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大明国士 > 第四百四十三章 郑和的窘境

陈堪饶有兴趣的从托盘上取下龟壳,翻来覆去的左右打量几眼。

随即看着眼前这整整齐齐的一万五千人大军,轻声问道:“诸位,你们觉得,天底下还有能够阻拦我大明天威的国度吗?”

将士们闻言,不由得面面相觑。

现在不是要占卜凶吉吗,与大明天威何干?

但片刻之后,场中忽然响起一道突兀的声音。

“回大帅,我大明天威无人能阻,大明,万胜!”

此言一出,整个校场顿时为之一静。

下一秒,忽然有人嘶吼出声:“大明,万胜!”

一瞬间,整个校场便沸腾起来。

“大明,万胜!”

“大明,万年!”

嘶吼之声震彻云霄,令人热血沸腾。

陈堪满意的笑了。

他将手中的龟壳狠狠的摔在地上,大手一挥,豪气云干的大笑道:“我大明的天威,乃是无数儿郎用手中的长刀杀出来的。更是无数的将领前仆后继悍不畏死打出来的。胜负何须神灵来定,拿起你们的武器,本侯亲自带你们去取。”

“儿郎们,出征!”

陈堪此言一出,瞬间点燃了校场之中所有将士的血气,就连一众高级将领,也不由得为之动容。

是啊,大明的天威是靠着无数将士舍生忘死杀出来的,也是无数的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打出来的。

神灵,那是个什么东西?

占卜吉凶,影响大明的儿郎取得最终的胜利吗?

不影响。

既然不影响,那就去他们的神灵!

“出征!”

此言一出,将士们瞬间动了起来。

按照早已划分好的规制,有条不紊的分列到船坞之中的所有战船之上。

此次,随同陈堪远征的战船足有三百余艘。

三艘宝船,近百艘福船,两百余艘巡航战船。

“呜~”

沉重的号角声响动,将士们加快了速度。

这一次出征,乃是朱棣早就准备好的,只需陈堪一到,连点兵的过程都可以省略,便能直接出海。

粮草弹药等后勤辎重更是早已装满了船舱。

依靠这些物资,这支船队足以在海上行驶一年之久。

数十艘巡航的战船开道,军中的号角声响起,整个长江航道之上的商船大船迅速靠边抛锚。

因为号角声响起,便代表着有大军出征。

大军出征之时,任你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商贾,通通闪开。

陈堪上了最大的那艘宝船,站在船头之上,静静的看着先头部队肃清航道。

半个时辰之后,巡航战舰之上的大旗挥舞。

于是陈堪所在的中军,动了!

“咚~”

“咚~”

“咚~”

船头的将士敲击战鼓,此次战鼓的声音与点兵不同,乃是为了控制宝船。

听见鼓声,操作战船的将士便明白他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航行。

“起锚,出发!”

陈堪脚下的宝船开始移动。

顺着提前挖出来的航道缓缓开进了大江之中。

紧随其后的是另外两艘宝船。

“转舵,升蟠~”

随着水手的大喝,宝船驶出航道,转了个弯,正式进入长江航道。

陈堪屹立在船头之上一动不动,身后巨大的桅杆缓缓立起,以火布做成的风帆,在数名力士的操控之下,随着绞盘的转动缓缓升起。

船队绵延数里,足足用了一整天时间,才完全进入长江航道。

“嘟~”

长长的海螺声奏响,这意味着先头部队已经临近出海口。

在大海上想要控制一整只船队,可不是简简单单的靠着旗语就行。

海螺,号角,乃至于战鼓,都是控制船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好在陈堪不需要懂这些过于复杂的东西,船上自然会有传讯的水手控制好船队的航向。

当陈堪的宝船到达出海口之时,时间已经来到了傍晚时分。

副帅宋青走进陈堪的房间之中,单膝跪地拱手问道:“报,大帅,船队已行至江宁,是否需要停靠在江宁码头休整一夜?”

江宁,便是后世的上海,也是长江唯一的出海口。

“不必,继续行船!”

