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奋斗在苏俄 > 573变味的运动

奋斗在苏俄 573变味的运动

作者:懵懂的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2-04-13 20:38:30 来源:繁體文學源四

    从个人观点的角度来考虑,维克托对宣传鼓动部门这次主导发起的,全联盟范围内的思想整顿工作,是秉持着支持和赞成态度的,没错,在他看来,这种目的为思想纠偏的运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前,尽管联盟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但整体经济的发展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类似德国这种欧洲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最重要的是,联盟的经济只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的发展,其发展水平不均衡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其实,对于苏联这种地缘广阔的国家来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必然的特征,包括维克托前世所生活的那个国家,也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而且不是短期内所能够克服的。

    在经过了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之后,联盟经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乌拉尔山以西以及乌克兰等地区,而在乌拉尔山以东,包括远东、西伯利亚等地在内的广大地区,落后与贫穷还是当地的主旋律。

    而随着卫国战争的爆发,联盟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却成为了最先被摧毁的地区,在随后几年的战争中,为了将战场坚持下去,联盟的征兵部门从贫困落后的东部地区征召了大量的兵员,并将他们持续不断的投入到西线的战场。

    就这样,随着战线接连不断的向西推进,并最终推进到柏林,那些从联盟东部贫困地区招募来的年轻人,见到了欧洲,尤其是类似德国、奥地利、匈牙利这类经济发达国家的繁华,用一句俗套的话来说,就是他们见识到了资本主义的虚假繁荣。

    这种视野上的开拓,必然会对年轻人的心态、思想造成很大的冲击,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他们的信念,为此,维克托才会认为宣传鼓动部主导的这次思想整顿行动是很有必要的... ...    再有,从文化、文艺界的角度来看,在过去几年的战争时期,联盟对外的主要政策,还是集中力量反法西斯,同时,与英美等西方盟国保持友好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文艺界在创作工作中,必然会倡导某种偏向西方的文化主题。

    现在,随着战争的结束,联盟的对外政策已经发生了转变,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也从过去的友好,转向了有所保留的对抗,如此一来,过去文化、文艺界的那种主旋律基调,自然也需要随之转变了。

    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因为视野和认知的缺陷,人们的思想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出转变的,就像在目前的文化、文艺界,就是有人在崇拜西方社会的文化元素,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而他们的这种崇拜情绪,又渗透到了他们的作品里,因此,要想杜绝这种现象,一场有针对性的思想整顿运动,自然也就势在必行了。

    总而言之吧,这场全联盟范围内的思想整顿运动,的确是很有必要的,对此,维克托也不会否认。

    可是现在的问题在于,或许是日丹诺夫同志本人的问题,又或者是下面类似科莫沃斯基这种人制造的问题,宣传鼓动部在思想整顿的工作中,正在逐渐走偏,他们显然是将这次的思想纠偏运动,当做了打击异己,为自己捞取政治资历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这种情况不仅仅在卡累利阿地区存在,在联盟的其它地方同样存在。

    一个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文化与生活》杂志上,对文化、文艺界亲西方思维的批判,正在转向对世界主义的尖锐批判。

    当然,维克托同样也不认同“世界主义”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思想,在他看来,国际、民族这些属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标签,再考虑到肤色等明显的外在因素,除非全... ...世界所有人都在同一时间变为世界主义者,否则的话,一个人亦或是一群人的世界主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就像宣传鼓动部所批判的那样,一部分人的“世界主义”,实际上是对本国家的冷漠,一个人如果不能优先服务于自己的国家,那么他的行为与叛徒就没有什么两样了。试想一下,一名世界主义者如果进入了联盟的科技部门,那么他们是不是会将部门中的重要技术资料泄露给外国间谍?毕竟他们是世界主义者嘛。

