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都市 > 1980我的文娱时代 > 第46章 饺子与时代

1980我的文娱时代 第46章 饺子与时代

作者:威馆长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24 03:33:23 来源:奇书网

五二九农场,米兰的姥姥家。

虽然当初米兰家也住在外交大院,但米兰的姥姥却没有住进城里。

现在米兰工作的供销社也在附近。

这天,天空又洋洋洒洒的飘落了雪花。进入十二月下旬,正是进入寒冬时节。

虽然现在物资还是匮乏,寻常人家一年到头也吃不到几顿细粮,尤其是在这城市附近的农场,还不像是燕京城内那么宽裕。

但米兰和姥姥依然开开心心的包了饺子。

因为今天是22日,冬至。

正所谓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吃饺子也是北方的一贯习俗了。

虽然一年到头也没有几天吃细粮的机会,但类似的节日还是得拿出点好东西,抚慰一下自己的。

把平时舍不得用的富强面粉拿出来包一顿饺子,也是应有之义。

只不过,今天显得有点特殊。

在过去的几年,米兰一直都无精打采的。类似这种节日,反而会更加的低沉。

因为她觉得父母都不在,节日实在难熬。

姥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也没有什么办法,也没法开导。

毕竟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从残酷旧社会走过来的姥姥,对这种事有更强的承受能力。

甚至之所以一直没有进城,现在还能给外孙女留一条安全的后路,也是因为时间和经历积累的智慧。

但米兰没有,她没办法接受这种事情。

但是,在几个月前,这种情况终于转变了。她终于开始积极地生活,也能看到脸上的笑容了。

虽然姥姥不知道这种变化因何产生,但这是好事。

比如现在,往年中秋、冬至、过年这些日子,米兰都会很难过。但是现在她却高高兴兴的跟姥姥一起包饺子,一边包一边嘴角带笑的哼歌。

而且啊,孩子你是不是包的有点多啊!

包这么多饺子,咱们娘俩都得吃到月底、新年元旦!

也就是老太太早有准备,所以家里条件远比一般家庭要好,要不然这一顿就得吃光一年的精面啊!

老太太没说什么,因为她毕竟是过来人,还是有所猜测的。

于是,在吃过中午饭之后,米兰就开始往铝饭盒里装饺子了。塞得满满一下子……

见姥姥在看她,米兰笑着解释道:“于北蓓说特别爱吃姥姥包的猪肉白菜馅的饺子,我多装点给她带一些。”

于北蓓姥姥自然是知道的,但老于家的宝贝疙瘩,自己又不是没见过,比米兰还要小一号!

一顿要是能吃七八个饺子,他家都得笑死。这一饭盒饺子得有20多个……

姥姥点点头没有说话:自己的宝贝外孙儿的一个优点,就是撒谎的时候也能笑出来,挺好!

……

“快吃饺子,我特意给你带的!”米兰把一饭盒饺子放到夏天的面前,甚至就连蒜酱都给备了一小碟。

毕竟吃饺子不占蒜酱可能会被关进去~

“看我干什么?吃啊!我姥姥包的,我擀的面皮,好吃着呢~”米兰笑的非常灿烂。

“那我可得尝尝……”夏天从木头碗柜里拿出了两副碗筷,“一起吃点。”

米兰自然不推辞,坐下就吃。

不过她的饭量是一般的,虽然长得骨架不小,但饭量确实不大。

她只是笑吟吟的看着夏天把一整盒饺子全都吃下,好像看着他吃就觉得饱了一样。

“怎么样?”

“好吃!真厉害!”

“那以后再给你带。”

“别,别麻烦姥姥了……”

这可是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唉,这饺子不能白吃……

而这一天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在京的一场大会落下帷幕。

“改革开放”被正式实行。

对内包产到户、国企大包干,对外开始开放……

这一消息虽然已经多有准备,但正式落实还是让很多人有些反应不过来。

人民gong社瓦解了……

78年,国家全年引进外资78亿美元。

而其中有一半左右金额是12月20日到年底,这短短10天里抢着签出来的合同。这就有点为了政治任务搞招商引资的意思了。

很多抢着签下来的项目,后来被迫取消或推迟,因为国家当时缺乏付款能力。

这样的成果得益于当时的国际环境,70年代的石油危机造成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美国冷战打的有点力不从心,都想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所以中国这时候开放引进外资,对他们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欧美国家几乎都冲进来抢地盘。

虽然开了国门,就能引进海量的外资。但问题是,这么多钱给你,你接得住吗?你准备好了吗?

