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玄幻 > 潜风唐 > 第35章 新唐设想

潜风唐 第35章 新唐设想

作者:在下慕容龙城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6-17 21:17:44 来源:笔趣阁SO

李宽简单的将占城稻的事情,跟李世民说了一遍,李世民在思索,李承乾在思索,连李恪和李泰都在思索。

李宽感觉让此时的大唐君王父子们,感知一下这个世界,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别总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不一会儿,李世民皱着眉头问李宽,严肃的说道:“宽儿,刚才你们兄弟玩闹,朕不管,但这稻种的事情,你是从何而知的呢?

虽然我们是父子,但朕希望,现在你跟朕说实话,君无戏言。”

李宽感觉眼前的李世民,此刻又从父亲的角色,转换到了帝王了,要知道,这是在说,关于天下百姓的肚子问题啊

大唐有最勤劳的农夫,却守着自己的仅有的土地,在辛苦耕种着,粟米,糜子,小麦,再多的粮食,也满足不了这嗷嗷待哺的大唐百姓啊。

更何况,关中的土地在减少,不断的耕种,让土地贫瘠,均田制在这一刻看出了后劲不足。

因为国家在休养生息,人口在不断增长,勋贵们的赏赐增多,土地兼并的问题,也在悄然出现。

士族勋贵去兼并地主的土地,地主在兼并农夫的土地,农夫沦为佃户,为了能减轻税收压力,甘愿将土地挂在勋贵士族地主们的名下,这不是变相的从封建制度,倒退到了奴隶制度了吗?

大唐的税收来自农夫,也就是自耕农,农夫都没了,那国家财政,怎么去运转呢?

更何况,百姓就是单纯的想,填饱自己的肚子而已,这点在后世看来小小的要求,在此时的大唐,就是一种奢侈。

为了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为了战争储备,李世民下令各地设立义仓,但这节流的方式,也得有开源的方式,作为基础才行啊。

李宽感觉得让这大唐的百姓吃饱,这不是责任,不是义务,是自己内心的仁义,李宽不想这大唐,每逢灾年就要饿殍遍野、甚至易子而食。

李宽清了清嗓子,说道:“父皇,儿臣在恩师孙真人的那里,看到残破的医书。

里面有记载着,草药的分布的,顺带说到了当地的粮食,但因为是残卷,儿臣了解的也不多。

但儿臣想来,能写到书中的东西,应该不会错的,再说了,让我大唐就近的州县,去弄些稻种来耕种试试看,不就知道了吗?”

李世民听后,呵呵笑道:“宽儿,也就是说,你也没见过那稻种喽?那怎么说这稻种在室韦、靺鞨等地,能种出更好的吃的米来呢?这也是从书上看到的吗?”

李宽感觉这李世民的逻辑思维,不是一般的强啊,此刻就连李宽身边的李承乾兄弟三人,也感觉李宽刚才的话有点玄,而且,李宽侧眼看到李承乾的鬓角,都开始流汗了。

李宽感觉自己可能是先前吹得有点猛了,这会儿收不回来了,于是他就咬死不认账的说道:“父皇,儿臣虽然没吃过,但思来那肥沃的土地,种出来的东西,一定会更好吃的。

因为辽东以北,也就是室韦、靺鞨等地,四季温差巨大,水分充足,且少旱少蝗,想来那高产稻种,到了那片土地上去耕种,一定味道更好的。

不如弄些来,在我关中土地上种种看,在河南地也种种看,将来去那辽东以北都种种看,一定会有好吃的米种出来的。”

李宽所提到的河南地,正是今天所谓的河套地区,那正是黄河“几”字弯的地方,有天然的牧场和耕地条件作为基础。

李世民一听,这是避重就轻的回答啊,这总是让把稻种弄来种,看来自己这个儿子,也是没见过那稻米的呀,这一下就选出三块地来种种看,这也是“有枣没枣打三杆子”的做法啊。

他个半大孩子,虽然是王爵,可以胡来,自己是帝王之尊,怎么能信口胡来呢?

这要是说给大臣们听,也没有说服力啊,尤其是那“魏人镜”,这找喷的事,李世民得慎重,自己刚刚在政务上提出“重申明旧”,就是为了少发生错误,不能在这事上栽跟头啊。

李世民眼皮一耷,觉得自己信个孩子的话,不应该,就说道:“哦,那就算我儿是年少狂言吧,以后要慎言。”

李宽一听,刚才还“君无戏言”呢?这会用父亲的角色,原谅我年少无知?不行,得证明自己的清白,而且这事没头没尾的,也不是自己的风格啊。

于是李宽就上前,拉住李世民的袖口,笑着说道:“父皇,那儿臣请求父皇,差遣人员去取些稻种回来,种种看,可以吗?”

李世民瞪着眼睛看着自己眼前的李宽,李承乾在后面小声说道:“二弟,快退下,你怎可拉住父皇的衣袖呢?君臣之仪,怎可乱来啊。”

李宽一听,这是在劝告自己,连李世民身后的常涂,都愣住看着李宽,心想这入宫大半年了,怎么还是这个样子啊?

这要是细论起来,常宣都得担责任啊,这随行内侍跟这“二愣子”赵王吃瓜落儿啊,不行,有机会得想办法,把常宣弄回来才行。

这王爵犯错,大错找长史,那是开府之后才有的,小错找随行内侍,也是未来的王府总管,就目前看,这李宽要是被责罚,常宣也跑不了干系。

常涂反复的给李宽使眼色,李宽也看到了,也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李宽今天就要蛮牛一回了。

只见他抓住李世民的衣袖不撒手,又笑道:“父皇,其实那稻种,即便弄回来,在关中也不能算是高产,因为在南方一年两三熟,在北地一定会减产。

但绝对比我关中的粟米、糜子强,天下百姓就等着父皇做决定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