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都市 > 催泪系导演 > 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倾城一刀,斩碎了多少热血。

《一刀倾城》火了,其实原版里面《一刀倾城》的打斗场面,被很多人诟病,说什么武大动作太快,缺少了招式的层次感和美感,甚至有时候有点看打游戏的感觉,太多飞来飞去的镜头似乎也没有必要!

李易自然不会犯这样的错,再加上,时代不同,元八爷和于老爷子他们联手设计出来的动作和套路,可以说兼具了美感和打击感。

让整部电影的动作戏,打斗戏不再是缺陷,反而成了卖点之一。

再加上《一刀倾城》本身就很不错,而且这个时代,人们不像当年《一刀倾城》上映的时候的还没有回归的港岛那样。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有些历史相关的剧情,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看的明白,才能够引起共鸣。

《一刀倾城》这样的电影,外阜市场就不多想了,但是本土市场,却不需要担心。

就好比影评人杜向海说的那样:“我们总是需要回忆一点乱世的!”

“《一刀倾城》能在武侠没落的今天,成为大银幕上爆红的影片,我们都不禁忍不住想问,到底是为什么?

这部影片和其他的近年来的武侠片有什么区别吗?

其实《一刀倾城》这样的结合历史事件的武侠片,并不在少数,那么为什么《一刀倾城》却独树一帜呢?

首先,这是一部武侠片,那么我们首先脱不开的就是动作武打招式设计。

《一刀倾城》的武术指导团队,是元家班和于老爷子,可以说绝对是这个行当的泰山北斗。

他们设计出来的动作,套路,看起来不止不缺乏武术的美感,却又同时兼具了杀伤力,而最为难得的是,剧中演员都具有相当的武术功底,吴军,赵千等演员,都有着相当不错的武术功底,所以打戏的质量不客气地说,比起现在随便伸伸手就可以放出炮弹的武打戏,要好过太多,太多了;

其次是台词,不得不说,不愧是你,狗导演,《一刀倾城》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是台词!

可以说剧中的大部分台词简洁有力,并且富有深意,角色的豪迈与胸怀也在台词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可见是下了不少功夫;当然里面有部分台词确实有点现代感,但是和时代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违和感,所以对整体影响并不是很大,相比较而言,现在的许多影片给人的感觉直接就是穿着古代的衣服演现代的言情剧,甚至是狗血剧;

某三国里面竟然出现了天下兴亡,匹女有责这样的莫名其妙令人笑掉大牙的台词,和《一刀倾城》相比真的可见一斑!

再来说电影里面的那些伏笔!

《一刀倾城》并不是那种故弄玄虚,搞一些神神叨叨的模棱两可的,故作高深的台词。

相反,电影里面的很多伏笔,都是通过台词来展现的。

一些情节上的暗示,相关细节也展现得很好!

比如进城时九斤刚说完前途是一片光明,马上就因为过道太黑而被人撞了一下;

比如城门口袁世凯说城门像里程碑,将记载三人未来的大事,凸显出这是一个将个人的前程看得很重的人;

比如王爷说喜欢自己赢;再比如,程虎扮演的余万三身处监狱十几年,很有可能是因为厌倦世事争斗,当王五比武赢了之后,不再阻拦他带走谭嗣同,说明虽然同样效力于王爷,但或和步亭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当王五要借刀之时,一向快人快语的余万三停顿了好几秒,说明他在考虑王五为何借刀,而之所以答应借刀也必定是因为想明白了王五的用意......情节上的暗示和相关细节的展现,虽不能说深刻,但是对于一部武侠片来说,却已经足够了。

幽默感!

《一刀倾城》无疑开篇就奠定了悲壮,壮烈的基调。

但是这部电影却并非一直压抑着的,九斤的话唠设定,左宗生的小大人设定,这些想来都是导演在极力地想要淡化那一股子压抑感。

个人认为这些小幽默为影片加分不少,在严峻紧凑的情节中,起到了一丝调节作用。

而实际上,哪怕是谭嗣同,身上也一直都有着一股独有的幽默感,虽然不那么明显,但是却可以让人感受的到。

他从来都不是那种自怨自艾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哪怕在被袁世凯背叛之后,并未怨天尤人,而是选择慷慨就义!

