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都市 > 国潮1980 > 第五百一十九章 打响招牌

国潮1980 第五百一十九章 打响招牌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18 23:19:29 来源:爱上中文网

宁卫民从没学过饭店管理。

他的学历,不过是上一世半工半读,在一所野鸡大学混下来的,其实跟张废纸差不了多少。

但他有心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生存能力、投机手段。

还有这一世从康术德身上学到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大学问。

以及不知不觉中因为收藏,对我们的民族遗产,传统文化所产生的爱好和兴趣。

这些东西,远比大学里的知识更实用。

何况他还赶上了改革开放、经济搞活初期,千载难逢的黄金商机。

在当下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真正的高档餐饮企业没有几个,国内人力技术成本十分低廉,旅游和餐饮市场需求却在飞速激增的大环境下。

他能够打着国内第一家外企的招牌,依靠皮尔·卡顿公司的资源作为后盾。

甚至获得了重文区服务局和天坛公园两个有权、有地、有关系的官方合作伙伴鼎力支持。

更有“张大勺”、庞师傅、常静师傅、艾师傅、罗师傅、常玉龄、刘永清这样各行各业的民间技艺高手真心相助。

可以说他所面对的市场环境,堪称千载难逢的美好。

他所占据的商业优势,同样是得天独厚,前所未有的。

要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所创办的饭庄仍然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那可真的说不过去了。

完全成了一种极其不符合逻辑,完全违反市场规律的事儿了。

发生这种匪夷所思状况的概率,恐怕跟他在洗脸盆里淹死,吃块豆腐噎死相差不多。

所以实际上,1983年8月27日举行的那场几近完美的开业庆典的确预示着伟大的成功。

靠各路媒体朋友的帮忙,报纸、电视上一通儿扇乎,效果斐然。

简直如同在京城上空放了一个响彻云霄的二踢脚,宁卫民几乎于一夕之间,就顺利的把“坛宫”饭庄的招牌打响了。

敢情就在开业庆典的第二天,也就是“坛宫”正式对外营业的8月28日这天。

不但京城电视台于晚间18点30分《京城新闻》节目播出了“坛宫”饭庄开业的消息,让京城老百姓看到了庆典上的热闹场面。

京城数家本地报纸,《京城日报》、《京城晚报》、《京城青年报》、《光明日报》,同样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在重要版面报道了这则消息。

