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帝国风云 > 第五百九十二章 占领军

帝国风云 第五百九十二章 占领军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16 04:08:59 来源:test

最快更新帝国风云 !

早在一九四五年初,中国高层就在讨论战后援助重建的问题。

最初提出这个设想的,正是冯承乾。

只是,能够接受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多。当初,除了冯承乾之外,没有任何人认为应该在战后帮助其他国家进行重建。更重要的是,冯承乾明确提出,在援助的时候,不应该区分战胜国与战败国,应该给予战败国同等的援助级别,使其经济得到发展,帮助其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

显然,这样的观点,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认同。

只是,在现实面前,所有反对这个观点的人都知道,帮助战败国进行战后重建比将其击败更加重要。

这个事实就是,日本的战后重建已经开始了。

日本战败之后,进驻日本的中**队就开始帮助日本进行有限的战后重建,而且主要集中在军队驻地附近。

当然,最初的目的并不是让日本恢复正常,只是为驻军提供便利条件。

因为中**队最先攻占九州岛,而且大部分驻军都在九州岛,所以日本最初的重建工作主要集中在九州岛上进行。

经过数年的重建,日本的国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为显著的就是,九州岛上的日本人更加亲善,甚至有很多日本民众自发的为驻军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以平民为主的抵抗组织在九州岛、特别是重建工作进展得比较好的大城市里根本没有生存空间。原因很简单,在过上平静的生活之后,这些在重建中获得了好处的日本人根本就不会反抗占领军,而且在思想层面上也对旧日本当局发起的侵略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有极为深刻的认识。结果就是,这些日本人非常清楚的认识到,只有跟中国友好相处,日本才能发展壮大,而与中国为敌。只会招致更加惨重的损失,日本也永远不可能战胜中国,更不可能通过战胜中国而称霸世界。说得简单一些,这些日本人意识到,做为中国的盟友,日本还有生存之地,而只要成为中国的敌人。恐怕要不了几十年,日本做为民族国家的历史就将结束了。

相反。在日本的其他地区,则是另外一种情况。

当时,除了九州岛,中国在日本其他地区的战后重建工作,主要集中在军事基地与军队驻地附近,没有重点照顾大城市与城镇。由此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结果,即数百万、乃至数千万日本人不得不在城市的废墟里苟延残喘。用各种手段生存下去。如果只是几个月,问题还不是很大。可是,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

根据战后做的统计,仅在日本战败到大战结束的几年间,日本本州岛的神户、大阪与东京三地,就有近五百万日本人饿毙,算上四国岛与北海道,整个日本在战败后有接近两千万人因饥饿或营养不良而亡。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要知道,大战爆发的时候。日本的人口总量在七千万左右,而在战争期间,日本的伤亡总数还不到一千万。也就是说,在日本战败之后,死于饥饿的日本人是在战争期间死亡人数的两倍以上。

当然,有人质疑这个统计数据。

只是,根据日本在战后做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得出的数据,基本上可以肯定。日本在战争期间的人口总量减少了二千五百万。也就是说,在除掉直接死于战火的人数之外,因其他原因减少的人口在一千七百万左右。

显然。这种局面对于维持占领区的社会治安没有任何好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一九四五年底之前,被派往日本执行占领任务。在很多军人看来是一件苦差事。原因很简单,除了九州岛,在日本的其他任何地方,占领军时刻都要面对突然袭击。当时,巡逻部队的规模已经扩大到了步兵连,因为低于这个规模,巡逻队就很容易遭到伏击。根据中**方做的统计,在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年间,驻日军队的伤亡率甚至高于陆军的前线作战部队。除了面对袭击之外,驻军还要面对很多难题。比如,在任何一处驻军附近,总会有成千上万的平民,而且大部分都是孤儿,大多只有几岁,即便有的已经十多岁了,但是因为营养不良,看上去跟几岁的孩子差不多。对驻军官兵来说,营地被一群孤儿包围,显然不是什么好事。面对这些无依无靠的孤儿,军人不可能将枪口对准他们,但是又不能给予其他帮助。很多时候,驻军官兵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些大头娃娃在营地的围栏外倒下。到了冬天,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很多时候,负责营地外围巡逻的军人在清晨的时候会发现上百具被冻硬了的尸体。在这些死去的孤儿中,有的在前一天还叫嚷着向驻军官兵讨要食物。虽然在整个大战期间,由中国驻军官兵收养的日本孤儿超过了十万,但是对于数量超过一千万的日本战争孤儿来说,这无疑是杯水车薪。更多的日本战争孤儿根本就没有坚持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天,甚至没有能够坚持到一九四五年底。对驻军官兵来说,看着无辜的儿童被活活饿死,而自己却受纪律限制,不能给予适当的帮助,肯定是一个巨大的精神负担,甚至会造成心理问题。

