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都市 > 催泪系导演 > 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切入点

催泪系导演 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切入点

作者:天下小黑,明星,轻松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21 12:26:49 来源:总裁文学

赵光明和李易聊了聊新武侠电影的事情之后,突然话锋一转道:“最近有一部外语片在网络上很火,而且这部片子来自于一个忠东国家的导演,你有没有了解?”

李易怔了一下,问道:“你是说那部叫《无家》的电影?”

赵光明点了点头。

“看来你知道。”

“戛纳电影节最佳评审团大奖的获奖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制作时间长达五年,启用真实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担任演员,还原了黎国底层社会的现状,让观众泪点不断。拍的的确很好,我当然也有所了解。”

李易的确看过这部片子,怎么说呢?这种电影,对于普通的观众而言,其实真的很难说精彩,从技法上来说,也不算特别高,但是这种电影,又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原因,所以,这种反战的影片,其实意义重大。

其实这些年来,忠东地区的电影,好电影还真的可以说层出不穷。

忠东也是人类最早文明的诞生之所,人类信仰的起源之地,如今既是苦难之所也是禁忌之地。数不清的战乱和理不清的宗教束缚。

多难不一定兴邦,但是出好电影。

这句话可以说被诠释地淋漓尽致。

“你有没有想过拍一拍这种类型的电影?”赵光明突然开口道。

李易有些恍然,他当然知道赵光明的意思,其实这也是当下国内的导演圈的一个趋势吧。

几乎可以说国内能被称得上是大导演的导演,都拍过这类的电影,而这也是公认的国内最难拍的一种电影。

无他,太沉重了!

国内的导演们,不乏有尝试去拍摄这类影片的,甚至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那场战争,那场令人至今提起都刻骨铭心的瞠目欲裂的浩劫,可惜的是,结果却往往都出人意料。

“网络上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拍不出XXX类型的电影?你怎么看?”见李易迟迟没有回答,赵光明又问道。

李易闻言却是不由地笑了。

“其实,提出”为什么我们XX不出像XXX这样的XX“这类格式的问题,大部分有这样的某些或全部特征:

其一,其实是一种自卑思维的产物,以及满满对自身或者并不认为是自身的恶意。

就好比同样的类型的电影,很多人就是觉得外国的电影比国内的电影好,这同样的是一种思想上的自卑的产物,当然这无可厚非,毕竟,电影本就是舶来品,我们才发展了多久?所以这方面没有自信是正常的。

国内的很多电影,其实回过头来看,真的就不如国外的同类型的电影吗?肯定不是,那么为什么大家还会那么觉得?

仿佛国产电影就一直都处于更低的位置,其实完全都是心理作祟罢了。

其二,对比含糊不清,标准不明确。

我们都知道,同样的电影,比如《无间道》在国内很多观众都觉得好看,觉得天台对决那一幕堪称经典,可事实上呢?

到了好莱坞,人家根本就看不习惯,我们奉为经典的东西,人家根本就觉得奇怪。

同样的,《无间道》被改编成美版的,结果呢?国内的观众又有几个人会觉得好看?因为根本原因其实就不在于电影,而在于背景,在于环境。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道理大家都不懂吗?肯定是懂的,但是为什么还是觉得我不如人?

因为《无间道》美版的拿了奥斯卡,而《无间道》港版的只拿了港岛金像奖,所以就觉得,港版不如美版,可是这种比较的方式,根本就不可取,因为这本来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同样的不同的导演拍出来哪怕是相同的电影,影响力也绝对是不同的,那么如何对比两者之间的优劣?

电影从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就好比艺术这种东西,始终是少数派的主观思维。

其三,我们很多人在进行对比的时候,从来不问是不是,就问为什么。

不问是不是我们的电影其实没那么差,就问为什么我们没有那样的电影?这是什么道理?我们为什么要有那样的电影?文化不同,历史不同,或许有某种程度上给予大家的感觉是相似的,但是实际上却依然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人家拍的电影,好,我们就一定要去有同样的电影吗?至少我不这么认为。

其事,参照物在某个范围的优秀程度,放之全人类范围也非可随便达成。

“这样”的意思如果是指整体的艺术成就,国内历来不少欧洲三大影展获奖的影片,这又怎么说?非要说不如人家?那为什么我们的电影拿奖了?

然后又会有人说奖项不能作为评判的标准,对于双标的人来说,你永远无法辨明白的。

就拿反战题材的电影来说,“这样”的意思如果是指战争的残酷,黑暗中的救赎,人性的光辉,那么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优秀的影片?答案是肯定的!

可为什么没有人觉得,我们的电影更优秀?”

李易侃侃而谈,其实也是不吐不快,有些东西,他无法说服那么多人,同样的道理,那些人也无法说服他。

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有结果的问题,哪怕你拍出一部很牛逼的电影,哪怕是全世界很多人都认同了,可是依然还是会有人不认同,你能如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赵光明也忍不住笑了,李易说的这些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吗?不可能不懂,但是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突然他又有些自嘲地笑了笑,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很多大导演,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那一场历史,那一场浩劫,尽管有些人切入点有些歪,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勇气是可嘉的。

不过,说到切入点,李易突然脑海里浮现了两部电影,都是国外的电影,在记忆之中,那可以说都是影响巨大的电影。

一部出自岛国的动画电影,口碑很好,争议很大。

一部出自好莱坞,关于犹太人的浩劫的电影,也是时下被国内的影迷们问“拍不出那样的电影”里面的“那样的电影”!

