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主角叫韩度的小说 > 一千四百六十章 这话是谁说的?

主角叫韩度的小说 一千四百六十章 这话是谁说的?

作者:大明烟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18 19:09:22 来源:ibiquge.com

其实,就算是现在,也没有人敢对马京造次。

他有举人功名在身,哪怕是县衙也不能够定他的罪。甚至这里的县令只是一个秀才出身,论功名还比不上他。

虽然说不至于会让县令给他主动行礼,但是马京也不会怕了他。

只是这是两位叔公的一番好意,马京也只能笑着点头接下。

二叔公感慨的望着马京,谁能够想到,十几年前大家伙接济他读书,没有想到老天竟然真的给了大家一个天大的惊喜。

“马京,听你的意思,你是在书院求学?这书院是什么来头,竟然要比国子监还厉害?”

“是的,二叔公。书院又名大明皇家书院,是镇海侯韩度一力建立起来的。不管是从每次会试考中进士的人来说,还是书院拥有进士功名的先生,还是书院的学问,每一样都不是国子监可比的。反正这几年,书院和国子监之间的差距越来愈大。依我看来,国子监这一辈子,恐怕都没有赶上书院的希望。”

两位叔公对于书院和国子监的恩恩怨怨不感兴趣,他们只知道书院是比国子监更厉害的地方就行了。

“等等,刚才你说书院是谁建的?镇海侯?是不是那个要改赋税坑害咱们百姓的镇海侯?”三叔公毕竟要年轻几岁,思维要敏捷一点。

马京闻言,顿时脸色一沉,说道:“谁说更改税制是在坑害百姓?”

三叔公怔了一下,说道:“难道不是吗?现在很多人都在说更改税制就是在收刮百姓的钱。”

马京闻言更是冷笑起来,“都有哪些人在说?”

三叔公一下子愣住,他再傻也反应过来,这其中恐怕有他不知道的内情。甚至,从马京的表情来看,他是反对这样的说法的。

一时之间,三叔公竟然在马京的追问下,不敢贸然开口了。

二叔公见了,顿时缓和气氛,说道:“这件事老夫也听说了,最开始这个说法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老夫也不知道。但是现在县里的确是有不少的读书人,都在谈论此事。”

“这简直就是一派胡言,镇海侯此举只会大利天下百姓,根本不会对百姓有一丝一毫的损害。”马京正色说道。

二叔公和三叔公彼此对视了一眼,顿时明白这其中肯定有他们不知道的内情。

二叔公便连忙朝马京说道:“马京你在外面见多识广,和咱们仔细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是啊,马京,你见多识广,又是在书院求学,就好好和咱们说说呗。”三叔公也附和着说道,“老夫可是听说,这赋税以后要改成只有一种赋税了,以往的什么租庸调役等等,全都要归到一个里面。而且,还要清丈所有田亩,还说以后还不再征收实物了,只收银子?这些是不是真的?”

马京眼帘一垂,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道:“这有什么不好的?清丈田亩,那是因为自大明立国以来,先皇不遗余力的鼓励大家开垦荒地。到现在天下究竟开垦出了多少田地,就连朝廷都不清楚。清丈土地,朝廷对天下土地数目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难道不是应有之意么?”

两位叔公闻言,顿时笑的非常尴尬。百姓也有小聪明的,他们在开垦荒地的时候,从来都是越多与好。而当到了上报土地的时候,就一个个开始遮遮掩掩起来。

就连这马家村,也隐匿了不少的土地。

马京虽然离家太久,并不清楚这里面的门道。但是他只看了一眼两位叔公的神色,便已经猜到是怎么回事。

语气缓和下来,说道:“咱知道,恐怕就连两位叔公家里,也隐匿了一些土地没有上报吧?”

两人顿时干笑着低下头。

随后二叔公抬头,叹了口气,说道:“马京啊,咱们是一家人,叔公也不瞒着你。咱们马家村的确是隐匿了一些土地没报,毕竟这些土地若是每年上缴赋税的话,那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的,能省则省吧。而县衙的人也不会没事干,跑来咱们村里丈量土地。况且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咱们一个村在干,所有的村都会这么干。”

马京没有生气,反而笑着点头,朝二叔公赞道:“恐怕就算是有县衙的人来,二叔公也能够轻易的将他们打发吧。或者说,根本不会让他们发现隐匿的土地?”

