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都市 > 国潮1980 > 第五百九十一章 商业诀窍

国潮1980 第五百九十一章 商业诀窍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18 23:19:29 来源:爱上中文网

1984年的春节,对绝大多数的京城人来说。 恐怕是他们在整个八十年代里,印象最深刻,幸福感最强烈的一个春节。 原因很简单,今年的春节对比去年,京城有关民生的各方各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 甚至可以说趋于完美,就没有明显的短板。 首先社会治安获得了大治,溜门撬锁杜绝了,打架斗殴的也没有了。 所有的年轻人都变老实了,该上班的上班,该念书的念书,没工作的也老实家待着,不敢惹是生非了。 年前又恰逢大雪,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皑皑白雪之中。 这个年,无论是人的精神还是城市的环境,都感觉到清净了。 这本身就让人痛快。 其次,物资供应上也是比较充裕的。 不但油、酒、肉、禽、蛋、干货,样样不缺,而且有些东西还率先一步实现“自由”了。 大米白面彻底放开了供应,随时随地随意购买。 各个单位都发福利茶,各个单位都在做西服…… 再加上对京城人意义颇深的老字号南味饽饽铺“稻香村”,也在这一年的春节重新开业了。 京城还有了反季节的大棚绿色蔬菜,让普通老百姓在隆冬之际,享受到了过去只有天潢贵胄才能享受的“洞子货”,也能吃上新鲜的黄瓜、蒜苗、韭菜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这个年显得丰美非常。 尤其让人高兴的是,好东西变多了,手里还有钱买呢。 别忘了,早在1983年的10月,大家伙儿就涨了工资。 大部分人每个月收入都会增加了七块七。 甚至还有少部分的知识份子长了两级工资,平均每月收入增加了十六块二毛钱。 反过来,物价的变动却因计划经济呈现出严重的滞后性。 所以这就让大家伙很舒服了。 这几个月下来,老百姓明显觉得手头宽裕了许多。 于是大家都体会到了一种好像实现了“共同富裕”的错觉。 不相信的话,就看这一年人们是怎么放鞭炮的吧。 过去的春节,还从来没有到了大年初一清晨六点,满胡同的硫磺味儿还散不干净的时候。 更没有过爆竹蹦碎的纸屑铺满整条胡同的时候。 可今年,全都有了。 为什么? 不就因为大家伙觉着手里有点闲钱了嘛,就乐意多放点**个吉庆。 不夸张的说,今年大部分京城的鞭炮售卖点,在节前三天就彻底卖断货,连小鞭儿都没了。 这一年,就连大人们给孩子的压祟钱,都前所未有的涨到了五毛、一块钱。 这就叫欢天喜地,普天同庆啊。 当然,像宁卫民给罗家和边家的孩子每人一张大团结,那就有点过分了。 只能说他是乱入了这个时代的病毒,不能以常理衡量。 最后,有关民众的文化生活方面,也同样让老百姓们感到满意。 要知道,这一年是国家电视台第二次举办春晚。 正是春晚这块“招牌”刚刚打响,这个栏目挟大好势头,迅速成长,生命力最蓬勃的时候。 所以不但这届春晚资金投入大了,制作更精良了,请来的名家名角,高质量的好节目也多极了。 比如马季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几乎够全国人民乐上一年的。 陈培斯和老茂的小品《吃面条》,更是直接引发了“小品热”。 戏曲节目里,谭元寿的《定军山》、马兰的《女驸马》,全是戏迷憋着剧场都未必能听到的名家名段。 李谷一和姜昆反串的花鼓戏《刘海砍樵》也很出彩,让人发自肺腑的轻松一笑。 至于歌曲节目,能让人如痴如醉好歌那就更多了。 殷秀梅的《幸福在哪里》、《党啊,亲爱的妈妈》。 朱明瑛的《莫愁啊,莫愁》、《大海啊故乡》、《回娘家》。 蒋大为《要问我们想什么》、《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全是都在这同一台晚会上呈现,成了永远留在人们记忆里的难忘经典。 以至于多年之后许多人回顾春晚历史,都有一个共识。 认为1984年的春晚,是历年春晚中节目质量最高的一台春节联欢晚会。 不过,要说到这届春晚,最具划时代意义和突破性的创举。 却当属春晚导演黄一鹤本着同血同源之心,邀请港台演员参加春晚演出的决定。 这一届春晚,主持人的队列里不但多了宝岛的黄阿原和港城的陈思思。 受邀前来的还有两位港台歌手张明敏和奚秀兰。 