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奋斗在苏俄 > 658马歇尔1

奋斗在苏俄 658马歇尔1

作者:懵懂的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2-08-16 19:05:29 来源:繁體文學源四

    所谓的“教育俄罗斯化”,说起来也非常简单,就是在语言和历史两大教学内容上,强行推动俄罗斯化的改革,按照卡冈诺维奇同志的要求,西乌克兰地区所有的学校,不管是什么层级的学校,一律取消对乌克兰语和乌克兰历史的教学,转而大力推动俄语和俄罗斯历史的教学。

    另外,卡冈诺维奇同志还对西乌克兰地区的官员人事问题,做出了大规模的变更,他下达命令,要求西乌克兰地区的各个城市党委系统做出调整,将本地乌克兰族干部的人数,限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超出这一比例范围内的城市,必须将干部名单上报基辅,再由基辅做出统筹调动。

    在对西乌克兰地区的教育俄罗斯化改革问题上,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在将近二十年前,卡冈诺维奇同志第一次主政乌克兰的时候,他就推动过这个政策,也正因为如此,他当时才在乌克兰地区遭到了大量官员的反对,最终不得不狼狈的离开基辅,返回莫斯科。

    而这一次,他重回乌克兰,依旧还要推动这项工作,很显然,这就是他的一点偏执。

    至于说对人事问题的调整,卡冈诺维奇同志的出发点,或许是为了涤荡乌克兰地方上的赫鲁晓夫派系力量。在卫国战争中,赫鲁晓夫同志几乎是随着苏联红军在乌克兰的推进而一步步接手乌克兰地区工作的,尤其是在西乌克兰地区,方方面面的主要官员,可以说基本都是由赫鲁晓夫同志安排的。

    这次赫鲁晓夫同志为什么被直接拿掉书记职务?那可不仅仅是因为他没有完成好粮食征收工作,同时,也是因为有人批评他在乌克兰的工作存在问题,说他已经成为了基辅的“沙皇”。与他一同受到批评的还有贝利亚同志,后者被称为是格鲁吉亚的“沙皇”。

    所以,莫斯... ...科之所以将卡冈诺维奇安排到乌克兰来,一方面是希望他能够在乌克兰的农业问题上做出建树,扭转乌克兰地区农业颓败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能够撼动赫鲁晓夫同志在乌克兰的绝对权威,从而对其在乌克兰一家独大的局面形成制衡——组织工作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上级组织总是希望下级组织能够和睦,能够团结一致搞工作,但若是下级组织真的一团和气,毫无矛盾了,上级组织又会有别样的想法,莫斯科对基辅的态度,同样也是如此。

    因此种种,卡冈诺维奇同志在西乌克兰做出的人事调整工作,同样也得到了莫斯科的大力支持,以他在乌克兰的威信,如果是没有莫斯科的支持,这样的工作恐怕也是不好推行的。

    卡冈诺维奇同志在西乌克兰地区推动的人事调整工作,或许不是出于对干部民族化问题的担忧,但他做出来的实际工作,却已经证明了他在民族政策问题上,其实与维克托的立场是有些相近的,这也是维克托在乌克兰诸多问题上,对卡冈诺维奇同志为数不多的认同点之一。

    不过话说回来,维克托虽然认可卡冈诺维奇同志在干部人事调整问题上的立场,但却不赞同他在这个时候大张旗鼓的运作这项工作,还是那句话,不合时宜。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么两项工作,如今的乌克兰也不至于会出现动荡的局面,毕竟无论是宗教问题也好,干部问题也罢,都还是受控的,在整个乌克兰,即便是有人对这两项政策不满,也不可能搞出大规模的骚乱来,毕竟联盟目前在西乌克兰地区的驻军规模非常庞大。

    真正为整个乌克兰地区带来动荡不安的,是卡冈诺维奇同志计划在乌克兰重新推行的粮食配给制。

    所谓粮食配给制,就是国家将农民手中的全部粮食都... ...强行收走,然后再按照每家每户的人口,统一分配口粮。这样的政策,一般都是在战争时期亦或是粮食极度匮乏的时候才会实施的,当初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起来,遭遇内战和外部干涉的时候,联盟就曾经推行着这样的制度。而在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的时候,也施行过这样的政策,它能够在保证民众基本粮食供应的情况下,帮助整个国家渡过极度艰难的缺粮时期。

