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二百五十四章 有时候,反对,也是一种配合

朱翊钧对张居正略有些不满,他怎么可以这样决绝。

自己这个皇帝,他寄予厚望,甚至将全部希望寄托到了自己身上,但是张居正可以如此的决绝,不肯见面。

朱翊钧当然可以理解,作为一台无情的政治机器,朱翊钧知道张居正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这个太傅回到自己本来的位置。

回到自己本来位置,这几个字,对于不进则退的政治人物,尤其是顶层的政治人物,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这可能是张居正这一生唯一的机会,把自己那些冗长的头衔,坍缩回臣子的位置。

总结而言,张居正这位明摄宗在退位,让太傅和皇帝,有一个更好的结局的机会。

朱翊钧可以理解,不理解就不放张居正走了,但是朱翊钧无法接受的是,他真的可以闭门不见,哪怕是朝臣们都跑到门前哭丧了,他居然真的跟佛祖一样,已读不回。

“次辅,你家儿子,最近似乎咬住了一条大鱼,死咬着不放。”朱翊钧说起了一件趣事,询问王崇古儿子,王谦做的事儿。

“犬子给陛下办差,并不会告知于我,我并不清楚他最近在做些什么。”王崇古一脸迷茫,自从上次举办了孙继皋后,王谦就像是安静了下来一样,这次到底是抓到了什么样的大鱼?

“次辅不想说就算了。”朱翊钧摆了摆手,选择了离开,他还以为是王崇古不想多说,王崇古那叫一个冤枉,自家那个逆子,撕咬起来,六亲不认,眼里哪有他这个亲爹?王谦到底在做什么,王崇古真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进而,王崇古产生了一个可怕的联想,难不成,王谦咬到的大鱼是自己?

这种想法一出,王崇古直接出了一身的冷汗,从西北做督抚回京之后,他行的直,但是之前他行的可不直,王谦真的挖他的黑料,那也是有些东西可以挖出来的。

是夜,王崇古回到家中,请出了七星大环刀,等在正厅,等着自己儿子回来,儿子抓到了一条大鱼,还得陛下通知他!

“爹,你干什么!”王谦抱着官帽回到家中,一只脚走进了正厅,又慢慢的缩了回去,不敢置信的看着坐在正厅抱着七星大环刀的老爹,在思索,是现在跑,还是问问再跑。

“你过来。”王崇古平静的说道。

“你先说。”王谦吓得往后缩了两步,他爹那把大环刀耍的那叫一个虎虎生风,他可不敢近身,他虽然打不过,但是年富力强的王谦,跑还是跑的掉的,谁让他年轻呢?

“我还能砍死你不成?”王崇古嗤笑了一声问道。

“能。”王谦十分肯定的说道。

“你过来!”

“你先说!”

……

王崇古放下了大环刀示意王谦进来,只要他交代清楚,肯定不会真的把他给砍了,因为自己就这么一个儿子,他对着王谦招了招手说道:“你过来吧。”

“爹,你这架势,是要问什么?我肯定知无不言。”王谦十分肯定的说道:“我没有像张四维那样养外室,也没在外面生野种。”

“你在外面养外室反倒是好了。”王崇古吐了口浊气,养外室生野种不算什么大事,花天酒地,哪个纨绔子弟还没点风流债?

王崇古将陛下所言说给了王谦听,王崇古十分好奇,这条大鱼究竟是谁,能让陛下亲自询问。

“啊这个,的确有,等几日,等海总宪的弹劾奏疏就是了。”王谦立刻放松了起来,靠在了椅背上,喝了口水,今天跑了一天,快要把腿给跑断了,就是为了这条大鱼,罪证已经搜索完全了。

王崇古有些好奇的问道:“到底是谁?”

“不能说。”王谦仍然摇头说道:“海总宪说了,没正式弹劾之前,是决计不能告诉任何人的,得保密。”

“是不是我?”王崇古也不装了,直截了当,问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这逆子,是不是在举办他爹。

“父亲回京之后,干干净净的,回京之前那些事,陛下又不会追究,所以不是父亲了。”王谦十分详细的解释道。

回京之前的事儿,陛下割了王崇古一缕头发,是否查办,得看陛下肯不肯把那一缕头发拿出来,而回京之后,又干干净净,那自然举办不得了。

“逆子!”王崇古一抓大环刀,愤怒无比的说道:“你这个逆子,居然还真的查办你亲爹了!我是你亲爹,我的事儿你也要查不成?!”

