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都市 > 催泪系导演 > 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你对爸爸说的每句话,爸爸都会听到

电影这种东西,有时候其实挺奇怪的。

《默默无闻》这样的电影,背景环境等等,可以说都是地道的欧美风格,可是反而在国内点映之后,叫好声却更多。

不可否认有李易的电影这个标签滤镜在。

但是的确在亲情类的电影方面,国人更容易产生那种情感上的共鸣。

实事求是地说,在欧美国家,其实像电影《默默无闻》里面的约翰这样的父亲,真的反而并不是那么的普遍。

因为很多人甚至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这在欧美自由之风盛行的国度,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但是相反的是在国内,这样的父亲,才真的是比比皆是。

所以,李易也算是想明白了,为什么,《默默无闻》在记忆里面,也是在欧美地区上映之后,默默无闻,反而在国内有不少人提及。

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这一点从国内的影迷的评论就可以看的出来。

“让我想起了我爸爸,记得那年我要高考,可是回去总不见爸爸,心里是很难受的,妈妈跟我说爸爸工作忙的时候,我还埋怨,他什么时候不忙啊,可是高考结束我才知道,原来爸爸已经病的起不了床,只是因为担心影响到我,所以瞒着,看到躺在病床上,见到我,第一时间就跟我道歉的爸爸,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是啊,和母爱不同的是,父亲总是默默无闻的,我爸爸话很少,以前学习上的事情,他也很少过问,总是沉默着。后来听妈妈说起,我才知道,原来爸爸不是不关心,只是他不善于表达,听妈妈说,有一次我作文竞赛拿奖,我爸爸拿着我的奖状,看了一整天。”

“想爸爸了......”

“虽然是外语片,但是却一点都没有隔阂感,一切都是那么的温馨和令人难过,父亲一直都很平静,他其实并不在意自己的死亡,或者说,比起死亡,他更担心的是自己死后,儿子怎么办?”

李易的御用影评人,杜向海这一次自然也不会错过李易的新片。

“说实话,《默默无闻》和《怦然心动》总觉得都有一种特别的熟悉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

两部电影虽然是题材截然不同的,但是总让我有一种内核都是东方式的!

《默默无闻》里面的父亲,虽然是根据英伦的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但是我特意去了解过欧美地区的相关的资料,在西方国家,离婚对于他们很多人来说,是非常寻常的事情。

而还有一个数据表明,在西方国家,有非常大的比例的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在父亲的那一栏上是空白的,而如果是黑人的话,那么可以说这个比例更大!很多孩子甚至一出生就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为什么提到这个呢?因为我想说的是《默默无闻》里面的约翰这样的父亲,并不普遍,不是说,身患绝症的事情,而是说,这样的父亲,这样深爱着儿子的父亲的人在西方国家,并不普遍。

但是如果,把约翰代入到我们国人的身份里面,那么你会发现,一切似乎都变得理所当然。

我相信不会有人觉得突兀,这样的父亲,在国内,可以说真正的是极其普遍的存在。

回到电影本身,影片《默默无闻》讲述了一个单身父亲绝症临终前托付3岁儿子的故事。

在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这位父亲从愤怒面对到坦然接受死亡的过程,我们看到了这对父子从吵架扔东西到和好如初的过程,我们更看到了这位父亲奔走于各色家庭、努力为儿子找一个温暖的家而付出的艰辛。

或许在这方面,让电影对于国人的影迷来说,才有了一些不同。

因为领养,于国内而言,同样的是少见的,这一点的确不同于西方国家。

我们这里的父亲,母亲,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那么第一时间的选择,绝对不会是像约翰那样的,我们大多数人更多的会选择把孩子交给最信任的朋友,或者亲朋。

这也是这部电影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其实整部影片,与其说是父亲在为儿子找一个家,倒不如说是约翰让儿子自己做出选择。

虽然从电影一开始,我们已经预感到这个父子分离的故事结局必然是无可改变的、悲惨的,但是我们依然从这个缓慢的、忧伤的故事中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温馨。它之所以治愈了我们,是因为导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幼小无助的“大眼萌”对父亲全然的、没有杂质的爱,也看到了一个和穷困生活做斗争的“硬汉”父亲同时有着“俯首甘为孺子牛”般的柔软一面。

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看到父子二人分明都从这段相互给予的爱之中获得了生活的动力,这就好像一段艰难的旅程中因为有了一道彩虹而变得温馨生动起来。是的,虽然我们的人生路上有太多的不如意之处,虽然这一路可能充满泥泞坎坷,但是为了那彩虹般的温暖、为了至爱之人向我们投来的依赖的、信任的目光,我们一定会摇摇头、然后笑着前进。

而那五个家庭,很多人说了很多方面,在这里,我个人的理解是,在约翰的心里面想要为儿子寻找的新家,其实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选择,或者说小麦克的选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约翰虽然不富裕,但是他足够努力和认真,他的世界里,除了工作,大概就只有麦克了,所以,他可以倾尽自己的爱在麦克的身上。

所以,尽管他自己没有那种刻意的去追求这样的同意的家庭,但是实际上,潜意识之中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

于是第一对家庭,在个人看来,真正的让约翰选择PASS的原因,是因为,他发现,他们或许会在小麦克身上投入父爱母爱,但是这些却都是有前提的!

而且,他们这样的家庭,可以说是在领养家庭当中,非常优质的家庭,他们的选择有很多,所以,麦克对于他们而言,或许只是众多选择之中的一个,绝对不是唯一。

所以,可以想象,当麦克无法达到他们的期望的话,那么麦克会如何?

