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大明国士 > 第二百一十五章 献礼风波

大明国士 第二百一十五章 献礼风波

作者:子率以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05 21:20:58 来源:ibiquge.com

陈堪再次拽了一下茹瑺的袖子,问道:“茹大人,到底什么情况,就不能一次性说清楚吗?”

茹瑺道:“哎呀,陈大人莫急嘛,一会儿您就知道了。”

看着茹瑺神神秘秘的样子,陈堪恨得牙痒痒。

只是朝臣的献礼已经开始了,陈堪也只得作罢。

悻悻的瞪了一眼茹瑺,开始静静的看着朝臣们贿赂皇帝。

所谓的献礼,便是朱棣一年当中唯一一次可以光明正大的充实内库的机会。

不过大明朝的臣子一向很穷,也拿不出什么好东西献给君父,大多都是一些各地奇珍特产,少有金银之物。

真正的重头戏是在各国使节身上。

朝臣献完礼,紧接着便是各国使节,然后是藩王的使臣,最后才是陈堪这些自家人。

不过今年藩王们都遭了李景隆的毒手,所以很快就能轮到陈堪他们。

“大元使臣马哈木代表我大元可汗向大明皇帝陛下献上金斗一对,玉如意一双,牛羊各三千,战马一千……惟愿两国友邻和睦,永结同盟之好……”

一道粗狂的声音引起了陈堪的注意。

那是一个草原上的汉子,披头散发,身披兽皮。

最主要的是,陈堪离着很远的距离都闻到了他身上传来的膻臭味。

“有点儿意思……”

看着这个自称马哈木的男子,陈堪喃喃自语了一句。

这个时候,黄金家族应该还在自称皇帝才对,这个马哈木说的却是可汗。

并且,陈堪可是清清楚楚的记得,这个马哈木是瓦剌部的首领,一向不怎么服气黄金家族的本失雅里和阿鲁台的管教。

北元却派他来做使臣。

难道说,鞑子内部的矛盾已经一触皆发了?

陈堪记得蒙古分裂成瓦剌与鞑靼,似乎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

心思电转,一瞬间,他想到了许多。

盯着他的侧脸,陈堪喃喃自语道:“这个马哈木,或许可以利用一下。”

陈堪清楚的知道,历史上真正给大明带来极致伤害的,正是由马哈木率领的瓦剌部这一支,马哈木之孙也先率领的瓦剌部大军,在叫门天子朱祁镇的带领下,近乎攻破了大明的国都。

而历史上的朱棣五征蒙古,虽说谈不上劳民伤财,但实际上并无多大的成效,如果大明现在能趁着蒙古内乱抢占一波先机,说不定便能有一劳永逸的机会。

似乎是注意到了陈堪的目光,马哈木微微侧目,朝陈堪露出了一个友好的笑容。

坐在龙椅上的朱棣开口了,他看着马哈木,笑道:“还请使者回去转告你们家大汗,就说他的诚意,朕收到了,朕也希望咱们两国之间相安无事,如此,也能让边疆的百姓多过几年安生日子。”

马哈木朝朱棣行了个草原礼仪,躬身道:“大皇帝陛下放心,下臣回去一定转告大汗。”

“嗯。”

朱棣轻轻颔首,朝他挥了挥手道:“你下去吧!”

马哈木再度朝着朱棣躬身一拜,转身回到使节的位置上坐下。

但他能感觉到,那个少年的目光一直在注视着他。

忍不住回过头看了一眼,他总觉得,那个少年看他的目光有些不对劲。

陈堪见他注意到了自己,朝他微微颔首便移开了目光。

要利用马哈木,也是晚上家宴时的事情了。

他相信,作为鞑子老对手的朱棣。一定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能够削弱鞑子力量的机会。

马哈木献完礼,接下来便是东南亚那些小国家的使节。

只不过,那些小国家基本上也拿不出来什么好东西,除了金银,便是粮食,要不然就是牲畜,再就是珍珠珊瑚玉石之类的。

虽然也算是价值不菲,但至少还达不到让陈堪心动的程度。

很快,东南亚的小国家也献完了礼,接下来便轮到三个驸马向朱棣献礼了。

长公主驸马袁容年纪最大,便由袁容先行向朱棣献礼,其次是李让,最后才是陈堪。

袁容的礼物是一张古画,据说是画圣吴道子的真迹,李让的礼物在陈堪看来算是最有意义的了,一套孤本的五经注解,据说也是朱子的手稿。

据说是李让知道了朱棣打算修书的消息,特意搜罗来为永乐朝文教大治尽上一份心力。

值得一提的是,臣子们向君父献礼,君父是需要回礼的,只不过臣子献礼的东西是进了朱棣的内库,回礼却是从国库里出。

终于轮到了陈堪,在袁容与李让的注视下,陈堪颇为神秘从桌子下面提出早就准备好的礼盒。

走到朱棣的龙椅下面,陈堪双手奉上礼盒。

待内侍伸手接过,陈堪朗声道:“臣向陛下献上地球仪一份,不算贵重,却胜在新奇,聊博君父一笑。”

朱棣缓缓点头:“有心了!”

