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帝国风云 > 第五百五十三章 众口纷纭

帝国风云 第五百五十三章 众口纷纭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16 04:08:59 来源:test

最快更新帝国风云 !

对于中**队登陆美国本土的作战意图,美军上下没人怀疑,只是在登陆时间、登陆地点与登陆规模上,美军内部存在很大的分歧,特别是在高级将领间,几乎每个将军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不肯认同他人的观点。

在登陆时间上,美军中有两种差距非常大的看法。这就是,一部分美军将领认为中**队肯定会在一九四八能登陆美国本土,而且极有可能是在上半年。另外一部分美军将领则认为,中**队登陆美国本土的时间不会是一九四八年,很有可能是一九四九年,也许是一九四九年底。

当然,这两派将领都有自己的理由。

前者最主要的依据就是,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已经够久了,而且中国、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参战时间比美国还早,因此中德两国民众对战争的忍耐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如果战争僵持下去,中德两国很有遇到比击败美国还大的麻烦。最主要的依据就是,中德两国不约而同的开始裁军,削减军费开支。

按照支持这种观点的将领的看法,中德两国必然会设法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显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攻打美国本土,攻占美国最核心的地区,以最凶狠的方式击败美国。

也许,在攻打美国本土、特别是人口稠密的东海岸与五大湖地区的战斗中,中德军队会付出极大的伤亡,将有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军人在胜利的前夕沦为炮灰,但是与战争僵持下去对国家利益造成的影响相比,这样的损失就算不了什么了。

此外,这些将领还提出了一个其他人无法否认的依据。

这就是,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争夺集团头把交椅的时候斗得不可开交,而谁能成为击败美国的主要力量,谁就是战后的世界头号强国。甚至是唯一的霸主,因此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会力求彻底击败美国。

当然,反对者也提出了同样重要的理由。

首先就是,对美国本土进行的战略轰炸卓有成效,特别是针对休斯敦地区的轰炸行动已经显现出了战略轰炸的价值。在任何人看来,军人的性命都要比炸弹昂贵得多,因此中**队肯定希望用战略轰炸来迫使美国投降。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中**队可以通过占领美国了达到攻占美国才能达到的目的。

至于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明争暗斗,在这些美军将领看来。结果已经出来了,即中国凭借其强大的战争实力,特别是无与伦比的海军舰队,已经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稳稳的坐上了同盟国集团中的头把交椅。如果把中德在大战期间的军事贸易算上,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后根本就没有资格与中国竞争。也就是说,在攻打美国本土的作战行动中。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之间并不存在谁是主力的问题。当然,从两国海军实力的对比上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

当然,这还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这就是,如果中**队是攻打美国的主力部队,那么中国肯定会在占领与分割美国的时候掌握主导权,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利益难以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不会热心于作战行动,而会把重点放在占领上。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让中**队去与美军作战,德军则坐享其成。在这种情况下。中**队还会热心于攻打美国本土吗?显然,坚持这种观点的美军将领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队不会为德军做嫁衣裳,更不会替德军火中取栗,因此双方肯定会在出兵的问题上产生矛盾。

到这一步,地面进攻就会推迟。

显然,中**队将更加情愿通过战略轰炸来击败美国,而不是打一场自红俄战败之后规模最大的地面战争。

当然。这只是美军众多内部分歧中的一个。

在登陆地点上,也存在好几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当时,美国陆军将领大多认为。中**队会直接在华盛顿附近登陆,且以攻占华盛顿为主要目的。原因很简单。只要中**队攻占了华盛顿,哪怕美国联邦政府、国会等联邦机构转移到了别的地方,中国当局也能名正言顺的宣布已经击败了美国,然后在华盛顿扶持组建一个新的美国联邦政府。

只是,大部分海军将领认为,中**队不可能在华盛顿地区登陆。当然,海军将领提到的都是一些技术与战术上的问题,主要就是,在华盛顿附近根本就没有适合登陆的地点,而且中**队在附近也没有可供落脚的前进基地,即便投入足够多的兵力进行登陆,也很有可能被美军挫败。