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

严重的饥饿与贫困,导致占领区的日本人不得不站起来反抗,利用所有能够用上的工具来袭击占领军。

在一九四五年之前,仅本州岛就有上百支平民游击队。

虽然这些游击队的装备非常差,最好的武器仅仅是旧日本军队遗留的步枪,大部分人手里只有棍棒,但是游击队隐藏在平民中间,而且更加了解环境,也就能够给驻军制造足够多的麻烦。

根据中**方的统计资料,在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年间,几乎每天都有针对驻军的袭击事件发生,而驻军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平均每天有七名军人阵亡、二十二人负伤,十四台车辆被炸毁。

某些时候,游击队还会袭击驻军营地,只是很少成功。

对付游击队,驻军根本没有好的办法。

原因很简单,大部分游击队员都是平民,放下武器的时候,他们就是平民,而拿起武器就是战士。

显然,驻军不可能因此把日本人赶尽杀绝。

驻军能采用的唯一办法就是高压政策,并且不定期的进行定向搜查,严惩私藏武器的行为。

只是,这大幅度提高了占领的代价。

在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年间,中**队在日本进行了上千次突击搜查,缴获了近十万支各类枪械,并且以叛乱罪名处死了数万名游击队员。问题是,这意味着需要在日本保持一支规模足够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得使其长期处于警戒状态之下。在这四年间,驻军规模一直没有低于五十万,最多的时候超过了八十万,而驻军官兵的轮换周期由最初的两年缩减到了后来的半年。

问题是,高压政策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

说白了,镇压只会让更多的平民成为游击队员,而不可能消灭游击队。

关键就是,希望过上平静生活的平民根本就没有过上平静生活的机会,生存的压力迫使他们铤而走险。原因很简单,中国占领军的统治浮在表面上,而日本游击队的统治则深入到了核心。对夹在两者间的平民来说,他们要么被游击队以日奸的身份处死,要么就得跟游击队合作。显然,中国占领军不会无缘无故的处决平民,而游击队则有可能在夜间突然闯进来将人带走。结果就是,大部分日本平民根本没有选择余地,只能跟游击队合作。当然,跟游击队合作,还能够得到必要的生活物资。主要就是,游击队控制着中国驻军占领区外的所有地区,也控制着占领区内的地下物资交易市场。对于那些无法从中国驻军那获得足够多的生活物资的平民来说,游击队是他们的唯一依靠。要命的是,在这四年间,中国输送到日本的物资远不足以满足所有日本人的正常生活需求。

总的来说,在一九四六年之前,中国在日本的占领算不上成功。

当时,冯承乾已经看清了这个问题。也正是如此,他才力主推动改变占领政策,以重建的方式来帮助战败国恢复正常秩序。

所幸的是,在这个问题上,冯承乾的态度极为坚决。

要知道,当时包括吴铁生、刘亚光与刘伯恩在内的所有中国领导人都反对为日本这样的战败国提供重建援助。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吴铁生还明确提到,应该让日本这个劣等民族自生自灭,没有任何理由值得在日本多花一分钱。刘亚光主张从日本撤军,然后对日本进行全面封锁。刘伯恩的态度稍微温和一些,但是也不赞成帮助全日本进行重建,而是建议把日本分割成几个国家或者地区。

冯承乾没有做出让步,而是坚持日本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且中国有义务帮助日本进行战后重建。

最终,冯承乾的坚持收到了成果。(未完待续)RQ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