他们各自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和《阿里山的姑娘》,引发了全国观众的强烈的共鸣,堪称一夜走红。 事实上,从大年初一开始,“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和“高山长青,涧水长蓝”,就取代了“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成了京城年轻人口中新的流行曲调。 用三十年后的话来说,好像谁要是不会这么哼上两句,就“out”了一样。 所以说,这届春节晚会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国人大大的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并且从此打通了港台流行歌曲在内地传播的官方途径。 此外,还有天坛公园的“斋宫雕塑艺术展游园会”也并非再是一枝独秀了。 新春庙会有了强有力的竞争者,京城百姓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敢情原有历史上在1985年首先恢复春节庙会传统的地坛公园,不愿意坐视天坛公园出尽风头,占尽好处。 今年也推出了民俗风味更浓的传统春节庙会,要和天坛公园这边,“皮尔-卡顿”公司冠名的“洋庙会”打擂台。 那边的组织者还挺懂行,特别重视小吃和传统杂技、曲艺节目。 于是今年南城这边的不少艺人,都被高价挖过去演出了。 而且那边还发觉除了,宁卫民没有关注到的拉洋片、皮影戏、气功表演、训鸟、耍猴等项目。 内容上的优势相当明显。 也就是京城最出名的小吃,多数都在南城。 饮食业又受服务局的管理,没能像卖艺的那些人跑到北城去。 再加上皮尔-卡顿的“斋宫陈列馆”和“雕塑艺术展”,早已经成了京城知名的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否则今年墨守成规的天坛公园,恐怕很难继续保持文化活动方面的领先地位了。 想想看,如果连吃带玩儿全被人家比下去了。 这儿还剩下什么啊? 也就只剩下管理和设施上,因为经验和资金充裕的些许优势了。 总而言之,论活动的组织能力,论民众的消费能力,论文化的丰富性。 尽管这年头的共和国,都没法跟三十年后相比。 可当代老百姓的质朴、热情、实在,对生活要求之简单、纯粹,却是这个年代的特殊优势。 也只有在经济开始急速发展和精神尚未堕落之际,这两者达到了微妙的平衡,才会让京城的老百姓难得的拥有了生活里样样都好的满足之感。 那真是吃也吃的香,玩也玩儿的欢,逛也逛得美,笑也笑得真啊。 即便有些许的瑕疵,也被精神与物质的出色均衡性所抵消了,遮盖了。 不得不说,像这种大多数人都认为生活一定会更好,集体充满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时刻,太不容易得到了。 如果真要能让时光永远保留在这一刻,那可就太好了! 但让人遗憾的是,变化才是客观世界的现实,社会是不断向前走的,时间是不断流逝的。 平衡越微妙,也就越脆弱。 在此消彼长下,此时的美好如同昙花一现。 一旦翻过年来,当1984年的春节这几页被撕了下来,这种绝妙的平衡性就开始消失。 时光的列车越过了人们最幸福的节点,把哲学、诗歌、道德和信仰抛在了身后。 无从选择的向着更实际的、物欲横流的未来驶去。 一个更复杂、更纷乱、更热闹,让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时代,迎面而来! 毋庸置疑,全国有一个算一个,对这种社会变化最为敏感的人,当然就是宁卫民。 为什么这么说? 就因为早知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他,可不像旁人,成天关注的都是过日子的那点鸡毛蒜皮的事儿。 但凡有点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还基本上都放在社会的花边新闻和那些知名演员上了。 就像眼下,大部分人就都在说,“你们厂发的西服怎么比我们的好看啊?哎呀,现在怎么哪儿哪儿都发西服啊,这玩意我看要成工作服了……” 或者是,“哟,姜昆这么年轻,怎么就成了京城曲艺团的团长了?这是谁定的啊?这小子背后有人吧?我觉着马季可比他合适啊……” 要不就是,“哎,你说,电视台那《红楼梦》剧组怎么想的啊。拍古典名著,居然不用知名演员,向全国各大文艺团体征集新人,这不是胡闹吗?我看应该让北影厂来拍才对哪。刘晓芩,那不活脱一个王熙凤吗?你看她演慈禧那么狠,这个角色,她绝对合适。