但陈堪的话音一落,朝臣们便面面相觑起来。

主要是陈堪献上的东西,他们没有听说过啊。

是他们out了吗?

朝臣们疑惑的目光尽收朱棣眼底。

一旁的袁容和李让也有些侧目,地球仪这个词对于他们来说非常的陌生。

难道是什么宝贝?

倒是朱高煦若有所思,因为刚才他看见朱瞻基抱着一个木球在玩耍。

朱棣问道:“诸位爱卿,可是在好奇这地球仪是个什么东西?”

身为百官之首的方孝孺起身瞪了陈堪一眼,随后朝朱棣拱手道:“回陛下,臣等确实未曾听闻过,不知这地球仪是何物?”

见状,朱棣朝内侍笑道:“既然诸位爱卿都好奇,不妨取出来给诸卿观赏一番!”

此言一出,朝臣们顿时出言阻止道:“陛下,万万使不得啊,此乃驸马献与君父之礼,岂有臣子先观之礼?”

“啧,真虚伪。”

陈堪看着朝臣们脸上好奇的表情,再听着他们口中的此举无礼之类的废话,心里面别提有多腻歪了。

一个个的说着此举不妥,又没人真的站出来阻止一下。

嘴上说不要,身体倒是诚实得很呐。

听见朝臣们的虚伪推辞,那内侍有些纠结。

朱棣淡然道:“无妨,本来这个东西早晚也是要让诸卿观摩的。”

闻言,小太监不再犹豫,与陈堪合力打开礼盒,从盒子里取出一颗木球,用托盘抬着转身走到朝臣身前。

朱高煦见是一颗大了一号的木球,暗道果然如此。

袁容和李让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的眼神之中看出一丝不屑。

“呵!”

袁容冷笑一声,忽然低声道:“呵,一块破木头,也敢拿上大朝殿里丢人现眼,这不是糊弄君父是什么?”

“说不定是一块什么有着特殊用处的木头呢,毕竟人家既然敢拿到此处献礼,总不可能只是一块普通的破木头吧?哈哈哈哈……”

两人交谈的声音传进了陈堪的耳朵里,陈堪有些轻蔑的瞅了两人一眼。

从嘴里淡淡的吐出两个字:“土鳖!”

两人的笑声一滞,本想出言呵斥。

但刚刚抬头,便迎上了一双冰冷的眼睛。

朱棣只是淡淡的看了二人一眼,两人便瞬间变成了霜打的茄子。

朱棣说是将地球仪拿给各位臣工观摩一番,但内侍不可能真的拿到大臣们面前,让每个人都看清楚地球仪上的构造。

大多数朝臣也就是看个热闹,看清楚地球仪的构造的大臣也就只有距离朱棣比较近的这些高官。

内侍托着地球仪在大殿里转了一圈。

朱棣将地球仪摆在自己面前,随后淡淡的说道:“如各位所见,据陈堪所言,这个地球仪便是咱们生活的大地与大海真正的样子,当然,这是缩小了千倍万倍之后做出来的模型。”

闻言,方孝孺眉头一皱,起身朝朱棣拱手问道:“陛下的意思是,咱们生活在一颗球上?”

此言一出,不等朱棣回答,朝臣们便惊呼起来。

“这怎么可能?”

“定是有人妖言惑众!”

“荒谬,简直荒谬。”

大臣们瞬间将不善的目光看向了站在大殿中央泰然自若的陈堪。

“陈堪,尔敢欺瞒君父?”

“简直是妖言惑众。”

“太荒谬了!”

大臣们陡然群情激奋了起来,因为陈堪献上的这个地球仪,打破了他们的传统认知。

“肃静!”

朱棣伸手虚按了一下,大臣们逐渐安静下来。

他看了一眼陈堪,淡淡的说道:“此中细节,便由你与诸位臣工分说可否?”

陈堪朝朱棣一拱手,应道:“理应如此。”

地球仪的出现会引起大臣们的骚乱,这本就在陈堪的预料之中。

毕竟你要去告诉一群从小接受天圆地方的教育的老顽固们,其实天不是圆的,地不是方的。

这等于是在挑战他们的认知体系。

试问,他们怎么可能相信呢?

