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都市 > 催泪系导演 > 第七百五十八章 两极分化

催泪系导演 第七百五十八章 两极分化

作者:天下小黑,明星,轻松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07 00:12:12 来源:总裁文学

《亲爱的》的评论很多,话题热度很高,说明观众的参与度很高,或者说代入感很强。

这一点的确是好事,而影评人方面,媒体方面给予这部影片的评价同样的是两极分化!

尽管好评多过于差评,但是同样的也说明了,敏感题材的电影真的不好拍!

《亲爱的》里面最大的争议没什么可说的,必然是李红琴,或者说电影的后半段!

甚至于很多影迷们为此吵的不可开交。

有人质疑:“影片中田鹏能清晰地和大人对话,孩子不认识人贩子杨明富,知道自己父母的情况,绑回这样的孩子,李红琴这个人贩子的妻子不知道是拐来的吗?

另外这孩子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完全忘掉亲生父母吗?所以,仅从电影的设定来看,说李红琴不知情,很生硬。”

不过,有人质疑就有人反驳。

“楼上的质疑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却是太主观了,首先,电影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李红琴真的不知情,这一点从后面,李红琴和律师高夏的对话,也可以看的出来。

本身这就是一个让观众自己去理解的剧情!

而且当时的田鹏不过三岁,这个年岁的孩子,被人带走,这个年岁的孩子记忆是有限的,我自己就是父亲,孩子只是放到爷爷奶奶那里一个星期,回来之后,竟然对我就有些陌生了,更不用说几年的时间。”

还有人对吉芳是否是被拐这个事情进行质疑:

“就很离谱,吉芳是不是被拐的好像很难证明吧?一个和人贩子关系很好的工友看见了?问题是这个工友看见的到底是什么,没给真实镜头,诱拐吉芳后放在工地造成弃婴的假象也很可能。李红琴所有的道德支撑都在于吉芳是被遗弃的,但这条底线电影给出的非常模糊,她男人已死,没有任何坚强的逻辑支撑,也没有直白的表述。如果吉芳有被拐的可能,那么这部电影就没有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线。

而且,只凭借一个人的一面之词,就可以做为证据吗?他还是在李红琴用身体作为交换之后答应作证的,这样的证据能用?”

不过,同样的很快地就有影迷反驳。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自己觉得电影是要表达什么,就认为电影就是要表达什么的?

电影好像也从来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吉芳是不是被拐来的。

电影只是给了这些线索,再一个,李红琴的道德支撑?这好像也是你自己以为的吧?电影从来没有同情这个女人吧?我看到的只有各种虐,让她失去所有。

她知道不知道,其实根本不是关键了,就像那些买孩子的家庭,这个社会还少吗?他们唯一和李红琴不同的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贩子的家人而已!

可是实际上,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电影如果直接告诉你,可能你又会说是说教了,就像结局李红琴怀孕,你能说电影是要给予观众温暖吗?可是为什么不是更加残酷的开始?

所以,不要什么都你觉得,你觉得,电影只是讲述这么一个故事,并没有让我们去同情李红琴,哪怕是那个律师,之所以愿意帮李红琴,也可能只是因为,他也是罪犯的家人,感同身受罢了!”

很快地就又有人反驳别人的反驳。

“正如电影中所言:拐孩子是最没有人性的犯罪之一。但是请不要设定漏洞百出的洗白情节,华国的电影人就是喜欢打模糊的官腔,在大是非上也如此,反正我不说清楚,我就没有责任,怕担责任拍什么有社会责任的电影?电影这样干等于把所有的道德包袱推给了观众,让观众在条件不清的情况下自我辨识,当然这种辨识是经过电影强力诱导的。

关于田鹏也是一样,只要电影给几分钟镜头,不论在那一时间段,交代一下田鹏初到李红琴家的情况,交代清楚人贩子是如何欺骗的,交代清楚为什么李红琴竟然能相信这么大的孩子、根本不认识她以及他丈夫的孩子、对自己家庭有记忆的孩子,是他丈夫和别的女人生的。自然就能排除道德问题,可为什么不加?这就是故意混淆视听,没有担当!”

“我笑了,按照你这么说,拍电影,就不能有任何隐晦的镜头?只要有不明信息,就必须交代清楚?那这样的一部电影得多长?拍电视剧的时长都不够放吧?

还有什么不说清楚就没有责任?有个词叫做“理解”,好吗?什么事情都要说清楚,那还是电影吗?什么事情都按照真实的来拍,那是纪录片,不是电影!真按照你说的拍了,估计你又会说,这女人是不是蠢?这么明显的谎言都能相信?

当然,这也是我一家之言,反正我觉得,李红琴知道与否,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精髓所在!”

《亲爱的》当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

也不可能真的一点BUG都没有,更不可能人人都喜欢这样的电影。

争议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电影里面的24小时才给立案的情况。

哪怕是解释了,电影里面的时间线,以及孙斌等人当初的确就是这样的遭遇,可是依然还是有人觉得电影在误导观众。

有争议其实不是坏事,恰恰说明了,观众是认真看电影的。

而且《亲爱的》的评分超过八分,本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了。

争议是有,但是显然是好评多过差评。

这对于电影的宣传来说,反而是好事。

要知道《亲爱的》这种电影,天然的不是那种纯粹为了讨好观众赚取票房的商业电影。

所以想要获得更高的票房,让更多的人买票观看,一定程度上的争议,反而是好事。

因为只有有了争议,才能让电影的话题热起来,要是真的没有任何争议,那就只有两种可能了,要么是经典之作,要么就是烂片了。

而《亲爱的》聚焦的是打拐题材的电影,这类题材的电影,可以说绝大多数的类似的题材的电影,都和《亲爱的》前半部雷同,或者说套路是差不多的。

重点在于一个寻找的过程。

反而《亲爱的》备受争议的后半部分,才是有别于其他的同类型题材的。

喜欢催泪系导演请大家收藏:()催泪系导演总裁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