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帝国风云 > 第四百四十五章 两洋咽喉

帝国风云 第四百四十五章 两洋咽喉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16 04:08:59 来源:test

最快更新帝国风云 !

为了攻打美国本土,冯承乾把能够调集到的资源都交给了顾祝同。

只是,仅仅有舰队还远不足以登上美国本土。

一九四六年初,在顾祝同的坚持下,冯承乾批准了攻打巴拿马的作战计划。

从本质上讲,冯承乾并不赞同在这个时候攻打巴拿马,即控制巴拿马运河,因为这与攻打美国本土西海岸地区没有任何关系。

虽然对美国来说,巴拿马运河拥有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在这条运河贯通后,就一直在美国的控制之下,但是从中**队登陆美国西海岸的角度出发,巴拿马运河就没有这么高的战略价值了。

主要就是,没有巴拿马运河,中**队照样能够攻打美国本土西海岸地区。

同样的道理,即便控制了巴拿马运河,也对登陆美国西海岸地区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会消耗不少兵力。

当然,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冯承乾并不主张把重点放在太平洋上。

说得简单一些,攻打美国西海岸地区,只是政治上的需要,即中**队必须抢在其他国家的军队之前,首先登上美国本土,并且获得一块独自控制的占领区,然后才能在瓜分美国的时候掌握主导权。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高层渐次后首先在太平洋上用兵的原因。

只是,在成功登上美国本土之后,要不要由西向东推进,还是另辟蹊径,中国高层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了。

显然,冯承乾认为,翻越洛基山脉向西推进是最蠢的方式。

在他看来,控制了美国西海岸地区之后,再移师大西洋,直接登陆美国东海岸地区才是最理想的选择。

这样一来。自然没有必要太看重巴拿马运河。

要知道,即便中**队到大西洋上作战,也用不着经巴拿马运河进入大西洋,最短的航线是经印度洋进入地中海,再横跨大西洋。

显然,在这套进攻战略中,巴拿马运河可有可无。

到时候,即便需要占领巴拿马运河。再出兵攻打也不迟,完全没有必要在攻打美国西海岸地区之前攻打巴拿马。

当然,冯承乾能够做出让步,表明顾祝同给出了较为充足的理由。

当时,顾祝同提出了三点理由。一是占领巴拿马运河之后,可以切断美国东西两地的海上航运,而美国西海岸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物资运输中,有百分之八十靠海运,铁路与公路运输只占了百分之二十。只要占领了巴拿马运河,切断了海运航线。那么美国本土的铁路与公路就无法向西海岸地区运送足够多的物资,也就能削弱西海岸地区的美军。降低攻打该地区的作战难度。二是可以把美军舰艇彻底赶出太平洋,让美军无法向太平洋派遣包括潜艇在内的作战舰艇,也就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太平洋上的航线,降低航运损失,同时还可以减少护航作战负担。要知道,只要没有巴拿马运河,美国几乎不可能让潜艇进入太平洋。因为从美国东海岸出发,除了走巴拿马运河之外,任何一条前往太平洋的航线都超过了续航力最远的远洋潜艇的作战半径。三是通过攻占巴拿马运河。威慑拉美国家,让那些一直在帮助美国的拉美国家保持中立,甚至是让它们加入同盟国集团,增强对付美国的战斗力,也为战后控制拉美地区奠定基础。

显然,别说三条理由,只要一条就足够了。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美军没有能够守住西海岸地区,就与中**队提前攻占了巴拿马运河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在丢掉了巴拿马运河之后,送望西海岸地区的物资骤减了七成多。

虽然当时,美国本土已有两条东西贯通铁路,而且加拿大也有一条贯通的铁路,但是铁路的运输能力远不如海运,即便三条铁路加在一起,也不足以为守卫西海岸地区的美军送去足够多的物资。

当然,这也与美国的工业布局有关。

虽然在大战爆发前,美国就加强了在西海岸地区的投入,甚至出台了一些鼓励企业到西部地区办厂的政策,但是受资源生产、劳动力分布、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影响,美国西海岸地区仍然没有实现工业化。