所以,这一切都在陈堪的预料之中。

他转过身来,看着大臣们愤怒的目光,淡淡的说道:“在说地球仪之前,本官想先问诸位大人们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当即便有大臣不顾仪态站起身来。

陈堪继续说道:“列位都是我大明朝的国之柱石,可有人观察过,我大明的海船每次远洋出行归来时,站在海边的人是先看见船帆还是船身?”

“这……”

朝臣们面面相觑。

方孝孺沉着脸道:“莫要卖关子,敢愚弄陛下与满朝文武,当心老夫抽死你。”

“咳……”

陈堪轻咳一声,他知道方孝孺这是在找台阶给他下呢。

他丢给方孝孺一个安心的眼神,继续问道:“没有人观察过吗?”

“船帆!”

一个老臣站起身来,朝陈堪拱手道:“老夫自小在海边长大,出海的大船回程,自然是先看见船帆,这是三岁小儿都知晓的事情,敢问陈大人,这与咱们生活在一个球上有何干系?”

“问得好!”

终于有捧哏的人出现,陈堪淡淡的问道:“那这位大人可曾想过,为何会先看见船帆,而不是先看见船身?”

“嗯?”

陈堪的问题一出,那老臣顿时愣在了当场。

陈堪双手一摊,继续说道:“既然大海是平的,那我们应该同时看见船身与船帆才对啊。”

有大臣狐疑的问道:“所以陈大人你的意思是,大海是有弧度的是吗?”

“若是如你所言,咱们是生活在一个球上,那岂不是说咱们随时有可能掉到天上去?”

陈堪看着那个大臣,眼中露出一抹赞赏,笑道:“当然不会!”

“不过,这偏题了。”

“我们是不是生活在一个球上,我也没有具体去看过,但刚才那位大人已经说过,大海是有弧度的,这便是最好的明证。”

“至于是真是假,诸位大臣若是有那个家资的话,不妨派出两支船队,让他们一南一北顺着大洋航行,看看是否会在半路之上相遇。”

陈堪刚刚说完,便听得一声呵斥道:“荒唐,简直荒唐,南北方向都不同,船队怎么可能会在半路相遇。”

“陛下,臣认为驸马陈堪当堂妖言惑众,罪大恶极,不诛杀不足以平民愤,臣请诛此僚!”

“臣附议!”

陈堪瞪大了眼睛,脸上带着莫名其妙的表情。

怎么这就要开始喊打喊杀了?

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陈堪沉思了一下,朝着朱棣拱手道:“陛下,臣现在也没办法证明咱们是不是生活在一个球上,不过,正如微臣所言,想知道真假,只需派出两支船队,让他们一直向前航行便可。”

“依臣看来,这几位大人就很适合带着船队进行远航的任务,还请陛下下令,组建远洋航船队,即刻出发!”

被陈堪手指指过的大臣们勃然大怒:“竖子胡言,到了现在这个时候,还敢妖言惑众,陛下,臣请即刻诛杀此僚。!”

听见陈堪突然与大臣们打起了嘴炮,朱棣连忙安抚道:“行了行了,咱们脚下到底是一片大地还是一颗球,这都是无伤大雅的事情,用不着喊打喊杀的,都给朕坐下。”

大臣们不情不愿的坐下,但是在他们的心里,陈堪无疑是已经成为了妖言惑众蒙蔽君父之徒。

陈堪一甩袖子回到座位上坐下,心里面也是被气得够呛。

老子好心给你们科普咱们生活的地方,你他么竟然对我喊打喊杀,还有没有良心。

简直是,丧心病狂!

“行了,陈堪也是觉得这玩意儿新奇,这才献给朕玩个新鲜,事情还没到那一步,大过节的,都给朕安静一点。”

朱棣出来打了一句圆场,连忙吩咐宫人开始设宴。

陈堪将一肚子气都撒在了面前的美食之上。

却是冷不丁听见了一阵小声的嘀咕。

“啧,这是饿死鬼投胎吗?”

“也不知道常宁公主殿下嫁过去能不能吃得饱肚子。”

“拿一块烂木头也好意思在这么多人面前显摆,真是不知所谓。”

“……”

嘀咕声自然是朝袁容和李让那边传来的。

陈堪放下筷子,转过头阴恻恻的看了他们俩一眼。

自己什么时候得罪了这两人?

莫名其妙!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装逼犯,非得要在别人身上找存在感吗?

见陈堪转头,两人很有默契的停住了话头。

陈堪淡淡的说道:“声带落家里了吗,说这么小声给谁听呢?”

袁容:“……”

李让:“……”

虽然听不懂陈堪的话是什么意思,但他们本能的觉得陈堪说的不是好话。

袁容冷冷的说道:“呵,便是谁给你听,你又能如何?”

陈堪:“cnm!”