其实把这部电影当作单纯的武侠片可能并不合适,整部电影虽然王五的戏最多,但是实际上谭嗣同的赴死才是影片真正的精神所在。

个人对晚清的历史很感兴趣,晚清以来的近代史与今天的华国密不可分。很多时候往往是在这样的乱世,才展现出真正的家国情怀,以及超越于蝇营狗苟之上的豪情。

所谓乱世出英雄,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吧?

《一刀倾城》是部武侠片。在我的概念里,武侠片一定是要打的,并且一定要打得精彩,即使不说血肉横飞,至少也得拳拳到肉,最好让场外观众如我者,都能肾上腺素飙升。要是剧情一直软塌塌的,那这个片子不看也罢。当然,为了凑够打斗镜头,把角色塑造得满脑子只剩肌肉也是不行的,我觉得这样是在侮辱大家的智商。

《一刀倾城》显然不是那种电影,武侠武侠,当然也要体现出“侠”的精神,这种“侠”,可以是白马金羁、行走江湖的游侠儿,他们轻生死,重然诺,匹夫一怒,流血五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这种“侠”,当然也可以是心头牢牢记得“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八个大字,徘徊于江湖与庙堂之间的壮士,就像《一刀倾城》里的王五,颇有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概。如果没有这点精气神,武侠片就不再是武侠片了,称之为武打片更好,或者干脆就是黑帮电影,主要是帮大家宣泄一下内心的暴力倾向。

一些人纠结于《一刀倾城》把很多角色都武侠化,如谭嗣同,如袁世凯,如奕亲王,如王妃,都成了武林高手了,觉得有些扯淡,更扯到了什么历史虚无主义。

可看一部电影,其实就是去做一场2小时的梦。武侠当然也属于梦的一种。做梦,自然不必过于考虑现实,就好比野店荒林,大刀未必不能与还热着的枪口对抗;庙堂诸公如袁世凯,乃至王府里的一个妃子,也都有可能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武林高手。

那么什么样的电影能被称之为好电影呢?

《一刀倾城》是吗?显然是的!

我们很多时候看电影,其实就图一乐,想从中挖掘什么微言大义,并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但影片中,谭嗣同的话还是感动了我,可能也是因为历史确有其人吧。“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名殉道者打算用自己的殉道证实道的确实存在和值得追寻,不再去管打败他的对手和周围的旁观者。

电影最后,大家去铲除叛变的袁世凯,为谭报仇,结果自然是失败了,毕竟“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历史上袁世凯还活了好久,编剧不太好把他写死,于是只能是壮士屈死、英雄衔恨,家国情怀之中,颇有些悲情的味道。唯一一个光明的小尾巴是,大刀王五的徒弟逃走了,用片中的话说就是“只要有你,就永远有大刀队””走得了今晚,也才有明天。”

其实像王五去救谭嗣同的时候,谭嗣同说,我不走,要革命就会有死人,让我先死,我要用我的血,就会唤醒一部分人。

如果这仅仅是电影情节,我会觉得太假。但它却多半是真实的事。现代的人无法了解一百年前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无法了解那些血性的男儿。换了现在这个时代,再多的鲜血也不会唤醒一个人。

因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卑微的世界中。

可那个时代是不同的!

