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顽贼 > 第五百一十一章 三汗鼎立

顽贼 第五百一十一章 三汗鼎立

作者:夺鹿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07 21:02:38 来源:总裁文学

崇祯七年的夏季,处处兵戈的大明,其实是天底下最太平的地方。

这年三月,沈阳降雨甚多,到了五月,辽河东南的铁岭、沈阳、辽阳等地大雨滂沱,奔腾暴注,连下七个昼夜,浑河、太子河、碧流河通通暴涨,几百里地成了汪洋一片。

水势横流、田地被淹、房屋倒塌、庄稼绝产、人口溺毙,鸭绿江的河水同样暴涨,冲毁了金国于丁卯之役后设立在义州中江的粮食市场。

黄台吉收拢了东北的女真、蒙古、汉人,合族齐称满洲,刚刚奠定洪业之基,金国全境就遭受雨水带来的巨大灾害,就连沈阳城墙都被冲塌一角。

在这个混乱年代,天下就没有一个地方不为粮食发愁,所有人的决策,都围绕粮食这一中心;所有人的行为,都被饥饿所驱使。

其实这些年不论是建州,还是后来的金国,从努尔哈赤到黄台吉,爱新觉罗家族的处境始终岌岌可危。

某种程度上,雄踞东北的黄台吉,可以跟霸占西北的刘承宗并称烂地之王……甚至刘承宗的地理环境还稍好点。

这个年代的东北,跟后世坐拥三大平原的东北在地理环境上可谓天差地别,最基本的,东北没有水利设施,既不能防汛、也不能防旱。

东北三大平原,在这个年代还是天下三大沼泽地,人口最密集的辽河两岸,在这个年代有个名字,叫辽泽。

正是因为辽泽的存在,金国对大明用兵,向来集中在冬、春两季,因为这个时间辽泽水量减少,面积收缩、水体封冻,明、金、蒙古三方在冰面上出行不受影响。

在努尔哈赤时代,新兴的建州集团几乎每年都挣扎在生死线的边缘;而到了黄台吉时代,征服朝鲜,通过兄弟之盟打出一条生路,才使得金国有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但今年的涝灾,再一次把黄台吉逼到了绝路上。

一是因为鸭绿江,二是因为辽河。

朝鲜人本来就不乐意给金国纳粮、卖粮,今年鸭绿江暴涨把义州淹了,正好省了麻烦;而辽河暴涨,则意味着就算大明把山海关打开,金国的八旗兵也过不去。

老天爷留给黄台吉的选择并不多,只剩下一条路,事情也没什么好议的,各旗之下,诸寨头目收拢遭灾的旗丁,自备兵器向旗主帐下集结,随即旗主开库,将私有兵器铠甲借给诸多头目,以满足天聪汗对各部披甲人数目的要求。

旋即大军云集沈阳,沿辽河东岸一路浩浩荡荡向北开去。

他们要沿辽河东岸向北,一路走到科尔沁,在科尔沁草原补给物资,再沿着辽河转向的北岸,直扑漠南。

这是黄台吉第二次西征漠南,此次的目标,是彻底征服漠南蒙古,稳固金国在漠南的支配地位,如果有机会的话,再尝试突破宣大防线,就食与敌。

至于能不能突破宣大防线,黄台吉和各贝勒、旗主都不在乎,破了就破了,没破就没破,只要西征路上没饿死,打完这仗活着回去,就算一场大赚。

想到这,沿辽河行走的黄台吉心头阴霾被冲散不少,扬鞭指着随从道:“你回去,告诉义州,今年涨水,但粮不可少,还有冻柿子三万个,生梨两万只,对……还有蜜桔,蜜桔三万只。”