“你……”

陈堪回过头来,决定换一个地方坐一下。

和两个土鳖是没办法交流的。

他四处扫视了一圈,方孝孺的位置太显眼,茹瑺倒是离自己不远,但他的位置和自己的位置有什么区别?

于是,陈堪果断猫着身子朝远离朱棣的角落走去。

一个身着绿袍的官员冷不丁发现自己面前多了个人,懵懵的问道:“驸马爷,有什么事情吗?”

“你去那里坐,我来这里!”

那官员一愣,刚想拒绝,但当他发现陈堪的眼神开始变得不善时。

当即大义凛然道:“好!”

换了个位置,陈堪缩在角落里面开始假寐。

至于袁容和李让,跳梁小丑一般的人物,无非就是运气好一点,捞了点军功封了个侯,陈堪还不至于和他们计较。

真要惹急了陈堪,陈堪不介意让他们知道什么才叫真正的装逼。

陈堪闭上眼睛,听着大臣们宛如苍蝇一般的嗡嗡声,还有朱棣和大臣们交谈时时不时的传出来的洪亮笑声,开始认真思考起来大航海和草原的事情。

大航海一事,朝臣们的意见无足轻重。

现在朱棣的好奇心已经被自己勾起来了,马和的倭国之行便是最好的明证。

如果陈堪预料得不错,当马和从倭国满载而归时,便是朱棣正式开启下西洋的大时代之时。

不论朝臣们愿意与否,开启大航海时代都是不容更改的事情。

陈堪不是圣人,他也有自己的私心,海外那么多的财富,朱棣一个人又搬不完。

他在考虑组建一只船队趁个东风的可能性。

而想要趁东风,武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也就是说,在组建船队之前,陈堪还得先想办法改进大明的火器。

等过完年,是时候展现一下理科生的风采了!

在心里做出了决定,陈堪的思绪又转到了草原之上。

蒙古分裂,鞑靼与瓦剌之间必然水火不容。

这对于大明来说,本该是个千载难逢的一劳永逸的好机会。

但偏偏朱棣才刚刚登基,还是以不光彩的手段登基,国内都还是一团乱麻,想要出兵草原基本上就是天方夜谭的事情。

鹬蚌相争,渔翁却生病了。

真是令人苦恼啊!

想了一阵之后,陈堪还是决定晚宴时先把这个消息告诉朱棣。

至于打不打,那是朱棣的事情。

不过自己手上掌握着五城兵马司,倒是可以试试一些阴险的手段。

想着想着,陈堪便进入了梦乡。

……

……

朱棣打发完各国使节,见大臣们基本上已经吃饱喝足,眼神之中满是即将放假回家的喜悦,便也不打算再多留他们。

大臣们忙着回家过年,开玩笑,难道他就不忙吗?

所以他决定做完最后一件事情后,就宣布放假的消息。

“咳咳!”

他清了清嗓子,顿时将大臣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自己身上。

他朗声道:“诸位爱卿。”

百官应道:“臣在。”

大臣们的目光里满是期待,一旦朱棣口中说出散伙,他们就打算用最快的速度赶回家中与妻儿老小团聚。

朱棣缓缓的说道:“今日早朝之时,西平侯送来的奏折诸位都看过了吧?”

百官:“?”

不是要放假吗?

大臣们的目光顿时黯淡下来。

但朱棣的话他们又不敢不应,只得有气无力的回道:“回陛下,看过了。”

“嗯。”

朱棣满意的点头道:“云南土司乱象,自前朝伊始便难以根治,我大明立国至今,更是在西南边陲之地靡费良多,如今,西平侯治理云南颇有成效,诸卿以为,当如何封赏?”

兵部尚书茹瑺有些诧异的瞥了一眼朱棣。

沐晟治理云南有了政绩,赏自然是要赏的,但这种事情,不都是兵部厘定好如何封赏之后,再呈送御前吗?

陛下忽然提起这个事情……

片刻之后,茹瑺忽然反应过来。

看来陛下这是准备大赏陈堪啊。

他突然福至心灵。

起身拱手正色道:“陛下,西平侯镇压云南劳苦功高,如今治理云南更是奇了奇效,自是如何封赏都不为过的。

但臣认为,若非朝中有人献上改土归流之策,只怕西平侯在云南亦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既然西平侯要封赏,那献出改土归流之策的人,自然也该大赏,如此,方能不负天下苍生啊。”

“哦?”

朱棣颇为赞赏的看了茹瑺一眼,随后问道:“那茹爱卿以为,这两人该如何封赏呢?”

朝臣们看着唱双簧似的朱棣与茹瑺,心中不免有些疑惑。

这个改土归流之策,是个什么玩意儿?

他们只知道沐晟治理云南有了效果,但……是用什么政策治理的,他们真的不知道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