显然,在这个时候,中**队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胜利。

甚至可以说,为了避免遭受会使中国在同盟国中的地位与威望遭受损失的失败,中国当局会禁止军队进行冒险。

为了降低进攻作战难度,美国海军将领认为,中**队会选择在美国南部地区登陆。

有趣的是,在登陆时间上,大部分美国海军将领都认为会在一九四八年上半年,而认为要到一九四九年的主要是陆军将领。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登陆规模。

这次,美国陆军与海军高级将领的观点相差不大,即都认为这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作战行动。当时,一些高级将领认为,中**队会在第一波攻击中投入四十个陆战师,甚至更多,而登陆的总兵力肯定在二百五十万以上,在夺取了大型港口之后,兵力肯定会翻番。

有趣的是,一些低级将领持相反观点。

这就是,中**队会尽可能的控制登陆规模,第一波攻击动用的兵力不会超过二十个陆战师,而且在夺取大型港口之前,登陆兵力肯定会控制在一百万以内,即便在夺取了大型港口之后,兵力也会控制在一百五十万到两百万之间。

这些年轻将领只提出了一个理由,即后勤保障。

当然,这些内部争论并没有对美军的备战工作产生太大的影响。

这里,必须提到斯普鲁恩斯。

在太平洋舰队覆灭之后,斯普鲁恩斯回到本土。虽然他认为自己应该为太平洋舰队的结局承担责任,并且因此向海军部长金上将递交了退役申请书,但是尼米兹先他一步,主动承担起了责任,而且在退役之前着重向海军部长介绍了斯普鲁恩斯,甚至提到斯普鲁恩斯是唯一能够顶替他的将领。

要知道,尼米兹与金的关系非同一般。

只是,尼米兹的推荐并没有立即产生效果。

主要就是,谁也不能否认太平洋舰队一败涂地的事实,而斯普鲁恩斯是太平洋舰队里地位仅次于尼米兹的二号人物。即便尼米兹担下了全部责任,斯普鲁恩斯也不可能被美国公众当成英雄。

结果就是,金不得不让斯普鲁恩斯回家赋闲。

直到大西洋舰队在百慕大群岛海战中惨败,金才把斯普鲁恩斯招了回来。

只是,此时已经没有舰队可供斯普鲁恩斯指挥了。至于那几艘在海战中侥幸逃脱的战列舰,也只能停在切萨皮克湾里生锈了。

斯普鲁恩斯回到海军之后,获得的正式职位是海军部长特别助理。

这个职位的地位并不高,以往一般由校官出任,最多也就安排一名少将,但是其权力却非常大,直接为海军部长服务。

说白了,就是海军部长的幕僚。

斯普鲁恩斯做的第一份工作是重建美军舰队,只不过这是一份永远也无法完成的工作。

要知道,当时连金都认为不可能重建舰队。此外,美国总统杜鲁门也认为,把宝贵的资源拿来建造那些注定会被击沉的战舰,简直就是在搞浪费,还不如拿去制造在本土战争中更有用的飞机与坦克。

当然,美国海军也不是没有舰艇可用。

当时,美军还有足够多的潜艇。

问题是,斯普鲁恩斯并非来自潜艇部队,对潜艇也不够了解。有趣的是,尼米兹才是真正潜艇上将。

在潜艇作战上,斯普鲁恩斯几乎没有发言权。

也正是如此,斯普鲁恩斯的精力都放在了大战略上,即协助海军部长参与制订保卫本土的作战方案。

前面已经提到,美国海军将领对战局的判断要比陆军将领准确得多。

在登陆时间、登陆地点上,美国海军将领做出的判断与中**队的作战方案相差无几。

事实上,做出这些准确判断的都是斯普鲁恩斯,而金上将只不过是把他做出的判断通报给了其他海军将领,让有发言权的高级将领在由总统主持的军事会议上众口一声的表达海军的观点。

显然,这也正是斯普鲁恩斯的观点。

必须承认,在经过了长达五年的太平洋战争之后,美国海军将领、特别是来自太平洋舰队的将领更了解中**队。

更重要的是,斯普鲁恩斯非常了解顾祝同。

也正是如此,斯普鲁恩斯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可惜的是,在美军中,斯普鲁恩斯的观点并不吃香,而当上总统不久的杜鲁门也不大瞧得起这个几乎败光了美国海军家底的海军上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