“家门不幸!吃我一刀!”

王崇古刚要动刀,王谦直接拔腿就跑,万万没想到,这直接说漏嘴了,直接把偷偷查王崇古的事儿说了出来,海瑞一开始也不信王谦,直到王谦搞到了王崇古在西北的一些烂事,海瑞才开始给王谦更多的资源去查案。

王崇古追,王谦逃,最后两个人都累了,才算是平心静气的安静了下来。

“爹,京堂官吏人人都要过关的,今年还是京察之年,必然会严格追查,每六年一次,京堂挨个过关,这不是我要查,是陛下要查。”王谦气喘吁吁的把最近都察院干的事儿,说了出来。

京察过关,是张居正吏治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皇帝管阁臣、廷臣,廷臣管六部,六部辖京堂,京堂治天下,是大明帝制设计的核心管理逻辑,是大明官场条条的具体体现,而京堂和各地方构成块块。

而京察是大明固有的吏治制度,而吏治的反贪,就由都察院进行,每个人都要过关。

王崇古现在是次辅,确实不好查,但是亲儿子挖亲爹的黑料,这在大明官场也是头一遭了。

“这查了之后,老爹清清白白,这不是好事吗?”王谦靠在柱子上,看着靠在对面柱子上的老爹说道。

“你还有理了?”王崇古实在是没力气了,将大环刀放到了一边,开始追问起了究竟是什么样的大鱼,作为内阁辅臣,他会第一时间知晓此事,陛下既然说了,那代表他有资格知道了。

“正三品,王锡爵。”王谦还是把这个名字说了出来。

“王锡爵?!”王崇古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王谦十分详细的解释道:“父亲还记得前段时间,前南京吏部尚书王本固上了一本奏疏,说要朝廷杀林阿凤,因为之前王本固在浙江做巡抚的时候,因为和胡宗宪的矛盾和朝堂倾轧,杀掉了海寇汪直。”

“王本固致仕之后,听闻林阿凤事,就上奏,惹的陛下要查王本固是否贪腐,这案子孩儿办得,结果没查到什么结案了。”

“结案本身就是欲擒故纵,但是孩儿并没有停止对他的监视,果然风力小了之后,就发现了问题。”

“一个经常出入王本固府邸的一个经纪买办,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经纪买办,消停了几个月没找王本固,但是最近,这个经纪买办,去了王本固家中,还拉了辆车,按照车辙印推算,车上都是银子。”

“府中被我收买的下人,证实了的确是银子。”

“顺藤摸瓜,这笔银子来自王锡爵。”

王崇古疑惑的问道:“王锡爵哪来的银子啊?他一个清流,不掌事权,哪来的银子给王本固?”

“我也想知道,所以才追查下去。”王谦笑着说道,在朝中,王锡爵以清流自居,但是他那个南郊园的恐怖规模,实在是让人惊骇不已。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父亲你知道吗?那王锡爵在京中有一处十多亩的豪宅!十亩地!”王谦伸开两只手,大声的说道:“十亩地,在西城。”

全楚会馆是八十亩,全晋会馆也是八十亩,而全浙会馆随着这两年扩大也不过二十多亩,要知道这是会馆,是给进京学子下榻之地,主要建筑物不是私宅,而是对外开放的住房。

十亩地这个规模已经很恐怖了。

“好家伙!这家伙哪来的那么多钱!”王崇古眉头紧锁的问道。

居京师大不易,不易在哪里?