一部叫《萤火虫之墓》另外一部叫《辛德勒名单》!

李易突然就陷入了一个疑惑之中。

这个世界,像后者的电影,其实好莱坞有不少,虽然达不到《辛德勒名单》的程度,但是却不乏有优秀之作。

而我们影迷们常常说拍不出那样的电影,指的就是这类的电影。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辛德勒名单》这类的电影,说白了,影迷们在看这样的电影的时候,真的那么的认可吗?

李易觉得肯定不可能,因为就好比,《黄飞鸿》系列,国内的观众看到了,如《马关条约》,如辛亥革命,等等,可以说很容易地就会看懂。

可是你让外国人去看,他们能懂?

同样的道理,《辛德勒名单》拍的再好,那也不是关于我们本民族的事情。

之所以让李易疑惑的原因在于,他觉得国内很多导演,拍电影的技法,思想,思维模式,其实都是师从国外电影。

毕竟,电影是舶来品嘛,可是李易不解的地方在于,不管是《萤火虫之墓》这样备受争议的电影也好,亦或者是《辛德勒名单》被奉为经典的“那样的电影”也罢,其实人家的切入点都摆在很明显的位置。

但是为什么这一点,国内的大导演们却没有一个去尝试着模仿一下?

国内的关于那一场浩劫的电影,有从各个角度切入的,

有从外国人的视角来讲述的,或许是自认为这样更加客观,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拍电影的人你很难真的做到客观。

有从当时的亲历者的视角来讲述的,可是问题在于,电影本就是艺术加工的产物,而亲历者,也不过是一个个体。

还有从当时的女支女的角度来讲述这段历史浩劫的,或许导演的初衷是想要展现人性的光辉?

甚至还有从施暴者作恶者的角度来讲述的,屁股典型地坐歪了。

等等,等等,可是让李易不解的是,看看《萤火虫之墓》这部岛国电影,明明对方是侵略者,可是却把自己塑造成了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但是结果呢?

电影受争议,却几乎只是在我们华国受争议,外国很多媒体,影评人都是一片称赞。

这部作品可谓是感动了不少人,也触怒了不少人。感动者多基于对影片内容的理解,对主人公的同情;愤怒者则大多出于自己的历史观。

而这里说的是国人!

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电影的内容在我们的角度来说,完全是在贼喊捉贼。

一部作品再好、票房再如何的高,也会有人批评,这是很常见的事儿,然而《萤火虫》遭到批评,却往往不是因为它制作水平的优劣。有人辩解说《萤火虫》这一部作品本身的主题思想是为了反战,而不是替军国主义“申冤”,它的初衷还是想要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去思考战争的,这使人觉得,这是一部成功的反战片,可在李易看来却是不对的,这是一部失败的反战片。

因为呼吁和平没有错,以老百姓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也无可厚非,歌颂爱与正义也是应该的,可是,对战争起因的反省和控诉也是重要的。任何战争作品都可以不提及事发原因,唯独二战作品不能,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是这样,因为二战不但是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一场大战,同时也是规模最大、死伤最惨重、损失最多的一次世界大战,正由于这一特殊性,一部优秀的二战作品是不能不加入对战争起因的反思的,哪怕它与政治拉上边。如果这部作品屈从于政治,那么它就不是一部好作品,它不是真正意义站在平民立场上的作品。

《萤火虫》是一部不考虑政治环境的影片,它以平民为基础,但这部作品毕竟联接到了二战,不可避免地触动了政治因素,尤其是二战的受害国,是无法不联想到某些敏感的历史背景的。感人的东西,不代表它就成功,微笑是讨人喜欢的,但在葬礼上,你可以“笑”吗?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有其可取之处,为什么能感动人?甚至让一些人忽略了真实的历史?

因为电影的切入点,不是大人,不是成年人,而是孩子!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对孩子人们总是宽容的,是更有同情心的。

其实同样的《辛德勒名单》切入点,或者说最大的亮点,之所以成为经典,不难发现,电影最鲜艳的一抹红色,也是一个孩子!

所以这就是李易不理解的地方,你看,这类的作品,导演们都尝试过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可是为什么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切入呢?

比如《萤火虫之墓》,如果把背景换成是国内呢?

是不是争议点就反而不存在了?

因为我们才是受害者,那么出发点,就不存在错误,而故事的原型?

不客气地说,在那个时段,国内连成年人都经历了那样的浩劫,更何况是孩子?

要知道很多历史史料都提到过在那场浩劫当中的孩子们,可是李易真的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个导演们却从未考虑从这方面来讲述?

其实拍摄这类的电影,故事的真实性,反而没有那么的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故事,来展现这段历史!

所以,如果让李易来拍,他会选择,直接改编《萤火虫之墓》,这部电影,其实在李易看来,最大的亮点,或者最聪明的地方,就是以孩子的视角,或者说主要讲述在灾难,在浩劫之中的孩子的故事。

当然,《萤火虫之墓》尽管抛开立场不谈,电影的确感人,可是不代表没有槽点,李易觉得槽点是真的不少。

从记忆里面网友们的吐槽就可以看的出来。

“应该改名为:我是怎么把妹妹养死的!”

是的,在李易看来,也是如此,虽然你不能说那也只是个孩子,可是的确有很多令人费解的地方。

喜欢催泪系导演请大家收藏:()催泪系导演总裁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