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大唐极品纨绔 > 第一百二十章 焉得虎子

大唐极品纨绔 第一百二十章 焉得虎子

作者:子率以正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2-10-05 18:38:02 来源:奇书网

张拯今天带着陈瑀刘三等一干亲卫,还特意叫上了晋阳宫留守大太监严松。

不顾双腿内侧的疼痛在晋阳兜了那么大一个圈子,当然不是闲得没事干了,跑出门逛街。

什么样的热闹繁华张拯没见过,便是后世的大商场,张拯也未必有闲逛的兴趣。

更何况以大唐如今的商业环境,能吸引到张拯的东西,可以说寥寥无几。

但张拯既然这么做,自然是有深意的,只是这其中的深意,却不能对其他人明言。

张拯大致能猜测到李世民的想法,一些影响大唐的不稳定因素,还是直接消失掉比较好。

甚至不惜给了张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两个折冲府的调兵权,说到底也是为这件事服务的。

但张拯心里另有打算,经过陈瑀先一步来到晋阳的试探,他大致也能猜到那些人的来路。

如果真的是那些人的话,直接人道毁灭,那是一种极大的人才浪费。

所以张拯打的主意是,先想办法接触一下那些人,听听他们的条件,再看看能不能想办法收服那些人为己用。

毕竟,那些人在晋阳搞出那么大的动静,总不能是要造反吧。

要造反还用这样暴露自己的存在,直接偷偷摸摸给李世民来一记狠的不好吗。

既然对方有条件,那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坐下来谈的。

张拯今天选择只带了一百多个亲卫围着晋阳打转,而不是将折冲府的将士栓在裤腰带上闲逛。

就是在给那些人释放一个善意的信息,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身份。

同时也是在告诉那些人,我知道你们有条件,我也做好了跟你们谈条件的准备。

但张拯明显低估了他们的耐心,本以为那些人今天会选择派人和自己接触,却没想到那些人比自己想象中的更耐得住性子。

自己在晋阳走了一整天,愣是一个准确的信号都不给。

相反的是,张拯不是一个喜欢坐以待毙的人,也不是一个耐心很好的人。

善意是已经传递出去,但不代表对方一定会接受。

以张拯喜欢做什么事情都做两手准备的性格,既然山不来就我,那我便去就山。

见对方那么有耐心,张拯可没有和他们耗下去的打算。

他还准备赶紧搞定这边的事情,然后回长安过年呢。

这才是张拯为什么执意要来太原王氏的原因。

王氏是并州的地头蛇,其势力遍布晋阳的每一个角落和行业。那些人的存在,他们没道理会不知道。

既然有人知道他们的消息,直接上门问就是,中间的难点,无非是张拯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来获得这个信息而已。

当然,这是原因之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但张拯此来,也未尝没有抱着是打算和太原王氏化干戈为玉帛的想法,这些小心思,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用后世伟人的话来说,就是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如果有可能的话,张拯是打心底不愿意与这些世家大族为敌。

而今天踏入王氏大门的两个目的,但凡能达成一个,于张拯而言都是赚的。

不然张拯吃饱了撑得跑来仇人大本营,又是低姿态又是斗心眼的。

进门到现在,张拯一直面带微笑保持沉默,其实是在心里盘算着说辞。

王渊跪坐在主位上,依旧克制着情绪,见张拯半天不说话。

拉着眼皮朝跪坐在下首的张拯问道:“不知张贤侄今日登我王氏的府邸,有何贵干呐?”

张拯心中一动,笑着回了一句:“世伯这话说的好没道理,小侄没事,还不能登王氏的门了?”

“呵,贤侄别误会,老夫可没这意思,只是我太原王氏与你敦煌张氏往来也算不得频繁。

说起来,你我两家如今的关系可谈不上和睦。

这不年不节的,贤侄登门,总不会是来给老夫贺寿的吧。”

王渊冷笑一声,说完后顿了顿,见张拯面上笑容不变,接着说道:

“数月前尔父带兵围了我王氏府邸,强行索走了我王氏数年来积攒的近百万石粮食。

这笔账,老夫可记得清清楚楚的。

所以,张贤侄此番前来有什么目的,不妨打开天窗说亮话。

若只是依礼节前来拜访,老夫看来,恐怕没有这个必要。”

一番夹枪带棒的话说完,王渊冷冷的看向跪坐在下首的张拯。

可以说,王渊到现在还没有和张拯翻脸,反而是客客气气的将这位仇敌请进家中,强忍不耐与他扯皮,王渊的气度修养已是不凡。

但仇恨就是仇恨,要王渊对张拯这个挖起自家百年根基毫不手软的敌人有什么好脸色,那就是难为人了。

张拯笑着,静静的听完王渊的话,跟这样的老狐狸打交道,耐心是必须放在首位的。

其次就是智商一定要在线,别看王渊话说得敞亮,什么既然关系本就恶劣,有什么目的不如打开天窗说亮话之类的。

但张拯要是真信了他的鬼话,不管不管一股脑的将心中所求和盘托出,那才是离死不远了。

还是那句话,不能小觑了古人的智商和能力。

特别是面对这种什么都经历过的老家伙,话语权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如今张拯是主动前来,王氏是被动应对。

张拯不知道王氏的底线,王氏也不清楚张拯的目的,这样是最好的。

“呵呵呵,要说这事儿,确实是家父做得不地道。

但换一种说法,这又何尝不是因为王氏深明大义,所以家父才能顺利取走粮食,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呢。

时节如此,大唐十道有三道受了蝗灾,百姓颗粒无收,饿殍遍野。

幸得王氏深明大义慷慨解囊,无偿捐赠了百万石粮食。

这才让受灾的百姓稳定的度过了这场灾难,不至于使得大唐朝局动荡烽烟四起。

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太原王氏的功劳,大唐的君臣百姓有目共睹。

小侄在这里先替天下受了王氏恩惠的百姓,感谢王氏的帮助。

待小侄回了长安,定向陛下奏表,为王氏在京都首善之地勒石记功,让天下百姓都感念王氏的恩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