陈堪想也没想便拒绝了休整的提议。

此时船队才刚刚行驶起来,若是停靠在江宁码头休整,明日启程之时又要浪费一天的时间。

更何况这是大海,大海之上哪里有白天黑夜的分别。

只要不远离大陆架,按照原本定好的航线航行,基本上不会出什么问题。

宋青领命而去,陈堪随意的吃了一点干粮,便倒在床上陷入了梦乡。

自北京来到南京,陈堪只用了十天时间,十天时间狂奔两千里的距离,即便陈堪是铁打的,也已经到了极限。

更不要说到达南京之后,陈堪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休整,就又被朱棣催着出征。

现在船队上了大海,只需按照固定航线前进,他也终于有了时间来休息。

船队行驶在静谧的大海之上,海浪的声音是最好的安神曲。

陈堪陷入梦乡之时,船上超过半数的将士们也钻进船舱开始睡觉休整。

唯有操控船只的将士还在工作。

......

......

印度洋某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之上,郑和坐在一间简陋的临时指挥室里。

海盗的周围,是数百艘已经稍显破旧的战船。

这座无名荒岛,距离马六甲海峡仅有不到五百海里,是郑和麾下两万人暂时的落脚之地。

荒岛不大,但岛中央有个湖泊,湖泊里是淡水。

正是因为那个湖泊的存在,郑和才会暂时固守这座荒岛。

出海三年,郑和也从一个面白无须的大太监,变成了一个皮肤黝黑的糙汉子。

身上穿着的一身华贵的蟒袍,此时也变成了硬邦邦的布毡子。

郑和赶走了所有侍奉的人,独自坐在藤条编织出来的藤椅之上。

手中拿着的,是厚厚的一沓以羊皮制成,已经有些泛白的航海图。

这些海图便是郑和这三年来最大的收获。

这一次郑和的足迹延伸到了非洲好望角,这一路上的风土人情,还有经过的那些国度的具体情况,郑和都做了详细的记录。

甚至他还从非洲大陆上带回来了一对传说中的麒麟,也就是长颈鹿。

将海图摊在藤条编制而成的桌子上放好,借着烛光,郑和又提笔开始改动海图之上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这样的工作,他已经在海岛之上进行了一月有余。

马六甲海峡被南洋两大帝国联合封锁,他带着船队冲击了好几次都没能成功。

每一次都是因为腹背受敌,加上对方实行的人海战术导致功败垂成。

对方人多,可以拼。

但郑和麾下却只有两万人,消耗不起。

所以在打了几场硬仗之后,郑和便干脆找了座小岛作为驻地,顺便从陆路之上派人求援。

好在对方虽然人多,但是船只的强度和郑和的宝船差距太大,所以两大帝国尽管眼馋郑和船上那些物资,倒也不敢派出船队追进印度洋。

双方现在算是一个相安无事的立场。

郑和过不去,对方也不敢追过来。

如此一僵持,便僵持了足足半年有余。

“吱呀!”

藤条编制而成的屋子被人推开,郑和下意识的将桌子上的羊皮纸往怀中拢。

直至看清来人是他的副手王恩,这才放松了警惕。

王恩,乃是郑和麾下一万战兵的主将。

在整个船队之上,地位仅次于郑和。

“怎么了玄真,这么晚还不睡?”

郑和问了一句,有条不紊的将已经完工的羊皮纸收好,随即伸出手示意王恩坐下。

王恩一身战甲从不离身,得到郑和的示意,也不和他客气,拉出一张藤椅便坐在了郑和对面。

随后扯着大嗓门道:“末将睡不着,所以来看看将军您在干什么。”

“怎么了,有心事?”

郑和也拉出一个藤椅坐下,脸上露出一个和煦的笑容。

王恩沉默了一瞬,问道:“将军,您说陛下还记得我们吗?”

郑和诧异了一瞬,反问道:“玄真何出此言?”

