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帝国风云 > 第五百九十三章 寄生经济

帝国风云 第五百九十三章 寄生经济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16 04:08:59 来源:test

最快更新帝国风云 !

在冯承乾的坚持下,中国当局决定从一九四五年底开始,在日本实施分阶段重建工作。

这是一个艰难的开始,却是一个好的开始。

因为反对势力依然非常强大,所以冯承乾不得不退而求其此,即把日本的重建工作分成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重点加强九州岛地区的重建工作,并且在全日本范围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当然,重点是后者。

在此之前,九州岛的重建工作就已开始,只是进度不是很快,而且主要集中在长崎、鹿儿岛、宫崎、大分与福冈等大城市,中小城市与偏远城乡的重建工作进行得很缓慢,甚至根本没有相关安排。

当然,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战争期间,日本受损最为严重的就是大城市,即中国空军的对日战略轰炸打击的就是工业集中的大城市。直到日本投降前半年,在日本的众多企业把工厂转移到中小城市与乡镇之后,轰炸范围才随之扩大。只是到这个时候,中**队已经攻占了九州岛,因此九州岛中小城市与乡镇受到的损坏并不严重。

更重要的是,九州岛在日本列岛中的地位位置最为靠南。

也就是说,九州岛的自然环境最好。

到一九四五年的时候,九州岛已经是日本最主要的产量区了,其生产的粮食占到日本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这些粮食,不但供应给了九州岛的居民,还输往本州岛,养活了本州岛的数百万日本人。

也就是说,九州岛的中小城市与乡镇基本上不需要进行战后重建。

显然,在九州岛的重建工作中,中国的投入不会太大,负担也不是很重。

相对而言。在全日本实施基本生活保障,才是真正的负担。

在一九四五年的最后两个月里,中**方进行了日本战败之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并且按照户籍确定了居民的基本分布情况。

有趣的是,这份普查结果一直没有公布于众。

完成普查之后,中**方才有基础在日本实施战时配给制,即按照每家每户的人口数量来确定配给额。

显然。这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即便按照日本在战后做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即全日本的人口总量为四千万。也意味着每年需要为日本提供上千万吨粮食。要知道,日本在一九四五年的粮食产量不到两千万吨,按照最低配给标准,也仅够养活二千五百万人,存在大约一千二百万吨粮食缺口,而只有中国能够为日本提供足够的粮食。

根据中**方的记录,在一九四六年输入日本的粮食达到了一千三百万吨。

这些粮食中。只有大约三百万吨提供给驻军使用,另外一千万吨都以配给的方式分配给了平民。

只是,仅仅提供生活物资,根本无法解决日本的问题。

一九四六年第二季度,日本战后重建的第二阶段工程开始。

这次,中**方将在四国岛进行试点,即以雇佣日本人的方式、以及为日本民间企业发放贷款等方法,让日本重建经济。

当然,驻军也要承担一些重建工作。

按照冯承乾的安排,驻军的主要任务是修缮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港口、道路、铁路与机场,以及城市的排水管道、电力网络、自来水管道等等。在某些遭受轰炸损失较为严重的城市,驻军还要为居民搭建临时居住的棚屋。在重建期间,重建地区与城市的交通由驻军全权掌管。

只是,除此之外,其他的重建工作都得由日本人负责。

当时,中**方出台了很多鼓励重建的政策。比如,平民在修缮居屋的时候。中**方将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材料,并且给予一定程度的运输协助,而平民只需要向中**方提交一份申请表。由中**方核实所涉及的重建居屋是否是其财产。在申请获得批准之后,还需要跟中**方签署一份借贷合同。即建筑用工具全部从中**方租借,而建筑用材料则以赊账的方式购买,在今后按期偿还。又比如,中**方开始鼓励日本人开设公司与企业,并且为其提供原始运作资金,而得到批准成立的民营企业,都有机会获得由中**方提供的各类项目合同,包括修缮公路、恢复城市供电供水、协助运送货物、分配物资等等,而一些涉及到生活服务的个体经营者,比如开办小卖部,可以优先以低廉价格从中**方手里购买到贩卖的物资。

