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都市 > 催泪系导演 > 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奥斯卡来袭

说到奥斯卡,就不得不说,奥斯卡的那一系列的前哨奖了。

好莱坞有一条潜规则,或者说是奥斯卡的潜规则。

早年很多国内电影人根本不明白,只是觉得,奥斯卡应该是艺术的,是公平的,只要电影好,拿奖就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实际上呢?

奥斯卡金像奖,艺术性的确有,毕竟,人家颁发的奖项,给到的都是相对文艺的电影。

除非是票房狂拽炫酷吊炸天,划时代的作品,否则的话,的确是如此。

奥斯卡曾在颁奖典礼前宣布为了缩短节目的时长,将四项大奖移至广告时段,在引起业界的激烈反抗后妥协。

尽管每一年都有人在唱衰奥斯卡,但“政治正确”也好,“影响式微”也好,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观众来说,奥斯卡早已成为一个标准、一种权威。

奥斯卡在华国的影响力来源已久,早在民国时期引进的大批老美的电影中,就已经包含不少奥斯卡提名电影。

经年累月的耳濡目染、好莱坞电影的扩张与发展,使奥斯卡在华国的认知度也远高于欧洲三大电影节,即便它代表的始终是老美而不是世界。

而作为“一种电影标准”的奥斯卡,它的颁奖的标准又是什么?它似乎不像戛纳等欧洲大奖那样重视电影艺术、作者风格,但也似乎无意一味迎合大众审美。

用曾经提名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话概括,奥斯卡奖是“美国庸俗之经典”,也有人归纳奥斯卡“提名看实力,得奖靠运气”。

在叫座与叫好之间,奥斯卡以自己的方式维系着微妙的平衡,而它的每一次选择,在“意外爆冷”亦或是“意料之中”等等的背后,暗含、博弈与输出的是奥斯卡、好莱坞,以及老美社会的价值观。

言归正传。

奥斯卡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奖项,但是同样的也是一门生意。

任何人想要拿到奥斯卡,公关都是必然的。

像这一次,迪恩影业的公关手段很简单很粗暴,直接给那些评委寄去了美其名曰,让对方观看电影的东西。

有DVD,没有DVD播放器怎么行?

因为奥斯卡评委很多,这也就导致了,奥斯卡有些像老美的选举投票一样。

你看你选举要拉票吧?

电影想要拿奖,获得提名,也同样的要拉票。

而很多奥斯卡的评委,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把入选有资格被投票的电影都看过,很多时候他们都是用脚投票的。

这个时候,如何让他们知道这部电影,是第一项,其次,常年的公关也把这些评委们的胃口养了起来。

不是所有的奥斯卡金像奖的评委都是大明星,都是大富豪,都是不差钱的。

事实上,他们之中有不少人,生活的并不那么的富裕,甚至拮据。

所以,别人送价值不菲的礼物,你不送,这说明,你不尊重我这个奥斯卡评委啊。

而这在好莱坞,几乎已经是一种甚至不算潜规则了,已经是公开的规则了。

用奥斯卡的老头子们的话说,别人公关,你不公关,那说明你不够重视奥斯卡。

所以,这几乎是公开化的。

奥斯卡的评选方式借鉴于美丽国选举,即偏好投票制。在世界上纷繁多样的电影奖项中,仅有奥斯卡和制片人工会奖采取这种制度,也因此,工会奖最佳影片常常被视为奥斯卡的前哨站。

偏好投票制的具体操作方式就是给每个奖项的参选影片选出心中的第一、第二、第三......在这些影片中,第一名喜好度超过5%的就能够获得提名,超过50%的影片将脱颖而出,获得对应奖项。

而除了最佳影片这一奖项可以由全员参与以外,其余奖项仅对应该行业的“评委”才能投票,比如最佳摄影的投票者都是摄影师,最佳导演的投票者都是导演......这就导致了一些专业的奖项会比较“排外”,一些跨界新人在评选中相对劣势。

每个行业都有潜规则,更何况像奥斯卡这样的好莱坞年度总结大会。且不说获奖,取得提名就能让名利翻番,不仅影片的票房能被迅速拉动,演员的价值也随之倍增。

没人会错过这个为自己“正名”的机会!

