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帝国风云 > 第五百六十七章 默默无闻

帝国风云 第五百六十七章 默默无闻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16 04:08:59 来源:test

最快更新帝国风云 !

可以说,在这场大战中,中国海军陆战队是当之无愧的明星。要知道,在广袤的太平洋战场上,陆战队几乎是单独打赢了所有岛屿争夺战,而在攻打澳洲大陆与美国本土的战斗中更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任务。

只是,人们记住的,往往是陆战队的作战部队。

在陆战队中,有一支非常重要的部队被很多人忽视了,而这支部队绝不应该被忽视。

这就是陆战队的工程部队。

大战爆发前,陆战队工程部队的规模非常小,总兵力不到五千,而且只有大约三千人是工程兵。当时,这支部队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维护与修缮陆战队的营地,而与港口有关的工程任务都由海军工程兵负责。

大战爆发后,陆战队工程部队的地位迅速提升。

最初,陆战队工程部队以扩大规模为主。原因很简单,陆战队的兵力在大战期间一直在扩充,而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营地,而且原有的营地得扩建,也就需要足够多的工程兵来完成这些工作。

日本战败前夕,陆战队工程部队与海军工程兵合并。

有趣的是,合并之后的工程部队没有成为海军中的兵种,而是划到了陆战队名下,而陆战队只是海军的一个兵种。

只是,这并没有降低工程兵的重要性。

当时,海军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减轻负担。要知道,海军已经有好几个兵种了,而且重点是发展舰队。多出一个兵种,意味着将多出一份支出,而把工程部队编在陆战队名下,只会占用陆战队的经费。

把工程部队编入陆战队,还有一个好处,即能够提高工程作业效率。

要知道。陆战队与舰队从不分家,至少在大战期间,陆战队与舰队是绑定在一起的,往往是由舰队去开辟战场,陆战队负责夺取岛屿,并且守护岛屿上的军事基地,而工程部队的价值就在于修建与维护军事基地。

正是如此。在大战期间,陆战队工程部队得到了迅猛发展。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陆战队工程部队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二十万,涉及的作业范围也从营地修建与维护扩大到港口、机场、仓库、公路、桥梁、防御阵地、城市营建、通信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

虽然在规模上,陆战队工程部队不如陆军的工程兵,但是作业范围不相上下。

说白了,陆战队工程部队就是海军的工程兵。

在大战中,陆战队工程部队很少有上前线的机会。大战初期,也就是在太平洋上与敌人争夺岛屿的时候。工程部队还有参加战斗的机会,即帮助作战部队修建防御阵地。某些时候甚至得让工程兵拿起武器,像步兵那样战斗。可是到了大战后期,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结束之后,工程部队就几乎没有上前线的机会了。主要就是,到这个阶段,中**队处于战略进攻的位置,而且攻打的都是大型岛屿或者是大陆,而在这种面向广阔战场的战斗中,运动战取代了阵地战。中**队很少进行阵地防御战,也就不需要工程部队去修建防御阵地,因此工程部队就没有机会靠近前线。

当然,绝不能因此认为工程部队并不重要。

事实上,后方才是工程部队的战场。与修建防御阵地相比,营建登陆场、修复道路交通等等,更能体现工程部队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海军陆战队能够百战百胜。工程部队居功至伟。

说得直接一些,如果没有强大的工程部队,中国海军陆战队肯定无法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原因很简单。强大的工程部队,为后勤保障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任何人都应该知道。现代化战争中,后勤保障直接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一支军队有多么强大,往往由后勤保障能力决定。不管作战部队有多么能打,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后勤保障做支撑,也打不了胜仗。

