联盟的第一枚核武器试爆成功之后,苏美之间的矛盾就开始迅速尖锐化,从欧洲到远东,从东南亚到中东,双方的碰撞时不时的出现,虽然烈度不大,但频率却是越来越高。

    与前世稍有不同的是,英美之间的矛盾也在迅速变的明朗化。

    在英国,击败了丘吉尔之后登上首相宝座的艾德礼,代表的是英国工党的利益,而艾德礼所领导的工党之所以能够击败丘吉尔上台执政,并且还是以压倒性的大比例获得选举胜利,就是因为工党所宣扬的全民福利制度迎合了英国选民的心理,同时,也代表着在英国社会中,左翼思潮正在回暖。

    艾德礼及其领导的工党,显然也意识到了英国社会的现状,因此,其政策路线,也在朝着左翼的方向靠拢,而具体的表现,便是内政上一系列国有化政策的实施,外交上积极推动与苏联的关系缓和,另外,艾德礼政府将工党内极左翼代表人物斯塔福德·克里普斯推到前台,任命其为贸易委员会主席,并加强与苏联的贸易合作,也是这方面的一个显著信号。

    斯塔福德·克里普斯这个人很有意思,其在英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政治圈子内,享有特殊的地位。他是工党内极左翼势力的代表,本身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三十年代末期,二战爆发之前,其在英国国内积极推动与共产... ...党合作,组建反法西斯人民战线。最重要的是,此人是丘吉尔的政治对手,也是丘吉尔的积极反对者,其对丘吉尔的抨击,曾经一度令后者不堪其扰。

    在丘吉尔与斯塔福德·克里普斯之间曾经有一个小故事,说的就是有一次丘吉尔正在方便,秘书去找他,说斯塔福德·克里普斯找上门来,要立刻见他,当时的丘吉尔便说了一句:“我正在出恭,一下子应付不了两泡屎。”从这一个小故事上,就能看出两人之间的矛盾有多么的明显了。

    总而言之,尽管英国人在希腊等一些地区的问题上,并没有改变立场,但其在英苏关系的大局方面,还是与丘吉尔党政期间有了一些变化,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工党执政还是保守党执政,英国人都不会心甘情愿的将世界领导者的地位,拱手让给美国人的。更进一步说,在中东、欧洲以及印度等一系列涉及到英国利益的地区,英国人也绝对不会对美国人主动做出哪怕半点让步的。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目前伦敦的对外政策,就是希望苏美之间继续纠缠不清,双方内耗的越严重,它这根搅屎棍就越能从中渔利,不管是工党还是保守党,都在确保一个大前提的实现,那就是尽可能将美国人的势力排除出欧洲,同时,维持住英国在欧洲大陆的领导地位。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目前可以威胁到英国在欧洲大陆地位的国家,一共有两个,一个是苏联,一个是美国,那么,在英国国内,针对应该将美国还是苏联作为首要竞争对手这个问题,难道就没有分歧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的确有分歧,而这个分歧就是工党和保守党在对外政策上的不同点。

    总结来说,就是工党之所以愿意同苏联改善关系,就是因为其内部认为,在战后对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威胁最大的... ...其实是美国人,因此,将美国人排斥在欧洲大陆的地缘政治范围之内,才是最应该遵循的外交政策,至于苏联人,他们在战争中同样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要想恢复过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英苏之间是存在谈判基础的。

    而与工党相比,保守党的立场则是相反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还因为保守党的**立场异常的坚定,这是意识形态的立场决定的。

    于是,在对待苏联和美国的问题上,英国国内其实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他们的立场也是摇摆不定的。

    撇开英国,再看看法国。

    就像之前所提到过的,按照美国人最初的计划,法国在战争结束之后是得不到独立地位的,毕竟法国的维希政府是投降了德国人的,并且在整个战争中都在为德国人效力,它是德国的仆从国,为德国法西斯提供了战争支援。所以,依照常理来说,法国应该像奥地利那样被苏美英三国切成三块,分而治之。

    但作为自由法国的领导人,戴高乐太精明了,他凭着自己的手腕,说服了英国和苏联,最终迫使美国人做出了让步,为战后法国赢得了独立地位。

    那么话说回来,美国为什么想要将法国切分成三块?仅仅是因为法国人向德国投降了吗?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美国人之所以极力想要将法国切割掉,是因为在战争之后,法国人的势力依然足够雄厚,美国人不希望将这个实力强大的国家保留下来,从而为其在战后控制欧洲制造障碍。

    没错,尽管一早投降了德国,说出去很丢脸,但也正因为如此,法国在整个战争期间所遭受的损失,才没有大到无法接受的地步,相反,在过去的数年战争中,法国的工业实力和军事实力,反倒比战前更高了,就在德国人签下... ...无条件投降书的时候,自由法国所控制的军队,已经超过了一百五十万,而且海空军一个都不缺,从其整体实力来考量,甚至并不比英国人弱多少。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实力,法国人在战争结束之后,可没有想过要对美国人低头,巴黎的野心依旧是掌控欧洲大陆的霸权,他们同样也不希望美国人的势力借机深入欧洲,与美国相比,巴黎倒是更乐意接受苏联人的存在,“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这就是欧罗巴的高傲。

    所以,在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格局中,美苏对抗正在兴起,但在欧洲大陆上,美国人和苏联人是一样的不受欢迎,英法作为老牌的殖民帝国,也是世界性的强国,它们依旧不甘心退出世界霸权的舞台,因此,从这一点上说,它们与美国人同样尿不到一个壶里。

    就像之前在莫斯科的时候,维克托向斯大林同志所陈述的那样,在如今的美国,一个可以影响国家政治格局的超大型利益集团,已经成型,并且还在迅速的发展壮大。在这个既得利益集团的推动下,美国人的对外政策将会变得越来越蛮横,越来越暴力,他们需要对外输出战争,以维系其军事经济的长足发展。

    而战争显然是不得人心的,即便是美国的军力强大,如果长期对外开战的话,华盛顿也不会获得来自民众的支持,因此,在对外政策上,华盛顿就需要为自己制造一个敌人,一个可以拿来说服国内民众,支持鹰派外交政策的假想敌,而就当前的格局来说,整个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苏联更适合扮演这个角色了。

    所以,在一九四五年岁末的几个月时间里,尽管美苏之间在远东、中东等地区,都存在着频繁的摩擦和冲突,但却没有发展到外交关系真正破裂的程度,尽管作为美国驻苏联大使的乔治·凯南,已经... ...向华盛顿递交了一份六七千字的报告,详细阐述了扼制和限制苏联的必要性,但在首先限制苏联,还是首先限制英法的问题上,华盛顿其实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性的意见。

    也是在一九四五年岁末的几个月里,库兹涅佐夫同志接受新的任命,他在兼任着列宁格勒州委兼市委第一书记的情况下,正式进入中央书记处,担任负责国家安全工作的书记处书记,在长达近四年的空缺之后,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的上面,终于有一个主管的领导。

    还是在这几个月里,斯大林同志在政治局的一场会议上指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有严重的不足和盲区,因此,联盟现在的主要工作不仅是全面恢复社会主义工业,还要在群众中进行深入的意识形态工作。于是,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一场由宣传鼓动部负责发起,范围波及到整个联盟文艺界、学术界以及文化界的思想整顿运动,全面展开。

    依旧是在这几个月里,作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一书记,维克托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对抗雪灾寒流,以及保障共和国基本保暖供应这些工作上了,他的立场很明确,那就是面对这个少见的冷冬,共和国必须保证不能有人被冻死,不死人就是一条底线,一旦这条底线跌破了,就必须有人承担责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