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帝国风云 > 第五百八十七章 技术决定未来

帝国风云 第五百八十七章 技术决定未来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16 04:08:59 来源:test

最快更新帝国风云 !

相对而言,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技术优势相当明显。

在传统工业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国在钢铁冶炼、火炮身管制造、装甲板制造、车用动力与精密光学设备等领域拥有很大的优势,不然在技术上领先于中国,也领先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

比如,在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生产的装甲钢板一直领先于所有国家。为此,中国不但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了相关技术,还大量采购现成的装甲板。中国生产的第一批“东北虎”式中型坦克所使用的装甲板就是从德意志第二帝国直接进口的,直到国内的生产线建成之后,才逐渐降低了进口量。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火炮制造技术也相当先进。比如,大战期间,德军坦克炮的口径一直低于对手同期的坦克,但是在火力性能上丝毫不逊色,主要就是德军坦克炮的身管更长,能用较小的口径实现较大的威力。在海军方面也一样,德军主力舰的主炮口径一直不如对手,可是威力却一点都不差,而主要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高身管长度与膛压,以求用较小的口径获得较大的威力。显然,这就需要足够先进的火炮身管制造技术,而克虏伯军工厂最先解决火炮身管自紧技术,并且率先把这种先进的生产工艺投入使用,生产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火炮身管。

其他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技术优势也极为明显。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蔡司公司生产的精密光学仪器。

在大战爆发前,蔡司公司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学设备生产企业,涉及到了军用与民用的各个领域。战前,蔡司公司生产的放大镜、望远镜、潜望镜、显微镜、天文望远镜、乃至狙击步枪上使用的光学瞄准镜卖到了四十多个国家,而其军用光学设备,甚至出售给了美国与英国。

大战初期,美军狙击步枪使用的瞄准镜全部来自蔡司公司。

直到大战结束,中国的军用光学设备都有百分之六十直接从蔡司公司采购。另外百分之四十也是由国内与蔡司公司合作的企业提供。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光学设备。

众所周知,狙击步枪上的瞄准镜,实际上就是一具高精度的望远镜,而其关键就是其玻璃镜头。除此之外,几乎每一件主要装备上都有光学设备。比如,坦克的瞄准镜,实际上就是放大了的望远镜,而一些较为先进的瞄准镜还有自稳定系统。又比如。轰炸机能够在数千米的高空准确投下炸弹,需要轰炸仪,而轰炸仪的核心是一部轰炸瞄准设备,其最关键的部件依然是光学镜头。再比如,潜艇上使用的潜望镜,实际上也是望远镜,而且对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即便是大型战舰上,其光学瞄准设备有是望远镜,其核心同样是镜头。还有指挥官上的望远镜,同样是光学设备。

要知道。大战中,很多军官做梦都想得到一部蔡司公司的望远镜。

当然。换个角度,能够更清楚的知道这家公司的重要性。

英国战败之前,美军曾经对蔡司公司的所在地进行过三次大规模轰炸,而且重点轰炸了其生产车间,希望以此降低蔡司公司的光学镜头产量。可惜的是,这三次大规模轰炸产生的作用很不明显。后来,英国皇家空军也出动轰炸机。对蔡司公司的生产车间进行了五次以上的夜间轰炸。只是,到这个时候,蔡司公司已经转移了主要生产部门。而且不仅仅集中在夜间生产,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效果依然不够理想。在这八次轰炸中,美英总共损失了上百架轰炸机与数百名空勤人员。所换来的结果,只是迫使蔡司公司把生产车间分散转移,在更多的地方开办工厂。到英国战败的时候,蔡司公司的产量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比大战爆发前提高了百分之四百。