随后的日子里,《时装》、《现代服装》两家与皮尔·卡顿公司联合举办模特大赛的杂志又刊登了“坛宫”开业庆典上,采用了t台秀的照片。

和宁卫民联合举办雕塑艺术展的《美术》杂志也把“坛宫”的内部装修和部分摆设的照片,作为传统艺术实用性应用的优秀范例刊登宣传。

再加上京城电视台为天坛公园拍摄的纪录片里也加上了旅游商店和“坛宫”饭庄的镜头,很快在电视上播出。

京城广播电台还为“坛宫”做了一期专访节目,由宁卫民亲自上阵,为听众介绍“坛宫”的详细情况,科普宫廷饮食文化。

于是大部分的京城市民,通过这种立体的、轰炸式的新闻软广告,不但都知道京城有了第三家专营宫廷菜风味高档饭庄,而且还大致了解到这家新饭庄与众不同的经营特色。

比方说,“坛宫·御膳官席”是以明黄和孔雀蓝、孔雀绿为主色调的,饭庄内的装修摆设也是异常华丽精致。

不但宫灯、壁画、瓷器、古典家具和各种精致的民族工艺品随处可见,处处流露出奢靡精致的艺术气息,不似饭庄倒似一座艺术博物馆。

而且还有皇室祭天的礼器和黄胄的《福禄寿喜图》为镇店之宝。

再比如说,“坛宫”不但尽可能的复原了旧日的宫廷宴请的气派和享受,成功的营造出了一种“笙歌归院落,灯火上楼台”的贵族氛围,而且经营内容和方式也与其他的饭庄不一样。

这里居然可以先吃饭后给钱。

从宴席程序上看,其他饭庄经营的便席这里有,便民小吃这里有。

但流程复杂,菜品多样的正式“官席”,可就是这里独一份了。

从菜式上看呢,山珍海味此处虽然也有,可“坛宫”并不以此为主要卖点。

这里主打的,其实是别家所没有的花果菜、烧烤大菜,和纯正的满族风味。

就连点心、小吃、茶食,这里也与别家不同。

追求的依然是风味纯粹,有典可依,有据可查。

别的不说,在这里是能吃到葡萄糊条、玉露霜、水团子、奶食饽饽、拉拉、玻璃粉、鸽松菜包的。

真正的满族人,真正对宫廷生活有所了解人,或者是研究宫廷生活的人,都懂得。

这些早已在市面上见不到,很少有人再提及的东西,才是货真价实的宫廷小吃。

远非什么豌豆黄、艾窝窝、肉末烧饼和栗子面的小窝头可比。

甚至此处,都不卖老百姓吃的“驴打滚”,而只卖达官显贵吃的“打面仓”。

(前面菜单二等席里写了驴打滚,疏忽了,已经没法修改,因此只能在此注释,更正一下)

什么意思?

其实本质上说,两样东西差不多是一回事儿。

但从材料和制作上看,区别在于“驴打滚”是蒸制的用黄豆面,“打面仓”则用煎炸和熟芝麻。

另外名字的寓意也不一样。“驴打滚”注重的是拿仿生调侃的民间情趣。

而“打面仓”所体现的是“仓也满,粮也多”,上层统治者所渴求的吉祥寓意。

总而言之,由宁卫民所创造的“坛宫”饭庄,将宫廷饮食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尽可能的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复原努力。

并且还相当超前的、务实的,构建起了一个淡化山珍海味,不以食用野味为美,只以烹饪水平为贵的饮食理论和“奢侈味道”。

算是比较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宫廷大菜后起之秀的印象,成为了体现故都的古貌和古韵的又一标志性的代表符号。

因此也被许多老百姓挂在嘴上,成为了这一时期不少人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

比方说,那些也同样有志于开办饭馆,想杀入餐饮业的创业者,他们就不禁为“坛宫”的创新拍案叫绝。

像早在1980创办的京城第一家个体饭馆,翠花胡同悦宾饭馆的郭培基和刘桂仙夫妇就合计上了。

“嘿,这哪儿哪儿看着都不像饭馆啊?吃饭的地方要是这么高级,那谁还有心思放在吃上啊?不过,这地方弄得还真漂亮啊,没想到传统的玩意摆在一起,看着这么上档次。这不比西方的高级大饭店差啊……”

“那可不,你看人家这桌布,西方人老用白的,他们这用明黄的,补花的,这绝对比外国人的高级。我看,咱们其实也能学学,这铺上了桌布就不一样,确实看着高级多了。倒是这先吃饭后给钱……你说,他们怎么就不怕客人吃完趁乱溜了呢?”

三天之后,悦宾饭馆也铺上了桌布。

半年之后,这里开始照方抓药,同样改成了先吃饭后给钱的规矩。

尽管为防脏,少更换,他们在桌布上又压了一层玻璃板。

尽管怕跑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提心吊胆盯贼一样防着生客。

但这些改变都是原本历史中未曾发生过的,影响可谓不小。

当然,更多的人关注的重点还是在于这里一席“官席”的价格,以及那些宫廷大菜的滋味。

要知道1983 年普通京城人生活的伊始,是早上起来,花七分钱买一根油条,五分钱买一碗甜豆浆。

这一年,西瓜卖七分钱一斤,国光苹果卖四毛七一斤,鲜鱼和鸡蛋都是一元一斤,甲级牡丹烟七块八元一盒,沪海牌男式机械手表七十元一只,当时有名的燕山牌自行车零售价是一百六十五元。

而据宁卫民在广播节目里透露,“坛宫”只有一搂的点心店采取惠民政策,保证百姓能消费的起。

如果现在“坛宫”二楼用餐,那是很昂贵的。

一桌酒席大概的标准是一等官席每人二百元,二等官席每人一百二十元。

便席的价钱大致在一等席人均百元和二等席人均六十元左右。

这也就是说差不多一顿十人的正式官席,就能吃掉十块手表,便席也得吃掉五块。

这自然让每个月工资才几十块的老百姓咋舌不已,态度也呈现两极化。

有人就说,“这饭庄子也太黑了,压根就不是为人民服务的,物价局怎么也不管啊。应该让老百姓吃的起才对嘛。我看这破饭店路子不对,这么贵谁吃去啊?很快就得黄了……”