黄台吉最喜欢吃的就是冻柿子,其次是生梨,也就是冻梨的前身。

至于蜜桔,他不喜欢吃那个,但他家那个傻小子多尔衮爱吃。

多尔衮是黄台吉的弟弟,但岁数比黄台吉的儿子豪格还小三岁,在黄台吉眼中,那完全就是个孩子。

拖到冬天,有了朝鲜运来的粮,金国又能熬过一年。

活在这世上,谁还不是熬过一年算一年呢,反正黄台吉觉得,他应该比紫禁城里那个大侄儿能熬。

毕竟关外发大水,关内想必也好不到哪儿去。

关内的情况确实没比关外好多少,就连关外,这一年遭灾的都不仅仅沈阳。

漠北同样遭受了猛烈的自然灾害,去年冬季的漠北格外寒冷,人们还没从牲畜倒毙的悲痛中走出来,旱灾又再度光顾了这片贫瘠的土地。

蒙古高原上粗放的农业被旱灾摧毁殆尽,为应对这样的灾难,居住在漠北的喀尔喀三部终于召开了忽里台大会。

喀尔喀已经很久没有召开忽里台大会了,诸部的游牧路线往年都由各自首领直接指派,如今搁置数年的大会重新召开,有人欢喜有人愁。

漠北蒙古贵族成百上千,当中的有识之士明白,阿巴岱汗时期几乎被凝聚成一个统一汗国的喀尔喀,已成水中之月,三汗鼎立被摆在明面上,喀尔喀的大分裂,已成定局。

忽里台大会只议了三件事,一是衮布继位称汗,二是应对灾害,三是牧地划分。

衮布称汗很容易,他是阿巴岱汗的继承人,除了硕垒,喀尔喀右翼全体、左翼的大多数贵族都支持衮布称汗。

但问题出在左翼能出动兵力十一万,硕垒一个人直辖七万。

右翼能出动兵力八万,但右翼支持衮布称汗,是因为右翼首领素巴第,早在衮布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被喀尔喀全体贵族推举为札萨克图汗。

这个汗号,直译是有统治权的汗,实际上的意思类似于摄政王,所以右翼贵族们为衮布称汗,能做出除了帮助之外的一切支持……看热闹不嫌事儿大,人家有自己的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至于硕垒,硕垒根本不在乎衮布称汗不称汗,他有自己要操心的事儿。

就在两年前,硕垒的直辖兵力还只有四万,当然四万兵力也已经很多了,足够让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硕垒雄踞漠北。