所以,实际上,几乎有意染指奥斯卡奖项的电影,背后的公司都会投入资金进行不同程度的公关。

而每年的公关费用也都在上涨。

公关的手段很多,这方面,迪恩影业可以说早就驾轻就熟。

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大知名度,邮寄DVD影片、包场举行放映会属于正常操作,邀请明星到场造势更能加分,制片人流连各类酒会刷存在感见怪不怪,在着名媒体如《综艺》、《好莱坞报道》上抢夺眼球也必不可少。

还有一些手段更加“高阶”。比如寄送DVD的同时附赠一些小礼品,以及放映结束后的高级晚餐与豪华住宿,更有甚者邀请评委参加私人聚会、制造丑闻抹黑对手......

李易其实是不喜欢这些的,但是无奈,这一次他有两部电影都入选了。

华人导演拿奥斯卡,虽然李易不是唯一的一个,但是这一次,两部电影都是获奖大热门,却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影响力自然不可谓不大,再加上这次两部电影,迪恩影业和李易加起来砸进去了三千万美刀的重金,所以,还是要做一做样子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当然,也因为奥斯卡是投票制度,所以,针对的是大多数评委,和一些权重更高的评委,所以实际上,就是花钱撒币。

酒会也必不可少。

而到了颁奖季前夕,可以说媒体上也是各种吹捧和抹黑粉末登场。

李易作为今年的大热门,而且还是两部电影入选,超过十四个提名,可以说自然也会让许多竞争对手眼红。

更何况,好莱坞本来也很排外,所以,抹黑他的也是最多的。

第一个是老生常谈了。

突然一夜之间,网络上,媒体上都纷纷出现了“好莱坞没落至此,华人导演垄断奥斯卡!”

是的,就是这么夸张。

而且受众还颇为不少,无他,主要也因为和好莱坞市场开始趋于稳定,并且有走下坡路的趋势,而华国的市场在膨胀,已然在年度票房总产出上,接近北美。

以及李易本身的身份,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李易是华国国籍,并没有加入阿美利加,这让他天然的不是老美“自己人”!

所以,自然有很多人不喜欢看到李易这样的华人导演在奥斯卡大杀四方。

这也是为什么,李易这个时代想要再次拿到奥斯卡的比较有分量的奖项,比如最佳导演,最佳影片,难度一下子被拔高到了极致。

与此同时,国内方面影迷网友们也是激动不已。

甭管有多少人在贬低奥斯卡,抬高欧洲三大,可是谁也无法否认,欧洲三大都已经向好莱坞妥协,影响力和权威,在华国的大多数网友眼里也已经大大不如奥斯卡金像奖。

国内也开始有许多影评人纷纷对李易的两部电影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和评价。

头号李吹杜向海自然不甘人后:“《肖申克的救赎》上映的时候,记得有网友把安迪冲出下水道站在河沟里享受雨水带来的自由的海报作为结尾,以此来象征新的开始。如今时隔近一年之后再看这张海报这部电影有了更多的体会,这部电影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不变的是对经典的敬佩。如果说有部电影能让人百看不厌的话,《肖申克的救赎》就是永恒的经典,它教会人要有希望地活着。

从1947年到1966年,安迪在肖申克监狱待了19年。

这19年里,安迪从恐惧,到适应,甚至天真的对这里产生了幻想,直到汤姆被杀,安迪清醒过来。

但自始至终,安迪对自由的渴望从未改变,一直支撑下去的便是内心的希望。

安迪刚进监狱就像一个不可理喻另类,他去做很多人不敢想的事:跟看守长哈德利要啤酒、向参议员申请资金图书扩建图书馆、不惜以禁闭一周的代价放《费加罗的婚礼》,当然还有越狱般的救赎。