比如白居易在京师有自己的家,还要到五十岁,还是因为从龙之功,有了自己在京师的宅子,那可是大诗人白居易,还是从龙之功在身。

比如北宋苏轼的弟弟苏辙,最高干到了宰执的位置,干到致仕都没能在开封府购置房产,苏辙攒了一辈子钱,最后把钱借给了苏轼买房,自己仍然租房住。

后来苏辙被贬,仍然没钱买房,而把钱借给苏轼的原因,是苏轼因为京师无房被儿子嫌弃。

西城十亩地,最少也要十多万两银子,就是在元辅的位置上干一辈子,靠着俸禄也是买不到房舍的。

这就是居京师大不易。

“陛下给张先生在西山建了个八百亩的宜城伯府,真的没问题吗?”王谦有些弱弱的问道,这么奢侈的举动,居然没人说,实在是让王谦有些疑惑。

“吏部尚书万士和解释过原因,吵不过万士和,自然没人说了。”王崇古回答了儿子的问题,不是没人想说,是说不过万士和。

王谦好奇的问道:“大天官这又是怎么吵赢的?”

“一句话,这个万老倌,越老嘴皮子越厉害啊。”王崇古极为感慨的说道,把文华殿的某段简短的对话,简单复述了一遍。

万士和擅长用一句话终结争论,而对于给张先生营建豪宅的争论,万士和说:张先生远不如郭子仪乎?

这一句就直接杀死了比赛。

郭子仪的汾阳王府,占地面积高达1450亩地,要知道大明皇宫拢共不过1080亩地,而张居正的宜城伯府,在西山,算上山林才不过800亩,这才哪到哪儿?不是张居正本人不乐意,皇帝还打算扩建宜城伯府,最少也要建1451亩。

皇帝总是有些奇怪的胜负欲,让张先生头疼不已。

比如这宜城伯府,非要比汾阳王府多一亩才肯罢休,当然皇帝没能得逞,因为能拦得住陛下的只有张居正,这是普遍认同的,张居正真的能拦得住,最后宜城伯府就只有八百亩,没让陛下奇怪的胜负欲得逞。

这八百亩地主要是山林,其实住的地方,不过三十多亩,就这,就够张居正把他家人全部接过去住了。

郭子仪的汾阳王府之所以要建1450亩地,目的是为了把自己全家全族全都接到京师来,这样让全家全族都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让皇帝放心,不要耽误郭子仪重整大唐山河。

郭子仪做到了,但是并没有完全做到重整山河,因为他死后,畏惧他的那些藩镇就开始造反了。

郭子仪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已经能把自己做的事儿做尽了,而且大唐的皇帝也猜忌郭子仪,却不敢动手,让郭子仪不能竭尽全力的施为。

而张居正的宜城伯府,营建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把自己全家老小都放在皇帝面前,让皇帝安心,也让天下安心。

郭子仪是世家大族,张居正老爹不过是个生员,家里有个千户的世袭职位,也没能承袭,所以真的不需要那么大。

万士和从两个方面,堵死了所有人的话,这宜城伯府就开始建立了。

宜城伯府在西山,那里的地和西城的地,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王崇古才意外,这王锡爵,哪来的银子建庄园,在老家建一个园林也就罢了,在京师居然还有十亩地!

王崇古现在是晋党党魁,暂时还住在自己家,但是全晋会馆,也拢共八十亩,还是多年营造,私宅的面积也不到十亩地而已。

“贪来的。”王谦摇了摇头说道:“他不是掌国子监事吗?那就是个大银矿啊。”

国子监,大明最高学府,作为掌国子监事,王锡爵利用职务之便,稍微松松手就是海量的银子入手,所以王锡爵十分反感张居正,因为张居正整饬学政,搞得王锡爵拿银子都拿的心惊胆战,拿的不顺遂。

作为掌国子监事,拿钱的路子实在是太多了,王崇古一时间都数不全,比如这国子监的饭堂、比如这国子监的采买、比如这国子监的入学、比如这国子监拜师、比如这国子监乡试如此种种,甚至不需要专门运作。

在大明,权力本身就是一种比金银更加宝贵的财富。

张居正搞吏治,搞着搞着,皇帝就开始拿起了海瑞这把神剑,开始反贪,更是直接伤害到了王锡爵的切身利益。

你张居正收受武将贿赂,我王锡爵拿点怎么了!