    是的,维克托也不认同世界主义这种思想,他也赞同宣传鼓动部对这种思维的批判,但问题在于,宣传鼓动部门的批判显然过界了,或者说,他们搞混了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区别,搞混了反世界主义和孤立主义之间的区别,其造成的后果,就是打击面的扩大化。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在最近这一段时间里,罗科索夫斯基同志都遇到了一系列的麻烦,有人在质疑一个问题,即类似罗科索夫斯基这样一个波兰人,有没有资格佩戴苏联红军的“元帅星”,他会不会为了波兰人的利益,而出卖了联盟的利益。当然,罗科索夫斯基所面临的局面还不是个例,在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库西宁同志也遭遇了同样的麻烦。

    维克托对联盟内部存在的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都抱有极大的敌意和警惕,正是出于这种心态,他对斯大林同志所推动的民族迁徙政策是持赞成态度的,如果可能的话,他更希望将所有的民族分离倾向都扼杀在摇篮里,不给它们留下一丝生机。

    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国际主义和世界主义,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这三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分辨不清的话,就会带来工作上的巨大失误,就像宣传鼓动部现在的所作所为一样,他们在宣传口上所体现出来... ...的做派,已经不是单纯的反世界主义了,而是正在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如果任由其继续发展下去的话,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从民族主义转变为种族主义。

    维克托的这种想法可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最近一段时间,针对犹太人的攻击性言论,已经开始出现在报纸、杂志上了。

    如今,随着在卡累利阿地区主政一方,维克托在某些政治问题上的观点越来越明确,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正在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因此,对于某些不符合他立场或是观点的做法,他也开始敢于去对抗,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哪怕站在他对里面的人是类似日丹诺夫同志这样的中央大佬。

    索菲亚准备的早餐非常简单,作为维克托身边的人,她非常清楚自己男人的习惯,与绝大多数苏联人不同,维克托向来对早餐不太重视,很多时候,他甚至只用一片面包就能把早餐对付掉。

    趁着维克托吃早餐的工夫,索菲亚给他复述了一遍今天的日程安排——最近一段时间,维克托的工作并不怎么忙碌,不过即便如此,他的日程依旧安排的满满当当的,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会见某某人,听取某某人的报告这类事情,虽然枯燥乏味,但却很有必要,是推不开的。

    就今天的行程来讲,维克托最重要的一场会面,订在上午十点四十分,他要在住所会见远道而来的芬兰外交部对外经济关系司司长,萨卡里·格兰隆德。

    按道理来说,作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共和国第一书记,维克托是不用亲自出面会见萨卡里的,双方的职务不对等。萨卡里只是芬兰外交部下属一个司的负责人,而维克托却是地地道道的国家元首——没错,卡累利阿毕竟是联盟的加盟共和国,按照苏联宪法的规定,加盟共和国拥有独立的外交权,所以,维... ...克托的地位与芬兰总统是一样的。

    不过,维克托并不在乎这些礼节上的东西,他更关注的是实际利益,考虑到这次萨卡里前来彼得罗扎沃茨克的目的,维克托很乐意抽出时间来见对方一面。

    萨卡里先生这次的卡累利阿之行,并不是自己一个人来的,与他结伴同行的,还有一位来自法国的客人,名叫让·莫内,此人是代表法国戴高乐临时政府,前来联盟洽谈大宗物资采购业务的。

    在前世的时候,维克托就知道让·莫内这个人,此人在欧盟建立的过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有着“欧洲之父”的美誉。在二战初期,此人便提出了将英法联合为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政府,一支军队的联合政府。但是很可惜,这件事他没办成,毕竟法国在二战中失败的太快了,不过,他建立联合欧洲政府的念头,却从未消退过。而随着二战的结束,他又提出了法德联合的构想,“欧洲煤钢共同体”就是在他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而这个组织就是欧盟的前身。

    当然,维克托对“欧洲之父”本人没有任何兴趣,他真正感兴趣的,还是对方手里的订单,大宗物资的订单,这对卡累利阿来说非常重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