所以说,还是先练好内功吧,对内改ge做好了,对外开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所以,上头迅速地改变了战略,开始把重点放在国企改造上,希望通过对国企的放权改造,激发出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谁也不能未卜先知,又不是重生过来的。

所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快速试错,然后快速纠正。

时代是不等人的,仅有的窗口期其实非常短暂,且步步惊心。

……

而就在冬至的第二天,夏天和大春他们在一座大学门口遇到了一群人。

昨天冬至一场不小的雪,已经给这座古老的城市披上了银装。

此时天气可不暖和,喘口气都是一股白烟。

但是这学校门口却围了一群人,得有三四十个,看年龄都是十几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夏天四人也是好奇,尤其是眼镜,他对大学有一种由衷的向往,那是他去世的父亲留下的期望,所以一见到这种情况,就忍不住往前凑。

夏天他们凑近了才发现,原来这一群人竟然冒着严寒,在学校门口一侧交流文学!

具体应该说是诗歌!

而一个看上去挺有神采,精神头十足的青年,正在高声朗诵一本简陋的小册子上的诗歌。

那小册子实在简陋的很,纸张质量很差,印刷的质量也差,很薄的一本。

这时候物资匮乏不是开玩笑的,就连纸张也不宽裕。

但这本简陋的刊物叫做《今天》!

回去的路上,夏天梳理脑海之中出现的信息。

78年12月23日,《今天》创刊号发布。

这个在后来非常有象征意义的诗歌刊物,其实是一本私下里个人印刷的“非法刊物”。

在这个物质和精神资源都非常匮乏的时候,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是后来无法想象的。

尤其是……对人们的压抑。

而如今,这种压抑消失了,那种无比充沛的精神追求和创作**,就如洪水般爆发了。

在充满狂热希望的这一年,一个在造纸厂工作的工人姜世伟——后来叫芒克的人,从单位顺来纸张,和一个叫北岛的一起,在北大创办了诗刊《今天》。

在几天前,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在燕京亮马河附近的一处小院,靠着一台借来的油印机,不眠不休地干了三天三夜,这才有今天夏天他们看到的,众多高校学子们看到的简陋创刊号《今天》。

他们在创刊号的《致读者》中写下:

历史终于给了我们机会,是我们这代人能够把埋藏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放声唱出来,而不致再招到雷霆的处罚,我们不再等待了......

这一本简陋的、薄薄的民间诗歌刊物,将会是朦胧诗派精华汇集所在。

最初的《今天》是以地下小报的形式传抄于BJ的各大高校,然后两年之后,《今天》被迫停刊……

从69年到78年,经过近十年的准备期,地下文学趋向成熟,其中以诗歌的成就最高。

地下也流传过不少小说,比如《九级浪》、《第四次慰问》、《当芙蓉花盛开的时候》等,但和诗歌相比就显得弱多了。

而就在这两天,作为燕京土著的夏天和小伙伴们,还亲眼见证了一件事。

一些非官方的报纸刊物,开始出现西单的一面墙上,以前这里是贴大zi报的。

而这种行为的影响逐渐扩展到全国主要城市。后来被称为“西单皿煮墙运动”……

夏天带着朋友们,看着那面墙下熙熙攘攘的人们在讨论那墙上的内容,仿佛穿梭在历史之中。

如果截取时光的一个瞬间,也许自己这些人也在这张过去的旧照片上。

……

就在这78年最后的几天,依然有事情发生。

首先就是知识青年开始大批的返城,每天火车上都会下来一个个激动无措的年轻的脸庞。

他们大包小裹的带着行李,怀着复杂的心情,满含热泪的奔向亲人和家里。

25日,安南猴子对其邻国民主简朴猴发动了侵略战争。

这绝对不是小事,可以说这是非常大的事。

安南猴现在觉得自己是世界第三……

26日,我们最早的一批前往海外留学的52位青年学者,坐上了前往大洋彼岸的飞机。

国家在国内各个出色的高校之中层层筛选,最终有14717人参加了这场意义非凡的选拔考试。

这52人从一万多名人才中脱颖而出,无疑是精英中的精英。

50多人,身上总计只有50美元,装在领队兜里。

这首批52名留学人员归国后,有17人成为院士。

后来统计,从78年到2015年,我们出国留学生总数超过400万人。

在地球这颗蓝色星球的记录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将近40年走出了如此众多的留学生。

同时在年底,总工程师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这第一个,就是鹏城,他在那里画了一个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