“将军,末将自跟随您至今,已三年有余,咱们也足足在海上漂浮了三年有余,本以为今年能带着弟兄们回到大明过个元正,却只能中日困于荒岛之上。”

“要说困于海岛也就困了,可咱们求援的信息都已经发出去半年有余,陛下的回信却迟迟未至,您说,陛下是不是把咱们给忘了啊?”

王恩是个直肠子,在郑和面前一向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所以抱怨起来自然也不会去思考犯不犯忌讳。

看着王恩脸上的不忿之色,郑和不由得哑然失笑,问道:“玄真这是在怨我吗?”

王恩瓮声瓮气道:“末将不敢!”

郑和继续笑问道:“是不敢,还是不怨?”

大多数时候,郑和都是一个非常好相处的人,他没有其他太监那种阴暗狠毒的心思。

不管是性格还是待人接物都像是一个豪爽的武将,一般也不怎么发脾气。

所以他麾下的将士们与他谈话也比较随意。

但此时他这句话一问出口,虽是询问,却还是让王恩有那么一瞬间的愣神。

但愣神过后,就是惧怕。

此时,他才反应过来,他刚才究竟说了什么混账话。

“将...将军,末将...末将......”

郑和抬手打断了他的辩解,笑道:“无妨,半年时间一晃而过,本将却是寸功未立,将士们心下有怨言也是正常的。”

王恩的额头上一下就冒出了冷汗:“将军,末将不是那个意思。”

郑和摇了摇头,并未说什么苛责的话。

只是淡淡的说道:“你去告诉将士们,咱们的援军就快到了,陛下没有忘记我们,只是咱们离开大明太远,援军一时半会儿赶不到而已。”

闻言,王恩不由得一愣,也顾不得恐惧了,急忙追问道:“将军,您是说咱们的援军来了?”

“这,这,是真的吗?”

郑和面无表情的答道:“自然是真的,难道本将还能骗你们不成?”

见郑和脸上的神色不似作伪,王恩瞬间大喜过望。

忍不住惊喜道:“原来陛下还记得咱们......”

话说到一半,王恩急忙噤声。

抬起头见郑和没什么表情,这才松了口气。

随即朝郑和拱手道:“那将军,末将这就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弟兄们?”

郑和点点头道:“去吧,告诉弟兄们打起精神来,好好的训练,另外,船只有漏洞该修补的也可以修补了,待援军一到,咱们也让拜里米苏拉感受一下前后夹击是什么滋味。”

“末将领命!”

王恩唉声叹气的来,兴高采烈的走。

望着王恩的背影远去,郑和的脸色却是在一瞬间就阴沉下来。

王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就代表着麾下士卒的态度。

这才是他没有发怒的原因。

三年时间的海上漂泊,早就让这些铁打一般的大明汉子满肚子都是怨言。

对于一群怨气冲天的士卒来说,最好的方式是安抚,而非高压。

他今天要是敢对王恩发怒,说不定明日将士就敢哗变。

郑和深谙领兵之道,岂能不明白这些东西。

至于告诉王恩陛下派出的援军已经在路上,实则只是无奈之下的安抚人心之举罢了。

他们现在的位置,距离大明太远了。

尽管他连续遣出了三波信使,但他依旧没有把握信使能顺利的将他们被困印度洋的消息送回南京。

可以说他郑和比任何一个将士都要心慌。

毕竟将士们是单独的个体,他们有怨气可以抱怨。

但他不行,他不仅不能表现出心底的惊慌,还必须要在所有将士面前维持着淡然和自信。

这种备受煎熬的感觉,一度让他有不顾一切不顾伤亡突破两国封锁回大明的冲动。

但最终,他还是以最强大的理智,压下了这种冲动。

他不能那样做,他是这只船队的主将,也是这只船队的灵魂。

他必须要为船队里这两万条生命负责,这两万人是他带出来的,他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将他们带回去。

而且船上那些物资和海图,他必须带回大明。

因为物资之中除了这几年和各国交易得来的金银和奇珍异宝,还有他这几年辗转各地收集的各类粮种。

这些东西太重要了,比他的命更重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