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都市 > 催泪系导演 > 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在罪恶中浸泡久了,会变得习以为常

大卫·莫里森的解读,当然是比较另类的,但是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因为,他好像也能自圆其说。

其实对于李易而言,这种解读,甚至他自己也是有些愕然,但是这根本无关紧要,因为本身这也是电影的一部分。

而《七宗罪》无疑又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因为如同早前的《看不见的客人》一般,当大家知道剧情之后,他们的观影的目的,可能就开始转变了,或者说爽点就不同了。

当然,大卫·莫里森这样的观点始终只是少部分。

更多的还是顺着电影的剧情来解读的影评。

而电影的细节也是被分析的最为透彻,或者是说最多的。

着名网络影评人卡勒在个人社交平台账号上分享了自己的观影发现。

“《七宗罪》无疑是一部细节控的电影,仔细回顾这些细节,你会发现这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电影!

电影这样看,别有一番味道——首先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每次凶杀案都发生在下雨天?

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去看这部电影,会发现,《七宗罪》每次案发的时候,都在下雨,不仅仅凶杀案发生在雨天,电影整个画风都是充满了阴郁灰暗。阴雨天本身给人带来压抑不快的感受,也隐喻了这个城市被黑暗与罪恶充斥着。电影中的雨雪天气多半是为了拍摄目的人造出来的,所以在观影中对这些情节调度提起注意。

而要知道,一部电影往往不会去随便地制造某种带有特别的特征的天气,所以注意电影中花大成本人为制造出的一些效果,因为这些效果往往蕴含着独特的意味。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唯一一次晴天发生在最后一个案发现场?

最后一场戏凶手不再背地作案,而是在公众瞩目下开始他的带有宗教意味的杀人实验,以此来完整自己最后的两件“作品”——嫉妒与愤怒。

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观影技巧了,注意一些细节的前后对比,往往会发现导演要表现的重点。

细节往往就隐藏在不经意之间,说完天气的问题,我们再转向比较特别的道具。

同样的道理,导演如果在电影里面,让某个道具多次出镜,那么这个道具必然有着导演想要表达或者想要象征的东西。导演往往会在电影总安插一些道具,充当线索,或表达特定的含义,这一点在观影中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第一个道具,老警探威廉的节拍器有什么寓意?

我们不难发现,老警探的床头有一个节拍器,这个节拍器出现了好几次,每次老警探要入睡之前,都会拨动节拍器。

而最后一次,节拍器被他摔了!

这几次节拍器的出现,到底有什么寓意?

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猜想,在此我个人认为,是老警探厌倦这个城市,作为警察他深知这个城市每个角落潜藏的罪恶,但是长期浸泡在这样的环境中,人难免麻木,警探知道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这个城市,所以期盼着自己顺利退休,离开这里。

老警探靠着节拍器的规则声音入睡,以此来遮盖夜晚也不能熄灭的城市嘈杂。

事实上,每次节拍器出现的时候,或者说老警探躺在床铺上的时候,总会有嘈杂的声音响起,这些声音,个人认为并不是真实的声音,而是独独环绕在老警探耳畔的声音。

这些声音,其实同样的也是老警探无法入眠的原因,也代表着哪怕是深夜也无法熄灭的城市的嘈杂。

在与年轻警探米尔斯经过一番带有人生哲学意味的争吵后——面对罪恶应该努力改变还是洁身自好?

老警探毁掉了自己的节拍器。所以节拍器表现了老警探前后态度的变化。

什么样的变化?

在这之前,他已经麻木了,已经习惯了,习惯了每天夜里,听着那些嘈杂刺耳的声音,习惯了利用节拍器的声音来催眠自己,让自己忽略那些嘈杂的声音,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节拍器也代表着一种态度,一种循环!

他这么多年一直都在这个循环里面,这个麻木的城市,冷漠的城市,他想改变,但是往往就如同他说:“有孩子看到了!”而同事却说:“你为什么要说这个?”