第二个家庭,同样如此,他们已经收养了一个女孩,其实何尝不是在暗示着,如果收养麦克之后,他们在麦克身上发现,麦克无法满足他们的完美的儿子的念想的话,也许他们还会继续领养下一个“麦克”!

第三个家庭,其实相信看了电影的人都会发现,这样的家庭,本就是畸形的存在,很难不让人阴暗地怀疑,他们收养这么多孩子,是别有目的!当然,就算没有,可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面,看似一切都那么的公平公正,可是这样一来麦克和呆在孤儿院有什么区别?

而最后的那对夫妇,相信不需要多说了,就像约翰说的,哪怕是兔子,他也不会愿意让他们领养。

为什么是单身女士?

仔细想想,其实不难发现,她身上有着很多和麦克相似的地方。

她不是那么的富裕,但是至少足以负担起麦克,而且,麦克对于她而言,是为数不多的选择。

她和约翰的前妻,麦克的母亲不同的是,麦克的母亲是生下之后再抛弃,而她是在生下之后,被迫放弃,一个是主动放弃,一个是被迫失去,两者之间是完全相反的。

再加上,这也是麦克的选择,其实麦克同样的渴望拥有母亲的爱,而显然他在单身女士身上找到了一点。

当然,或许还有一点,那就是,作为父亲的一点念想吧。

作为父亲,约翰最初希望儿子麦克能永远失忆,但是,实际上,又有哪个父亲会真的这般希望?

可是不管麦克去到哪个家庭,可以想见,他都很可能会渐渐地开始忘记这个父亲。

只有单身女士,她来收养麦克,那么她才会允许,或者说希望,麦克可以记住自己的父亲。

所以在影片的最后,父亲给儿子留下了许多信封。和儿子最喜欢的红色蜡烛一样,那些信封也都是红色的,上面写满了父亲对儿子的祝福。是的,父亲当然不可能陪伴儿子共同见证这些闪光的时刻,但他希望自己在场,他希望儿子依然会在人生每一个重要的节点回望他的父亲。就像影片中那个老妇人所说,她的母亲相信“人是空气,而非泥土”。

我想,正因人是空气,所以我们相信我们所爱的人死后不会只是成为泥土、固守一方,而是会永远环绕在我们身边、陪伴着我们。是的,人是有形的,有形者易朽。而思念是无形的,无形者永恒。如果你想起了我,那么万物就无一不是我:面前的流云是我,河里的游鱼是我,丝雨中的泥土清香是我。

影片中的儿子一直心心念念想养一只小狗(puppy),但是每日工作疲累的父亲当然不可能再给拮据的家庭再增添一项负担。不过在影片最后,父亲毅然卖掉了卡车、陪儿子去价格不菲的游乐园玩耍。他还给儿子买了一条金鱼,那金鱼缸上分明贴着儿子稚嫩的笔迹“puppy”。

或许我们都想向父辈索要更多,一支彩色的笔,一张迪士尼的票,一次全家旅行,一生不间断的爱……但正如有时我们无法得到心中向往的puppy一样,我们的父亲也并不是全能的神:他们也会受到雇主的偏见、社会的不公,他们甚至不是这个社会中的优胜者,但是他们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尽可能少的钱为我们买一条金鱼。

与小狗相比,金鱼没有那么活泼,金鱼只能在圆形的、透明的缸中缓慢地游动,这象征着我们的父亲也只能在这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缓慢地、平淡地生活。他们不太活泼、时常忧郁,但那条金鱼始终是安全的、安详的,这就是父辈给我们的一切:一个缺乏激情活力、却安稳无忧的生活园地。而我们或许就是那条被圈养的金鱼,游走在这透明的、无间断的水波之中,被温柔以待,感受着这同样无形的、不间断的爱。

其实看了那么多新父母,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后一组。他们笃定地认为孩子是成就他们自己的敲门砖。他们拥有了有钱人的一切,下一步,是找一个孩子来延续自己的意义。

他们迫切向男主证明自己爱孩子的角度,都出发于不得不,那种“我必须找个孩子来爱,否则我的人生将不完整。”

这或许成为了父母自私之爱的原罪,凡事都从自己考虑。

可有时,爱本身,大概可以超越一般人生意义的存在。

通过某种身份责任来塑造自己的意义,本无可厚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人连这点都做不到。可有时,父母之爱,很难用意义来完全定义。那真的是一种发自内心,连心割肉的痛。

那是擦窗工父亲割舍不得的每一刻普通又平凡的陪伴。

说到平凡,全片质感特别像日记。父子间一直未展现难舍难分的**场景,而是把情感藏在了全片最后的那枚儿子的眼神,这眼神的下一秒或许会转化为抱头痛哭。如同最后的约翰学着儿子玩着幼稚的游戏,却泪流满面一般。

可这也不重要,因为所有的爱,不舍,伤心,思念都藏在了凝视里。观众看完,会在黑暗的心中或者字幕里哭泣。

可话又说回来,为儿子寻找新父母的旅程,其实也让父亲对死亡最终释怀,真正的不得不不是来自于对意义的追逐和渴求,而是死亡。

父亲最后是这么向儿子解释自己的死亡的。总有一天,我也会离开自己的躯壳,可我会进入到空气里,我会时刻陪伴着你,爱着你。

你如果想对我说话的时候,可以和我说,用你的心,爸爸可能没办法回答你,可是爸爸向你保证,你对爸爸说的每句话,爸爸都会听到!

灵魂的存在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会知道,当我们想念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会希望,他能听的到我们的诉说!”

喜欢催泪系导演请大家收藏:()催泪系导演总裁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