“咎由自取啊。”王崇古摇了摇头,之前他出狱的时候,就点了王锡爵两句,他那个南郊园的大园林,在天牢的王崇古都听闻了其奢靡,王锡爵不为所动,感情不是不知道不能建,是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王谦其实没说完,就只是贪腐事,王锡爵顶多就是一个罢免归乡的程度,但是王锡爵最大的问题,还要细心查办才是。

“其实陛下给过王锡爵机会。”王谦面色复杂的说道:“但是王锡爵自己没抓住,咱们父子在天牢的时候,因为传言甚广,陛下因为南郊园之事,召见过王锡爵,以徐阶金泽园为例,训诫王锡爵。”

“如果那时候王锡爵上奏请罪,并且把那些个银子交出去,其实陛下也不会继续追究了。”

“陛下虽然嗜杀、暴戾、喜怒无常,但陛下是个好人啊,还是念在其国之元气大臣,不愿意直接撕破脸,但是王锡爵有点给脸不要脸了。”

陛下这个处置的方法像谁?像张居正。

当初吴百朋检举了王崇古、马芳等人在宣大长城鼎建大案,张居正打出了一连串的组合拳,差点直接把王崇古给打死,但最后张居正给了王崇古一个机会,让他回西北去。

王崇古忍不住的打了个寒颤,自己回宣府堵宣大长城鼎建的窟窿,似乎就是他这一生唯一转变的机会,他抓住了,但王锡爵,似乎没有抓住。

“给他机会他不中用啊!”王崇古颇为庆幸,自己当初回到宣大,因为畏惧张居正的手段,把宣大鼎建的窟窿堵了,否则现在自己坟头的草都两丈高了,不对,有没有坟头还两说,说不定会被挂到通惠河畔,成为千古悬尸罪人。

悬尸罪人,就是通惠河畔那一个个的阴结虏人被斩首的罪人。

“老爹在关键时刻,还是清醒了,哎呀呀,取两瓶地瓜烧来,咱们爷俩喝一杯,今天高兴!”王崇古心情极好,他终于把自己为何被宽宥的脉络梳理清楚了。

皇帝和张居正已经无数次强调过,救王崇古的是王崇古本人,只是王崇古之前一直没想明白,今天才理顺了,事关生死大事,哪有那么容易看破重重迷雾,看清楚事情的本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地瓜烧?”王谦有些疑惑,有这种酒吗?

“就是陛下赐的万历元年的国窖,陛下把那个酒叫地瓜烧。”王崇古解释清楚了地瓜烧是什么,地瓜烧是陛下对国窖的口头的描述,知道的人并不多,多数人叫它国窖。

次日海瑞一封弹劾的奏疏,直接把整个京师都要炸穿了。

张四维被查处时是正三品的掌詹事府事,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张四维为陛下所不喜,并没有什么权力,张四维这个正三品虚得很,称不上元气大臣。

但是王锡爵是真正的正三品元气大臣,也是万历以来,举办最高官职的实权人物,而且都察院证据确凿,容不得王锡爵狡辩,举办的奏疏一入内阁,天蒙蒙亮,还没开始廷议之前,王锡爵就被缇帅赵梦祐给带走了。

皇帝早就知道了都察院在查王锡爵,这就是走个流程,流程非常的重要,由都察院总宪主持都察院查处,上奏弹劾,奏疏入阁,阁臣贴浮票,司礼监批红,皇帝勾稽批阅落印,是完整的办案流程。

朱翊钧从来没有过不讲流程的杀人,即便是他跑去诗社,亲手把陈友仁给夺了,也是走完了完整的流程。

一个很守规矩,但是十分离经叛道的皇帝,这就是朝臣无从下手的地方,皇帝办案,实在是有点无懈可击,把事情都做在了前面,连说情都得小心翼翼。

“王锡爵最大的问题是,通倭。”海瑞开口,直接点出了正题,说明了王锡爵的罪名,不是贪腐那么简单,而是通倭,而且不是间接,是直接的和倭国的大名岛津义久,有联系,而且联系极为频繁和密切。

岛津义久对琉球垂涎已久,而琉球王国的国王多次请求大明援护一二,都被王锡爵给阻拦了,这就是最近查明的通倭嫌疑,琉球是大明的藩国之一,在王锡爵看来,藩国和藩国之间的冲突,大明不应该过多的干涉,这是一种政治主张,关起门来过好自己日子得了,大明那么多问题,参与到藩国之间的冲突,对大明没有什么好处。