所以,他渐渐地也变成了习惯,习惯于他提出的问题,被同事当成了多管闲事,被埋怨,被忽略!

甚至于他已经不再去思考这个问题了,可是米尔斯和他的争吵,却让他又一次开始思考。

所以,节拍器被他摔掉了,因为这个时候,节拍器反而成为了阻碍!

镜头!

很多时候,一些比较特别的镜头,也同样的蕴含着不同的寓意。

来自华国的奇迹导演李,无疑在镜头上有着很深的功力!

他的电影中没有废镜头,没有废话,任何一个景别机位的变化都与剧情的推进有关,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衔接有着精彩的起承转合关系,哪怕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电影的一开始没有一句台词,却将一个成熟稳重的老警察形象奠定了起来,他是用一组普通的起床穿衣的镜头来展现的,老警察的床收拾的一尘不染,工作用具摆放的整整齐齐,他整理好衣物,打好领带最后拿起钥匙走人了,这是为了和后面小警察的大大咧咧不修边幅的特点形成对比。接下来就进入了犯罪现场,老警察与小警察米尔斯第一次相见,之后两个人的关系逐渐发展为亲密战友一起破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其实这样的角色设定很好莱坞,好莱坞类型片喜欢让两个性格大不相同的人组成搭档或者对手,这样比较有戏剧性!

展示完老警探的性格后下面就要展示小警探的性格了。片头过后展示的是年轻警探米尔斯的起床,衣服邋遢不堪眼里满是眼屎,还要妻子提醒才会弄掉,而妻子为丈夫清理眼屎的细节也是为了展现小两口的恩爱,为后来的剧情设下伏笔。米尔斯也打领带但打领带的方式就有点儿上不了台面了。这样两个性格鲜明的警察形象就暂时竖立起来了,后面还会逐步通过台词镜头,人物动作来加强和完善人物。

第一个镜头是小警探米尔斯端着咖啡站在雨中,雨也是本片的一个重要意象,前五个犯罪现场的发现都是在雨中。犯罪现场的展示利用了很多视觉元素比如色彩和灯光,以及线条的运用。同时金属物的出现也给人一种压抑和破败感,在最后一场戏中,金属高压电线塔也是异曲同工。

还有一点,那就是动态镜头和静态镜头。

注意镜头的动静对比,用静止镜头能表达吗?为什么要用运动镜头?

仔细去看,会发现,这些非常有趣,在老警探第一次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的一场戏中,我们会发现,只有老警探的镜头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只有老警探的镜头是运动的?

能用静止镜头解决的画面为什么要用运动镜头?为了和这个段落中其他的静止镜头想形成对比,凸显运动镜头。为什么要正在这里突出老警探呢?老警探去警局图书馆查找有关七宗罪的书籍,管理图书馆(做无关紧要)的黑人保安在游手好闲地打牌,而新警探米尔斯在家中思索案情,没有进展。影片向后发展,我们得知老警探正是通过图书找到了凶手的线索,那么在这里突出老警探也是对后面剧情的一种预示。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二人在思考过程中的小动作,小警察是边思考边玩笔显得十分浮躁和老警察的沉稳形成一种对比。在思考的过程中画面不断通过硬切和叠化扩大景别,镜头逐渐逼近人物其实也是在带领观众不断走进人物内心,也是在暗示两位警察在逐步逼近事件的真相。

两个人的画面的不断切换也让观众明白两个个人逐渐想到一块儿了,而且我们通过前面的戏知道老警察并不愿意接受这个案子,他是在帮米尔斯查资料,因此这一段戏也是二人友谊递进的一段戏。

我们接着看,还有什么比较特别的设定?或者说比较有意思的设定?

米尔斯的家!

我认为是一个非常有趣,并且非常特别的,特殊的设定。

为什么导演要安排米尔斯家“过地铁”?