其实安迪一直在传达一种信号,我们跟外界的人一样,我们也有权利,我们应当享受这些。

而这些想法,是每一个被“体制化”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安迪此时犹如上帝,救赎了这些人的灵魂,就像广场上响起的莫扎特,“我想那是如此的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美的让你心痛......那声音飞翔,比在这个灰暗地方的任何一个人梦想都要高远......在那一刻,每个在肖申克的落伍者,感到了自由”。

结合安迪瑞德他们修完屋顶在上面喝啤酒的场景,没人会认为这是监狱,“感觉就像修自己家屋顶,自己就是造物主”,这是安迪第一次让他们感受自由。因此刚才说安迪犹如上帝,倒不如说安迪带给他们自由的希望。这世界根本没有上帝,自由才是每个人应有的信仰,别无此他。

刚进监狱之时典狱长诺顿要每个人“把精神交给上帝”,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精神交出去的时候,那便失去了灵魂,禁锢的不再是身体,而是心,“体制化”的布鲁斯便是这样。

就像瑞德说的,肖申克监狱是布鲁斯唯一认识的地方,在这儿他是个重要的人,是个有教养的人;在外面布鲁斯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假释出来的囚犯,每个人都可以教训他。布鲁斯只是走出了肖申克监狱,殊不知他的心灵早在五十年中被宣判了无期徒刑。

就像那个胖子,因为不适应肖申克监狱,第一天便被打死;布鲁斯假释之后不适应内心的监狱,结果也只有死亡。适者生存虽然是生存之道,但人的思想是一定要自由的,行为可以被迫原始化,但精神必须要走出身体,这是适者生存的真正含义。

最复杂的当属瑞德,他在这里度过了40年,一方面头脑清楚的知道“体制化”,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被迫接受这一现实。“开始,你痛恨这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地生活在其中,时间久了你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被体制化了。”可见体制化是个多么可怕的东西,它会慢慢蚕食你的意志力,无论你多么清楚其中的道理,但你却无能为力,越挣扎就越没有力气,就像落水者,陆地就在眼前但却可望而不可及,只能眼睁睁地沉下去。

直到遇见安迪。力气是可以再生的,这需要心底的信念,要有希望来做支撑,是安迪带给了瑞德埋在橡胶树下的希望,口琴让瑞德相信安迪有这个能力。瑞德也理解了安迪那句话的含义——“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在生死之间徘徊的瑞德,选择了前者,必须要活着,是真正的活着,而不是一个只会动的躯体。

两次假释都失败的瑞德在第三次说出了心里话:社会?对我来说那是用来掩饰的词,政客用的词语。改过?只是个狗屁的字眼。此时能不能出去对瑞德来说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他看透了这一切,他也明白高墙关住的只是身体,灵魂由自己来控制,无论哪里都是生活。瑞德又一次证明,只要向往自由,便可以得到自由,假释通过了。这一切绝不是偶然,一个人的思想是方向,如果心怀希望,任何事物都阻止不了自由的脚步,不管是被拒了几次还是那五百码的臭水沟;但心如果死了,生活也就结束了。

看到安迪逃出肖申克在雨中沐浴自由,你可曾感觉到了希望和自由的疯狂?

如此为自由而疯狂的内核,相信绝对能够戳中无数人的内心,如此电影,就算没有奥斯卡,也一样的伟大!”

事实上,《肖申克的救赎》比《触不可及》上映的要早的多,某种程度上,反而也成了一种优势。

有些好酒越久越香,同样的一部好的电影,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也是如此。

至少在这个时候,于国内而言,有网友贴出了《肖申克的救赎》和《触不可及》两部影片,让网友投票,更喜欢哪一部,更喜欢哪一个角色,觉得哪一部电影能在奥斯卡胜出?

结果《肖申克的救赎》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喜欢催泪系导演请大家收藏:()催泪系导演总裁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