说白了,这些政策都是在鼓舞日本人重新回到社会劳作中来。

只有获得了劳动机会,日本人才能获得成就感,也才能够通过劳动重建家园,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数千万日本人是一支巨大的劳动力大军。

说白了,日本重建是日本人的事,而不是中国的事情,只有日本人自己行动起来,才能够重建国家。

可以说,在四国岛的试点进行得非常顺利,也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到一九四六年底,四国岛上已经出现了上万家小企业,虽然大多是从业者不到十人的微型企业,但是为社会提供了上百万个工作岗位,让数百万人能够通过劳动生活,而不是指望获得中国的援助。

更重要的是,通过重建,四国岛的社会秩序得以恢复,局势也稳定了下来。

当时,四国岛的工厂不仅仅为重建服务,也在为中**队服务。

也正在这个时候,日本诞生了第一批新企业,而这些企业获得的第一份订单全部来自中**队。比如,高知的“新日本制鞋株式会社”在一九四六年十月,从中**方手里获得了一份价值高达一点四亿华元的订单,为中**队生产五百万双军靴。这份订单,直到一九四八年底才全部完成,而该企业也成为了日本第一家具有中国背景的跨过公司,为新日本首批大企业之一。

当然,不仅仅是四国岛才有企业。

在一九四六年的时候,九州岛的很多日本企业都在为中**方服务。

比如长崎的“三菱织业厂”在一九四六年初就获得了一笔丰厚的订单,为中**方生产三百万套军服。该厂也成为了新三菱集团的奠基者,而这笔订单为新三菱集团在诞生时捞到的第一桶金。

事实上,日本的战后重建,首先就把日本打造成了中国的工厂。

到一九四七年底的时候,中**队所需的次要物资,比如军服、军靴、帆布弹带、防水雨衣、帐篷、乃至药用纱布等等涉及到纺织业的,有半数来自日本的工厂,有成千上万的日本工人在为中**队生产劳作。

到一九四七年,日本的战后重建扩大到了全国。

当然,到这个时候,日本的重建工作已经主要依靠日本企业了,中**方提供的只是订单,而不是直接援助。

也就是说,日本企业生产的不仅仅是军用品,还有其他物资。

也正在在这个过程中,新日本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大战在一九四七年结束,那么日本的战后重建肯定会遇到很多麻烦,特别是资金不足。只是,大战没有在一九四七年结束,因此日本抓住了这次极为重要的机会,或者是中国给予了日本这次机会。

正是如此,日本成为了第一个开始战后重建、也是第一个完成战后重建的国家。

根据中**方的统计数据,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仅仅由中**方给予的日本企业的合同总金额就达到了一百三十亿华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

大战爆发前,日本的经济总规模也不过一千亿华元左右。

粗略统计,中**方提供的合同,至少为日本创造了一百万个就业岗位,让数倍于此的日本人获得了谋生能力。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附带效应,特别是附加产业,让更多的日本人得到了工作机会。

可以说,如果没有中**方的巨额订单,日本根本不可能在三年之内完成重建工作。

到一九四八年底的时候,日本的经济规模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准,工业总产值达到了战前的三分之二。

当然,这是一个新日本,一个被拔掉了獠牙与利爪的日本。

在日本的工业中,轻工业占了统治地位,而且以纺织、制革、印染等为主,而日本在战前所倚重的重工业,几乎不存在了。到大战结束的时候,日本的钢铁产量不足一百万吨,连国内的正常建设都无法满足,也就依然得从中国进口钢铁,而日本的化工产业也主要与轻工业有关。

更重要的是,重建之后的日本,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中国。

说白了,如果没有中**方提供的订单,日本根本无法完成重建。即便在完成了重建之后,因为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太弱,日本企业依然得以出口为主,而能够消化日本轻工业的只有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显然,日本在经济上已经不具备独立性。

也正是如此,日本才成为了中国的附属国。在经济上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之前,日本根本不可能成为中国的敌人。(未完待续)RQ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