相信这一点很多人应该都会好奇,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奇怪的环境?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年轻的米尔斯警探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嫉恶如仇的人,同时他年轻有野心,渴望做出成绩,荷尔蒙分泌旺盛,这与老警探的麻木逃离不同。也许导演想用这样的方式来一次次提醒这个年轻人不要沉睡。

而什么时候表现“地铁房”这一桥段也更有讲究?这一段在米尔斯太太翠西请老警探来做客一场戏中出现,当米尔斯太太翠西询问起老警探这个城市的话题时,老警探又开始他那一套“每个城市都一样,时间长了都会令人麻木”的老生常谈。正在这时,地铁轰鸣通过,好似用它发出的巨大声响否定了老警探的理论,提醒无视与逃避并不能否定罪恶的存在。

当然也许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寓意,只是鄙人暂时没有想到,但是无疑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定,也是一个很精彩的设定!

可以让人一下子就记住,米尔斯的家的“特征”!

或许这里面同样的也有用过地铁的家,来影射米尔斯的性格!

什么性格?如同过地铁一般,明明知道,可是却依然还会发生,米尔斯的一些所作所为,和这个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

比如破门而入,老警探一直在试图阻止他违规办案,可是他答应了之后,下一刻就直接踹开了门!

当然,其实电影的细节肯定还有很多,我需要继续观看才能够发现。

不过,《七宗罪》看完之后,同样的也给我留下了许多疑问,或者说不解!

首先虽然导演没拍摄翠茜(米尔斯妻子)头颅的血腥画面,但是翠茜应该是死了的,导演在前文中做了充分铺垫,安排了老警探与米尔斯一家的会面,安排了翠西向老警探讲述自己怀孕的桥段,包括最后凶手在自首前,警局同事告知米尔斯妻子给单位打来了电话,都是为了最后一场戏作铺垫。那么翠西死有何辜呢?这是否是凶手为了完成自己的计划而滥杀的一个无辜呢?

其次,凶手最后悔过自身的罪行时,表达自己由于觊觎米尔斯幸福的婚姻生活而犯了七宗罪之一的“嫉妒”,而不是杀害了在他眼中看来都没有罪恶的翠西,那么这个庞大的罪与罚的“作品”是否也不再“纯粹”了呢?

毕竟,他此前的所有作品,或许都可以自圆其说,有罪的人应该受到惩罚,审判,那么无罪的人?无辜的人,为什么同样的被害?而且还是被他这个自誉为被上帝选中的使者迫害?这岂不是一个悖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很多影评把翠西的死当做一个悬念,我认为不然。如果老警探打开包裹后看到的不是翠西的头,他为什么不在米尔斯极度愤怒即将失去理智的关键时刻向米尔斯明确否定呢?这不合常理。”

事实上,《七宗罪》的确不完美,但是在一些人眼里,这些不完美或者说引人争议的问题,却又恰恰是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

比如关于翠西到底死了没有?箱子里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话题,就有着巨量的争议。

“七宗罪里的每个人受到的惩罚(死或者被虐)都是因为受罚者触犯了七宗罪里的一项罪名,而米尔斯的妻子没有触犯,所以没有理由被罚。而凶手的死是因为嫉妒,嫉妒不是米尔斯妻子死的理由,是凶手死的理由。

那么按照上面的逻辑,如果米尔斯的妻子死了的话,就出现了第八宗罪,显然不是导演的意图!

再看看凶手最后在警车里和公路上的言行,警车里他说自己不会乱杀无辜;看见那条死狗的时候,他说这不是他干的,这些都说明凶手不会乱杀无辜,他只是之受上帝之令惩罚该受罚的人.综上所述米尔斯的妻子翠西没有死!”

“应该是死了,凶手本意是惩罚罪人,并不想杀无辜的人!

但是他嫉妒,嫉妒米尔斯的幸福,嫉妒让他必须要破坏米尔斯的幸福才构成嫉妒这一罪名,从而使米尔斯因为愤怒杀了自己而受到惩罚,最终达到传教的效果!所以翠西如果不死的话,那么他如何保证米尔斯会开枪?”

喜欢催泪系导演请大家收藏:()催泪系导演总裁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