这一点,在攻打美国本土的战斗中体现得极为明确。

比如,中国海军陆战队的装备、特别是重型装备一直算不上先进,而美军在很多时候都拥有装备性能上的优势,特别是在坦克上,美军的重型坦克与中型坦克都足够先进,可是中国海军陆战队很少在美军面前吃败仗,甚至可以说没有输掉一场关键战斗,主要就是中国海军陆战队有更加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能够把装备的性能发挥到极限,而美军受到后勤保障能力限制,很多先进装备的战斗力都无法发挥出来。在美国西海岸的战斗中,美军很多装甲部队就没有能够获得足够的燃油与弹药,结果大量战斗力强大的坦克在作战时,只能得到很少的燃油,弹药就更加紧缺了。这直接导致美军的坦克手在作战时,不得不节约使用每一枚炮弹,而且在进行战术机动的时候,往往受燃油限制,无法到达理想阵地。相比之下,中国海军陆战队的坦克手就没有这些顾虑了,不但可以尽情向敌人开火,而且总能抓住有利的机会来对付敌人。

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正是以强大的工程部队为基础。

大战期间,中国海军陆战队工程部队的作业效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高的。

比如,在登陆美国西海岸的战斗中,陆战队工程部队以平均三天搭建一座临时码头的速度,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就建好了五条临时码头,把登陆场的物资卸载能力提高到了每天五万吨以上,确保十个陆战师能够得到足够的补给。

这次,陆战队工程部队的表现同样抢眼。

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工程部队就在莫比尔湾的登陆场修建了五条临时码头,而且其中两条是可以供五万吨级运输船停靠的大型深水码头,而登陆场的物资装卸能力也达到了每天六万吨以上。

除了营建登陆场,工程部队还负责修缮港口。

在攻占了硫黄岛之后,陆战队工程部队花了近半年才使硫黄岛军港恢复运作。仅仅一年多之后,陆战队工程部队就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霍尼亚拉港创造了一个奇迹,只用了一个月就让这座遭到严重破坏的港口恢复通航。到攻打夏威夷群岛的时候,修复同样遭到美军破坏的珍珠港只花了二十四天。等到攻打美国西海岸的时候,陆战队工程部队只用了二十天就让圣迭戈的北岛军港开始接受运输船只。随后在洛杉矶,陆战队工程部队只花了十五天就让长滩港恢复运作。

当然,工程部队的作业能力如此强大,与先进的工程设备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陆战队在战时采购的非战斗设备与物资中,有三分之二是工程设备与物资。

为此,陆战队不但采购了数十艘工程船只,还购买了大量预制件。

有趣的是,预制件本身还推动一项海运革命,即催生了集装箱。

在大战爆发之前,是没有集装箱这个概念的,货物只有两种,一是散货,二是液货。虽然早就有人提出,散装货物是提高运输效率的主要障碍,但是当时没有任何人想到把散货打包装到一起。直到作战需求催生了各种各样的预制件,而陆战队工程部队首先提出把这些预制件打包运送,海运部门的工程师才想到,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运送其他货物,以次大幅度提高运输效率。

事实上,战时用来运送预制件的板条箱就是最早的集装箱。

当然,这些板条箱的尺寸并不一致,而且都是一次性消耗品,没有人想过要把用木板拼凑起来的箱子回收再利用。直到战后,中国海运部门才首次提出用金属板制造货运箱,而且统一尺寸。

也正是如此,集装箱才正式诞生。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中国海军陆战队工程部队能够在规模不算太大,至少跟陆军工程兵相比,其兵力根本就算不上多,以及作战范围如此广泛的情况下,依然有如此高的作业效率,与大量使用预制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以说,预制件是这场战争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虽然军事工程一直是各**队的大难题,困扰了军事家数百年,但是之前从来没有人想过,先在后方制造好各种设施,再运送到前线组装起来。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工程预制件能够大量使用,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工业实力,因此只有在工业时代的战争中才能够得到广泛应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海军陆战队工程部队把预制件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根据战后的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海军陆战队工程部队用掉的预制件的总量在一千五百万吨左右。

这是个什么概念?

整个大战期间,中**队的弹药消耗量也不过五千万吨而已。

正是如此,战后才有很多人认为,中**队靠的正是强大的工程兵与以预制件为代表的先进工程理念打赢了这场战争。(未完待续)RQ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