这种主张没有错,但是朝廷已经确定了要干涉琉球越来越严重的倭患,王锡爵依然阻拦琉球使者的求援,就是立场问题了。

“王锡爵通倭,这个罪名其实是有待商榷的。”朱翊钧作为裁判,还是不认为王锡爵有出卖大明利益的地方,大明水师此时的实力,仍然没有将琉球倭寇荡平的实力,主要任务仍然是大明海防。

王锡爵是一个朝中实权大臣,不愿意大明过多的参与到藩国之争中,慷慨大明国力,资助外藩,宁予外寇不予家奴这种事,在王锡爵看来,不是什么好事,大明在琉球当然有自己的利益,但是琉球三岛上是倭寇还是琉球人,对大明而言,没什么区别。

所以,这个通倭的罪名,朱翊钧看来,严格意义上不算通倭。

定罪要严谨,朱翊钧的确嗜杀,张四维及其同党728口,张居正离朝,二十六员京官伏诛,南衙缇帅骆秉良更是抄家无数,这里面又要处斩一批人。

可王锡爵通倭这个罪名,如果真的往通倭上靠,也未尝不可,毕竟王锡爵和岛津义久有直接联系,徐渭在长崎也确认过此事了。

那徐渭在长崎,人都到倭国了,算不算是通倭?

“臣不认同陛下所言。”万士和提出了反对,这个擅长骑墙,听到陛下风力就倒的墙头草,直接反对陛下所言,这是一种很少见的场面,以致于所有的廷臣都看向了万士和。

万太宰,什么时候这么勇了,居然敢反对皇帝!

“太宰详细说说。”朱翊钧看向了万士和,让他说明理由,小皇帝并没有因为万士和的反对,而恼羞成怒,而是询问万士和的意见,一有反对不问缘由就动怒,那这廷议还议什么?

“回禀陛下,臣以为王锡爵有通倭之实,因为这乔迁苏州太仓的太原王氏,世代海商,自两宋时,就开始出海,而往来倭国贩卖货物,倭银无数,王锡爵有通倭之实,也有通倭之利,还请陛下明断。”万士和详细的阐明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王锡爵在阻拦琉球使者求援的过程中,没有得利,当然可以认定其没有通倭,是单纯的政治主张,除了张先生之过之外,其他的都能谈,王锡爵的立场也有道理。

可是王锡爵家中世代海贸,从中获利,那就不是单纯的政治主张,而是为谋求私利了,就要认定他是通倭。

这就是万士和陈述的理由,在定性这块,万士和有自己一套礼法的标准。

“万太宰果然是元气大臣,倒是朕想的少了。”朱翊钧眼前一亮,万士和又一次让朱翊钧刮目相看,这个老万,这种评断方式,非常的合理,利益可以判断立场。

朱翊钧不是不懂,但是他要做足了姿态,元气大臣需要皇帝的庇佑,朱翊钧做了这个姿态,如果没人反对,王锡爵通倭这件事,说不定就这么模糊处理了。

但是万士和讲明白了,该配合演出的时候不能视而不见,万士和和皇帝十分默契。

有时候,反对也是一种配合。

不仅如此,万士和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张居正离朝之后,陛下不是失去了庇佑而张牙舞爪、虚张声势的自保,陛下也是能听得下反对的意见,但是一定要言之有理才是。

“陛下,臣以为万太宰所言有理。”海瑞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之所以弹劾的主要罪名是通倭,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你有立场可以,但是你不能损公利肥私利,这不是立场了,这是谋求私利,是权力寻租,不是忠君体国、骨鲠正臣。

经过海瑞鉴定,王锡爵没有骨鲠正气。

“万太宰还是适合当大宗伯啊。”礼部尚书马自强,对万士和颇为佩服,万士和不是卑躬屈膝的谄媚之臣,他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至于是不是配合,马自强拿不准,但是万士和在礼法这块的造诣,实在是让马自强佩服不已。

在礼法上,自己这个现任,还是不如前任。

“王锡爵有通倭之实,也有通倭之利,臣以为以通倭处置为宜。”王崇古表态,看向了吕调阳。

吕调阳在浮票上写上通倭二字,俯首说道:“陛下说的是。”

吕调阳看的明白,陛下就是在逢场作戏,真正的态度是通倭处置。

反对在欲拒还迎的时候,确实是一种配合。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