他的地盘东到额尔古纳河,跟金国接壤;南界与察哈尔比邻,同时硕垒虽然不尊奉大汗的命令,但他还有个身份是林丹汗的连襟。

这种地理位置和这种身份,决定了在金国与察哈尔的战争里,随着漠南汗庭节节败退,许多不愿追随金国的部落,都加入硕垒旗下。

像乌珠穆沁、苏尼特、浩齐特等原属于林丹汗的诸部贵族,都先后率领部众抵达漠北,请求硕垒的庇护。

这也造成硕垒近几年地盘变得空前庞大,势力也越发雄厚。

尽管硕垒身处漠北,但他眼里根本就没有喀尔喀另外两个汗,他关注的是天下,蒙古人的天下。

因为漠南正爆发一场随战争兴起的饕餮盛宴,第一个覆灭的是占据呼和浩特归化城的大明金国顺义王,也就是土默特部,他们被林丹汗的西征打败。

同时林丹汗的漠南汗庭也被女真金国击败,远走青海,在这过程中整个漠南的蒙古势力一分为三。

一部份胆小鼠辈被金国天聪汗招降吸纳,另一部份不服林丹汗的逃到漠北成了硕垒的部下,最后一群坚韧之人跟着林丹汗涌入青海,被契丹汗吃干抹净。

这是蒙古人的空前危机,东边一个女真汗、西边一个汉人汗,全他妈是伪汗,蒙古人的命运必须握在蒙古人自己手中——当然,这话不是硕垒说的。

是他手下的那帮察哈尔遗老遗少说的。

这帮人呐,过去在察哈尔就是谁都不服的刺头儿,既看不惯倒行逆施的蒙古大汗,也不服南征北讨的女真大汗,更别说西边那个素未谋面的汉人大汗了。

所以他们跑到漠北,找上了比他们还刺头儿的硕垒。

硕垒什么人物?含着金钥匙出生,在漠北待了半辈子,自视甚高,内心给天下英雄排位,过去自认天下第一,如今委屈了……天下第二。

早前嘛,硕垒天下第一,林丹大汗天下第二;如今林丹大汗坟头儿长草了,硕垒便追封连襟做天下第一,自愿屈居第二。

死人嘛,能抬多高就抬多高,没坏处。

草原上最重要的是啥?是草,硕垒能把草场分给从汗庭来的流亡贵族,这些人也投桃报李,一个个抢着给硕垒劝进。

说来也怪,过去林丹汗还在的时候,这些贵族都是唱反调的捣蛋鬼,如今林丹汗在青海驾崩的消息传到漠北,他们反倒统统变成遗老遗少了,到处宣扬硕垒对大汗宾天的悲伤。

他们说大元不可一日无君,如今称汗的不是血统古怪的外族,就是没有真才实学的草包,蒙古人的命运必须握在蒙古人自己手中,因此我们拥戴济农做贤明之汗,也就是车臣汗。

属于是黄袍加身了。

这种情况下,喀尔喀贵族会盟当日,硕垒毫不犹豫地就支持衮布称土谢图汗,愿意称汗就称呗,这个汗的意思是可以依靠的汗,反正也没人会去依靠他。

当然三汗并立这种事,对喀尔喀贵族们其实也不算什么,他们早就习惯在这种格局下过日子了,通过会盟确立下来,也无非是名正言顺而已。

会盟更重要的议题,还是三汗携手,渡过如今喀尔喀面临的危机。

危机主要有两个,短期危机是解决粮食不足、部众穷困的问题;长期危机,则是面临岱青契丹汗和后金天聪汗的扩张,喀尔喀如何保持独立。

对于前者,三汗意见不一,西边的素巴第建议向刘承宗再次进贡,并向其寻求帮助,衮布和硕垒不愿进贡;东边的硕垒则建议向黄台吉进贡,并向其寻求帮助,衮布和素巴第也一样不愿进贡。

进贡也好、求助也罢,在他们看来都不是臣服,何况漠北所在的位置决定了,即便臣服,刘承宗和黄台吉也管不到他们。

而衮布的想法是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即漠北三部继续向北扩张——硕垒和素巴第都觉得衮布脑子坏了,北边冷的鸡毛都没有,还他妈往北走?

眼看着三汗要吵起来,贵族们干脆决定先跳过这个问题,直接聊第二个。

在这件事上,三汗难得达成共识,不论内部的情况变成什么样,在对待外部敌人上,三部必须达成统一。

说到底,素巴第和硕垒互相不同意对方给金国和元帅府进贡的原因就在这,他们俩互相信不过,万一对方把关系处得太近,直接倒戈,谁都没办法独立面对金国或元帅府。

就在这时候,素巴第道:“既然粮食的事谁都没办法,不如去找大明皇上,硕垒手里有南国皇上给元帅府的互市贡书,四十九万两,我们去卖马。”

硕垒本来都情绪稳定了,一听这话差点急得跳起来……倒不是怪素巴第,只不过他提出这个互市贡书,最近已经变成硕垒的心腹大患了。

硕垒的五儿子叫巴布,去年跟素巴第一道去元帅府表达友好,被刘承宗封了个宁远校尉,负责贡市。

他是实在想不通,不知道究竟该说刘承宗的人格魅力大,还是自己的儿子有点傻,巴布从青海回来,像被惯了**汤,满脑子都是刘承宗的好话和黄台吉的坏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其实原因很简单,巴布逛了逛热火朝天的俱尔湾市场,琳琅满目的货物,在漠北可见不到,因此他向元帅府支了两年俸禄,领到四百八十两狮子票,买了好几车东西回漠北。

用这四百八十两,他给自己身边十名达尔汉换了崭新的布面甲、钵胄、腰刀、骑矛和弓箭,还给自己买了顶尖工匠打制的金银饰品、裘袍绸衫。

虽然漠北苦寒,但巴布父可敌国,不是穷鬼,四百八十两毛票子收买不了他……真正收买他的是知道俱尔湾物价之后,想起刘承宗给他的市赏贡书,每年,价值四十九万两白银的市赏贡书。

这意味着每年可以武装一万军队的崭新装备。

就冲这个,巴布认为那个青海的刘承宗叔叔,可太看重漠北三部了。

但硕垒根本不会这样想,他拧着眉头道:“素巴第,你来的时候脑袋被马踢了?大明皇帝的市赏如果真是个好东西,我们与那刘承宗非亲非故,他会把这东西给我儿子?他应该把好东西留给他儿子!”

素巴第根本不在乎硕垒的嘲讽,他拍手道:“你这算问对人了,刘承宗没儿子,所以把好东西给了你儿子。”

“我说的是儿子的事吗?我管他有没有儿子。”

硕垒道:“眼下漠南分崩离析,黄台吉的攻略方向就是漠南蒙古,此时染指大明的贡市,无异于火中取粟!这个道理你札萨克图汗不明白?还是说你希望我跟金国开战?”

素巴第笑了笑,随后才两手撑着帐中矮几,双眼直勾勾看着硕垒。

“我明不明白,都不能赶走天灾,我等三部秋冬无粮可用,要死多少人?与其饿死,不如三部联兵下漠南,到杀胡口去看一看。”

喜欢顽贼请大家收藏:()顽贼总裁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