二叔公顿时自得的笑了起来,点头说道:“这是当然,再说了,土地这东西七弯八拐的,只要没有亲自取丈量,光凭眼睛谁知道有多少?”

马京先是顺着二叔公的意思点点头,随后说道:“为了少缴纳赋税,大家隐匿土地,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若是天下百姓都不缴纳赋税,那么朝廷哪里有钱来发放官员俸禄?哪里有钱厉兵秣马,抵御草原部族的南下?若是朝廷不能阻止草原人南下中原,若是天下再次落到蒙元人手里......两位叔公,你们是亲自经历过蒙元当朝的,那时候你们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你们不会忘记了吧?”

两人好似被马京的话给勾起了心底最深沉的噩梦一样,两眼顿时惊恐到呆滞,连连惊呼道:“不,不能过回去!!!”

元朝将人分四等,而汉人便是最低的四等人。四等人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这么说吧,元朝的法律规定,蒙古人杀死汉人,只需要杖责五十七下,付给死者家属五十两烧埋银子便可。而且,就连五十七下的杖责,也可以花银子免除。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只要在元朝你是蒙古人,只要你有钱你就可以随意杀汉人,而不用负担除了银子之外的任何责任。

相反,若是一个汉人杀了一个蒙古人,那么不仅汉人要被处死,并且就连他的所有家产全部都要当作烧埋银子付给死了的蒙古人家属。要知道,在元朝的时候,汉人的家眷也是在家产之列的哦!也就是说,汉人的家眷也要一并贬作奴隶,全部赔偿给死了的蒙古人家属。

什么是四等人?人和牲畜地位等同,甚至是被当成奴隶永不翻身,这就是四等人!

“两位叔公也知道咱们不能重新去过,蒙元站在咱们头上作威作福的日子吧?那这清丈田亩,按规矩缴纳赋税,是理所应当的吧?”马京笑着看向两人。

“应该的,应该的......”两人心有余悸,只顾着一个劲的点头。

马京见此,顿时笑了起来,端起茶杯朝着两位叔公示意,“来,两位叔公,喝茶!”

“喝茶,喝茶!”两人连忙端起茶杯朝着马京回敬了一下。

茶水顺着喉咙流下,滋润了他们干涩的喉咙,平复了他们惊慌失措的心情。

看到马京温和的面容,二叔公迟疑了一下,还是问道:“可是,听说这赋税要合起来,以后都只征收一种,这会不会有些不妥?”

马京温和的一笑,喝两口茶之后,说道:“没有什么不妥的。”

见两位叔公支棱起耳朵听着,马京便耐心的解释:“以往夏粮要收税,秋粮要收税,还有租庸调和徭役等等。现在统一征收,大家就不用担心在农忙的时候,还需要取服徭役了,大家只需要安心的种田便好。

况且,以往都是赋以田亩纳课,役以户丁征集,赋役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方物、土贡之类的额外加派。这么多的名目,就给了衙门和差役钻空子的地方,他们可以巧立名目多征多收。朝廷就算是想要查清楚账目,也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但是统一赋税之后,各级官吏便难以巧立名目。就算是他们巧立名目,朝廷也可以一眼就看出来,让他们难以逃脱朝廷的制裁。因此,这是一件真正对百姓十分有利的事情。”

“原来如此,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古人诚不欺我啊!”二叔公虽然没有功名在身,但是他也是识字,并且读过书的。“现在看来,这税制是处处为了咱们百姓着想啊!”

三叔公却没有二叔公的感叹,反而眉头一皱,问道:“马京,那这用银钱缴税又怎么说?二叔公也不瞒你,说实话别看二叔公家里要殷实一点,但是真要找银钱却也找不了多少出来。这以后若是都用银钱缴税,那若是二叔公的钱花完了怎么办?难不成,只能贱卖东西,换到银钱之后,再去缴税吧?”

马京顿时笑了起来,朝着县衙方向一指,说道:“二叔公为何要贱卖?县衙里面大明皇家粮业的大门可是常年都开着,卖到那里去总不会吃亏了吧?”

“哎呀!”三叔公猛然一巴掌拍在自己额头上,懊恼的说道:“这太久没有去过县城,连大明皇家粮业会收购粮食都忘了?还是马京你提醒的好啊。”

马京笑着附和着,不着痕迹的捧了两位叔公几句,顿时将两个老人哄得开怀大笑。在马京的盛情邀请下,两位叔公在这里用过了饭之后,才心满意足的离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