哎哎,你们说宝玉谁演像啊?唐国强,有点老……周里京,又太硬了……迟志强,不够漂亮……郭凯敏,哎,好像挺合适啊……” 出于贪婪本性和喜好投机的天性,宁卫民所关注和感兴趣的,永远是如何利用当下的经济局势,为自己牟利。 所以社会的经济属性越来越得到强化,对他而言,正是求之不得且期盼已久的好事。 他在其中不但自得其乐,而且就如同鱼儿能清晰的感受到水温的变化一样,他也一样能准确衡量和把握住经济的温度。 金钱和利润对他来说,就像嗜血的鲨鱼对血的味道那么敏感。 他甚至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未来的了解,结合这辈子学到的本事,自然而然,轻而易举就总结出了未来几十年赚钱的秘诀。 并且在年节的酒桌上趁着高兴劲,告诉了张士慧。 “想挣钱,那太容易啦。我说哥们儿,你永远不要担心生意不好干。我告诉你个保证管用商业诀窍,就能让你一劳永逸。其实你只要盯准了咱们这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到底需要什么就足够了。” “什么意思呢,伟大领袖教导我们,要抓主要矛盾啊。做生意,当然是顾客越多越好。对不对?那你想啊,当今的社会哪代人的数量最多啊?不就是咱们这代人口高峰的产物啊。那也就是说,咱们这代人就代表了社会最大的消费需求。” “我这不是胡说啊。你好好想想,就咱们这代人,从五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初期生的人,因为没有人口控制,数量完全失控了。结果就导致咱们这些人,干什么都难。咱们是需要什么,什么涨价,是不是这样?” “你好好琢磨琢磨,那些各种票券都是打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不就是随着咱们这代人成长愈演愈烈的嘛。小的时候喝奶难,看病难,穿衣难,入托难,入学难,然后找工作难。咱们谁不是这么长大的。否则的话,咱们也不至于被弄到广大农村受再教育去啊。回城之后,更是乱成一锅粥。” “其实连共和国初期的时候,百废待兴的时期,都没那么难。真正的社会资源紧张,就是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一直贯彻到了七十年代。所以说啊,想挣钱就得琢磨咱们这代人眼下最需要什么。” “你比方说,吃不饱的时候,你倒腾粮票来钱。现在差不多能吃饱了,人们又想吃好了,开饭馆就挣钱。这人一要脸了,服装、理发、这个化妆品,就挣钱。回城之后,咱们这代人要找工作要求人,咱们就能从烟酒上挣钱。厨子和木匠为什么现在吃香啊?因为返城的人都要结婚了。” “哎,你明白了吧?咱们倒腾彩电也是这个道理。现在完全可以预见的是,这拨人都把婚结了,跑大棚和私人打家具准凉,到时候木材也就不紧张了,不行你就看着。反过来,等咱们这代人结婚了,也就概要孩子了。那么有关儿童用品发财的时候就到了。过几年,你无论卖玩具、童装、文具,书籍,都能发财,如果考虑咱们社会目前的经济水平,那零食类和文具类显然是最有发展前途的。” “再之后就是一代人的轮回,等这些孩子长大,又是找工作,结婚,生子。你想想,如今实行计划生育了,都是独生子女。这代人挣得钱,不全贴自己孩子身上?我就这么跟你说吧,盯紧了五六十年代的人没错。直到等咱这代人老了,死了,才算是不用惦记了。” “而这代人可悲的是,只有敢出圈,要么领先,要么落后,才有可能活好了。否则样样都得面临最严重的同龄人竞争。那一辈子都得着急。又有几个人能看明白这一点呢?” “不过,这对咱们俩当然是好事了。只要守着我这一条,你就一辈子不愁买卖清冷。宽心吧哥们,咱们赶上好时候了。发财的机会是贯穿咱们整个人生的……” 对此,张士慧那是彻头彻脑的拜服啊。 甚至回去后,越琢磨越有道理。 情绪一激动,他都有心想做个牌位把宁卫民供起来。 因为在他的眼里,宁卫民就是共和国的“松下幸之助”,比那鬼子还像商业之神。 所以,发现宁卫民现在全心全意盯上了的邮票,这就有点让张士慧感到患得患失了。 他是既想跟着去掺乎一下,又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事儿宁卫民不带自己玩儿。 难道他们不是好朋友了吗?不是足铁的哥们儿了吗? 他这么一个大男人,居然开始为了另一个男人对自己的态度,感到心烦意乱了。 最可怕的,有一天做梦,他梦到自己变成了《火烧圆明园》里被杀头的安德海。 那是一声冷汗,恶心,外加胆战心惊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