    就像那句话所说的,任何政策的实施,都要看它是不是符合实际的情况。不管是在内战时期,还是在卫国战争时期,联盟推行战时政策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那个时候,国家的主要矛盾是对外的,因战时政策而导致的国内矛盾,上升不到主要的位置。而现在呢,现在并不是战争期间,而是战后重建时期,是和平时期。另外,卡冈诺维奇同志在乌克兰所推动的各项工作,原本就已经将当地的对立矛盾抬高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推行粮食配给制度,并将征集起来的粮食,输送到莫斯科,那么,其结果不仅会导致乌克兰当地的矛盾飙升,还会进一步在乌克兰与联盟之间制造矛盾冲突。

    最重要的是,莫斯科希望卡冈诺维奇同志在乌克兰的工作,能够缓解联盟的粮食短缺问题,但这种缓解的方式,绝不是要求他通过什么“粮食配给制”来实现的,莫斯科希望他“开源”,而不是跑到乌克兰去“节流”,如果仅仅是这种愚蠢的办法,赫鲁晓夫同志难道做不到吗?

    总而言之,在维克托看来,卡冈诺维奇同志在乌克兰的前景,恐怕是不怎么光明的,或许,他前往乌克兰所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为赫鲁晓夫同志赢得了时间。

    ................................

    进入九月的莫斯科,也等于是进入... ...了旱季,降雨量的锐减伴随着的气温的骤降,夜间平均六七度的气温,预示着一个冷秋正在迅速逼近。

    正是清晨,克里姆林宫的亚历山大花园松林塔一侧,穿着一件黑色风衣的维克托,将双手揣在风衣口袋内,低着头,缓缓行走在方砖石铺砌而成的甬路上,在他前方不远处,就是穿着一身军装的斯大林同志,以及同样穿了一身黑色风衣的莫洛托夫同志。

    斯大林同志是在三天前结束休假,从索契返回莫斯科的,因为对乘坐飞机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所以,他和往常一样,是乘坐火车返回莫斯科的,为此,在路上耽搁的时间也有点久。

    回到莫斯科的三天时间,斯大林同志每天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参加各种会议,听取各种报告,亦或是同他的亲近幕僚们会谈,今天,前来汇报工作的人换成了莫洛托夫同志。

    在过去三天时间里,作为斯大林同志在中央书记处的助手,维克托出席了斯大林同志所参加的每一场会议,包括他与幕僚们所进行的会谈,维克托也没有错过,如果仅从工作的角度上来说,他陪在斯大林同志身边的时间,甚至要比波斯克列贝舍夫同志还要久了。

    此刻,莫洛托夫同志向斯大林同志汇报的工作,是有关苏美关系方面的。就在过去一周里,美国新任的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对莫斯科展开了为期七天的访问,而在这七天时间里,他先后与莫洛托夫、柯西金、华西列夫斯基等人展开会晤,当然,他也想过要与斯大林同志见个面,但被斯大林同志本人拒绝了。

    马歇尔是华盛顿刚刚任命的国务卿,他前来莫斯科进行访问,按道理说,作为部长会议主席的斯大林同志是应该见他一面的,而斯大林同志之所以拒绝这次会面,就是因为美苏当前的关系太过复杂,同时... ...斯大林同志不仅仅是部长会议主席,还是整个联盟的领袖,从对等关系来考虑,他也有权力选择不与美国的国务卿会面。

    因为斯大林同志不同意与马歇尔见面,那么代表联盟部长会议同马歇尔进行会谈的人,就换成了柯西金同志,而华西列夫斯基与他的会面,则是代表的联盟军方的立场。

    马歇尔的前任就是詹姆斯·伯恩斯,后者以对联盟立场强硬的闻名,在联盟的核武器没有试爆成功之前,此人在与莫洛托夫会谈的时候,可没少用核武器做威胁,而作为他的继任者,马歇尔的立场相对来说要温和一些,至少他没有那么的咄咄逼人。

    在此次访问莫斯科期间,马歇尔也多次重申,华盛顿在对联盟的态度上没有发生任何转变,对美国来说,联盟依旧是最重要的盟友,也是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华盛顿的所有外交选项中,与联盟对抗,甚至是发生冲突和爆发战争,都不是既定选项。

    按照莫洛托夫同志的说法,至少从目前马歇尔的表态上看,此人在对待联盟的问题上,立场应该是较为温和的,他可以看作是美国对苏问题的“鸽派”人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