从某种意义上讲,蔡司公司提供的光学设备比克虏伯公司提供的火炮都要重要。

原因很简单,整个德意志第二帝国、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同盟国集团,只有蔡司公司能够生产出高精度光学设备,而能够生产火炮的不仅仅是克虏伯公司,哪怕克虏伯公司生产的火炮是最好的,却不是无可替代。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蔡司公司为战争做的贡献,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中,绝对能够排名前十,与克虏伯公司、波舍尔公司(即后来的保时捷公司)、宝马公司(在大战期间所生产的航空发动机,占到了德军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且广泛提供给中国、意大利、荷兰等盟友)、梅塞德斯公司(Bf-109战斗机的生产厂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大战期间最主要的战斗机制造商,而后来与奔驰公司合并,组建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梅塞德斯-奔驰公司,只不过已经不再生产战斗机了,而是以生产汽车为主)、德意志钢铁联合集团(德意志第二帝国规模最大、全球规模第三的钢铁企业,在战争期间以生产装甲钢为主,其产量占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生产总量的百分之八十)、西门子公司(在大战期间以生产电气设备为主,主要产品是电台与雷达)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帝国大企业并列。

可以说,依靠数十年的积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传统工业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

当然,即便是在新兴工业领域,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在部分行业中拥有优势,甚至是较为明显的优势。

比如,在新兴的电子工业领域,西门子公司就走在世界前列。

虽然雷达不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诞生的,但是到大战结束的时候,西门子公司却生产出了世界上最好的高射炮火控雷达,并且普遍装备德军,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防空部队也率先进入了雷达时代。

当然,这与英国战败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德军在占领英国本土的时候,获得了大量从事雷达研制工作的技术人员,还获得了英国企业的主要科研成果。西门子公司能在大战期间制造出具有一定自动化控制能力的炮瞄雷达,与这些英国的技术人员、以及获取的资料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有决定性的关系。

除了雷达,西门子公司还率先开始研制电子计算机。

事实上,在大战爆发前,中**方也在该领域做了努力,只是国内企业是技术基础过于薄弱,加上投入资金有限,所以没有取得成果。

在一九四六年,西门子公司就制造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当然,这种计算机与后来普遍服务于各个领域的计算机很不一样,不但运算能力差,还非常庞大,整台计算机占用的空间高达上百立方米,运行时的耗电量超过了一万千瓦,而运算速度只有每秒三万次。

只是,跟以往的任何一种机械计算设备相比,其性能都足够强大了。

在其他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技术优势也很明显。

比如,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帝国联合制药集团”率先获取了抗生素的批量生产工艺,并且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划时代的药物。在大战期间,抗生素在德军中率先广泛使用,至少有三百万德军伤员因此受益。可以说,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抗生素,那么德军将为这场战争付出更大的代价。

又比如,宝马公司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喷气式发动机,而德军也率先以该发动机为基础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虽然这种代号Me-262的喷气式战斗机在大战期间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其量产的时候,英国即将战败,而其较短的航程,又使其无法参加攻打美国本土的作战行动,至于保卫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领空,则因为英国战败,已经不存在这样的作战机会了。但是从航空技术的发展方向来看,德意志第二帝国无疑又走在了世界前列,当时中国空军投资研制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因为动力系统不过关,还处于设计阶段,根本没有能够在大战期间完成首飞。

再比如,德意志第二帝国率先研制出了火箭、或者说是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并且率先用于实战。与喷气式战斗机一样,德军的导弹在大战期间也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开始量产的时候,英国即将战败,仅在英国战败之前发动了几次毫无效果的导弹攻击,但是这是世界上最初的导弹,而中国根本就没有类似的装备开发项目,美国秘密研制的弹道导弹也没能在大战期间完成。

除了导弹,德军在弹药制导领域也有足够大的优势。

当然,前面提到的这些,都比不上一项技术,一项足以改变人类文明面貌的技术。

在顾祝同前往柏林之前,冯承乾专门叮嘱过,让他务必搞清楚德军在该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应该设法获取一些关键技术资料,最好能够与参与该技术研发工作的科员人员有直接交流。

这项技术,就是核技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