而事实上,每个时代都是需要公车上书的人,也需要慷慨就义的人,需要八面玲珑的人,唯一不需要的就是就义现场看热闹的群众,好像砍头是无奇不有之事,围观的人不悲不喜岂不是更奇?民族气概与动作节奏都拍的挺不错的,悲壮苍凉,大刀王五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待变革与守旧的冲突,而自己也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但旧中国,一定需要的,没有人迈出第一步,就不会有未来可医的方子。

我们总是需要回忆一点乱世,因为现代社会人们几乎已经完全被鸡零狗碎和鸡毛蒜皮占据。

最后总结一下,这部电影之鄙人的一些观后浅见。

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客观、立体、不偏不倚,是这部电影的优点之一。没有为了突出英雄形象去塑造英雄,没有为了突出英雄形象去丑化小人。相比不少武侠电影而言,这部电影能做到这一点是弥足珍贵的。

袁世凯是电影里面的反派,小人,但是实际上,电影却并没有刻意地去丑化这个角色!

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或许会体会到这部电影的“美”。美在何处?

其一,表象之美。片头爱国壮士健美的肌肉,片中优雅动人的王妃,精彩的武打设计,片尾处那柄撑起的油纸伞……太多,足以给人留下印象。

其二,台词之美。“故国非国,有家无家,天下之大,何处有我王五容身之所。”“大不了血染黄沙路,一死天下殊。”“红日西沉,总有再起之时。”……豪迈、悲壮的话语从英雄之口吐露出来,给人更多的心灵震撼。在电影中,有段王五和王妃的对白,我始终认为,那段人物对白是我看过的所有武侠电影里面最精彩、最触动心灵的对白。英雄的柔情,美女的眷恋,既是一种绝决,又是一种告白。一段被俗世桎梏的情缘,在对白中始发、升华、散开、消褪,何等的触动人心。

其三,余味之美。《一刀倾城》这部电影,有着很浓的余味,电影末段,谭嗣同就义,王五一干人相继追随谭嗣同之脚步舍生取义。电影在浓烈的悲剧色彩中收场,一切都结束了,然而一切都结束了吗?

王五的小徒弟冲出了重围,成为唯一的一名幸存者,他手持双刀,怒目冲天,眉目之间像极了他的师傅王五。将来还会发生一些什么故事呢?红颜知己来到王五墓前,为他祭拜,墓碑上镌刻着“吾友王五之墓”,然后转身离开。在她的心中,王五只是他的一个朋友吗?如果时代允许她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让她作出选择的话,或许,是恋人吧?

热血之美哉!

时代不缺乏英雄,因为英雄永远超脱不了时代。

袁世凯说,胜负已定,王五说,是的,但生死却未分。

当剧情忠于历史时,这注定是一场悲剧。胜负是悲剧,生死,依旧逃不出悲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却总要有热血来祭奠坟灵。

于是片头里那一群提着大刀砍向日军营的整整大汉悲壮取义成仁的画面,又在片尾重新上演。

九斤为护谭嗣同灵牌而死,王五抱憾未能杀死袁世凯,然后饮恨天对天。

谭兄,英雄不寂寞,我来了。

这是王五临死前的壮语,也许冥冥中,死去的谭嗣同在对着举杯相待。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历史的囚牢里,多了一具铮铮傲骨。

而后世的无名英雄碑里,又多了一个名字。

倾城一刀,斩碎了多少热血。

看这样的电影,总会让人忍不住去重温那一段历史,也同样会产生强烈的悲壮与苍凉,在心中为他们诉怨,对他们认可与喜爱。这种情感可以超过时间与空间的阻隔,是精神上的相互依存、敬佩。正是这样谭嗣同一样的英雄也明白自己的路以后一定会有人走下去,自己是不孤独的。

最后一个个人非常喜欢的设定。

那就是京城四岳!

可以说这京城四岳就是本部电影用来衬托大刀王五武功高强的四个主要配角。

但是导演手法很艺术,对这四个主要配角,采用三明一隐的方式,给观众留下联想空间。

四岳中“三明”的人物,包括有:花拳王步亭,神手敖白,大内狱卒余万山。

这三个人的共同特点:久居京城,都是朝廷鹰犬,嗜武,武林辈分较高,年龄相仿,武功程度差不多。

那么最后一岳呢?

又到底是谁?”

喜欢催泪系导演请大家收藏:()催泪系导演总裁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