而更多的人则充满向往。“哎,也不能这么说。当官的能公款消费啊。所以人啊,还是得走仕途。咱们要什么时候,也能去这样的饭馆吃上一顿,这辈子都不亏了……”

尤其是那些认识宁卫民的人,更是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比方说扇儿胡同的街坊们,背后里都在羡慕宁卫民。

几乎所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认为他开了这个饭庄,那他这辈子都是足吃足喝的命了。

于是谁要见着宁卫民,都得好好问问,今儿吃的什么山珍海味,宫廷大菜?买卖怎么样,都是些什么人去光顾这样的地方?

而宁卫民过去那些在重文门旅馆上班的同事们,既有动了心思想要让宁卫民请客的,也有人琢磨外企工资高,动了想抱宁卫民这条大腿要换工作的。

反倒是真正受到邀请的张士慧和刘炜敬两口子,在深思熟虑过后,拒绝了宁卫民为刘炜敬安排前程的注意。

他们的理由也很合理,打算要孩子了,不想让两口子都跟宁卫民绑在一起,过上忙碌得连花钱都没空的日子。

还有宁卫民安排在建国门专卖店的那四朵花,他们对宁卫民办饭庄的事儿多少有点恐慌。

生怕他们的经理与她们越发疏远,不把专卖店当回事了。

为此,几个人情绪一来,干脆自己花钱当了一回客人,跑到“坛宫”摸底,外带秀存在感。想借这个机会跟宁卫民好好谈谈她们几个的未来前程。

但不巧的是,她们没能见到宁卫民,倒是被这里的美食征服了。

至于曲笑的父母,看到新闻的反应,是既惊奇又兴奋。

谁都没想到几个月没见,宁卫民居然悄没声的办出这么件大事儿来。

尤其是曲笑拿回来四百块宁卫民送的消费券。

这让夫妻俩不免又猜忌上了宁卫民和曲笑的交往程度。

只可惜这种事实在不好启齿询问,天知道女儿对他们的话几分是真,几分是假。

何况曲笑最近训练和参赛任务也越来越重,他们也不愿意让女儿情绪波动,因此分心。

也就只好吧探究的迫切都硬按了下去,等待更佳的时机才好询问。

刚刚从国外出差回来的霍欣,得知这个消息也相当高兴。

虽然她因为争吵之故还没消气,没有给宁卫民打去电话表示祝贺,只等他来主动跟自己开口。

但也在父母面前忍不住把宁卫民好一通夸。

只是霍司长夫妇却没有爱屋及乌之心。

他们的眼里一个饭庄经理的前程太有限了,还没萤火虫的光芒耀眼。

所以对此也只能是表面敷衍,背后为女儿的眼界暗暗发愁。

而蓝岚一家,对这件事应该是反应最冷的人了。

尽管蓝岚为宁卫民的事业进展和成绩感到高兴。

但碍于父亲和哥哥不屑一顾的因素,母亲甚至是反感厌恶的态度。

她也只好把自己心里的高兴劲儿都隐藏了起来,不敢触及。

米晓冉一家则恰恰相反。

米婶和米师傅给米晓旭的信里,说起了这件事,把宁卫民好一通夸。

但米晓冉却心有芥蒂。

这封信只看过一遍就不愿意再看了。

而且给父母的回信,她还着重要求,说今后不想再知道有关宁卫民的消息。

当然,有格外想疏远的,就有格外想亲近的。

比如说江浩、李仲、吴深那伙子人,他们就越发认为宁卫民是个应该格外重视起来的朋友了。

很显然,宁卫民手里握着这么一个大饭庄,那能带给他们的好处简直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他们已经开始考虑该怎样利用起这样的资源。

还有和宁卫民有业务来往的那些工艺品厂的头头脑脑,由于利益相关,也同样为“坛宫”不同一般的声势而高兴。

宁卫民的开门红,坛宫的欣欣向荣,都是他们乐于见到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