大战爆发的时候,美国的工业中心依然在东海岸地区与五大湖地区。

事实上,即便到战争结束,美国西海岸地区也没有多少工厂。

结果就是,美军需要的绝大部分物资,包括消耗量极大的弹药,都只能在东海岸地区与五大湖地区生产,然后再送往西海岸地区。

要知道,美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横垮北美大陆的国家。

这就意味着,需要横跨北美大陆,才能把战争物资送到战场上。如果全靠陆运,那么这条运输线路的效率不会超过跨大洋海运。

显然,美国因此丧失了最有利的条件。

要知道,对中**队来说,攻打美国本土的最大敌人,不是严阵以待的美军,而是漫长的后勤补给线。如果美军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那么双方就处于同样的起跑线上,中**队也就没有劣势了。

当然,另外两个因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美军潜艇的威胁降到最低限度之后,中国海军在海运上的损失也随之下降,而且用于保护航线的兵力大幅度缩减。这样一来,等同于提高了海运效率,降低了海运成本,也节约了不少兵力。

要知道,虽然美国西海岸地区有不少的大城市与港口,但是没有大型造船厂,也没有可以建造潜艇的造船厂。千万别小看潜艇,特别是远洋潜艇的建造难度。虽然潜艇的吨位比水面舰艇小得多,大战期间最大的远洋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也只有三千多吨,与战争后期的驱逐舰相当,但是其建造难度要比驱逐舰高得多,特别是到了大战后期,随着潜艇的潜深与水下航速提高,对艇体质量的要求同步提高,自然对建造工艺有更高的要求,也就使得只有大型造船厂能够建造远洋潜艇。

可惜的是,在美国西海岸地区就没有一家大型造船厂。

也就是说,美国西海岸地区的造船厂都无法建造远洋潜艇。

虽然当时西海岸地区有几家造船厂能够建造潜艇,但是建造的都是小型近海潜艇,而这些潜艇根本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也就深入太平洋执行破交作战任务,对中国海军的海运航线没有太大的威胁。

只是,真正让冯承乾动心的,还是第三个因素。

说白了,前两个因素都是军事性质的,即都是为了降低攻打美国本土的难度,而这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占领巴拿马运河来解决,提高兵力投入、延长作战时间、增加运输力量等等办法都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对冯承乾来说,攻打巴拿马需要投入足够多的兵力,而后期也是投入足够多的兵力,几乎没有区别。更重要的是,即便这些军事上的问题存在,也不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太大的影响,即只要投入足够多的兵力,那么攻占美国本土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第三点,这与军事没有多大关系,主要影响在政治上。

要知道,即便到这个时候,中国在拉美地区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反而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等欧洲盟国对拉美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比如,德意志第二帝国就一直与阿根廷保持着友好关系,因为阿根廷有数百万德裔侨民。此外,德意志第二帝国还与巴西、墨西哥等国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巴西以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而葡萄牙在这场战争中保持中立,实质上却倾向于同盟国集团,主要是美英为了军事上的需求,出兵控制了属于葡萄牙的亚速尔群岛,而葡萄牙多次提出抗议均没有产生效果。至于墨西哥,因为有众多德裔,自然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关系较为特殊。

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相比,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几乎为零。

当时,唯一与中国关系较为密切的是秘鲁,主要是该国大约有三百万中国侨民,而且大多是在最近五十年才移居过去的。

显然,如果中国不赶紧增强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那么战后,拉美就将受德意志第二帝国控制。这样一来,德意志第二帝国就等于控制了大西洋两岸,也就有能力把大西洋变成自己的海洋。

可以说,这绝对不是中国当局愿意看到的结果。

要知道,以大西洋为基础,德意志第二帝国就能在全球范围内与中国进行对抗。

也正是如此,冯承乾等人才主张尽快把重点转向大西洋,而最终目的除了用最小的代价击败美国之外,还与控制大西洋,至少是在大西洋上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略扩张有很大的关系。

显然,通过拉美地区进军大西洋是一条捷径。

为此,就有必要尽快控制巴拿马运河,扼守住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咽喉,然后再以巴拿马为根据地进军拉美地区。.R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