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都市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五百五十一章 让我帮忙

超级能源强国 第五百五十一章 让我帮忙

作者:志鸟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2-05-08 22:40:09 来源:69书吧

在石油企业眼里,生产石油永远是最重要的。

不管是石油炼化技术,节能技术,还是再生环保技术,它们终究都是如何使用能源的技术。在能源紧缺的时代,这些技术都是能源企业所谓的次要技术。

真正的首要技术,只能也必须是生产能源的技术。

二次采油的注水技术,陆上深井的开采技术,浅海石油的开采技术,深海石油的开采技术,页岩气水力压裂技术,同样还有三次采油技术,这些能够实实在在增加能源供应的技术,才是能源企业的核心技术,是它们的看家本领。

如果不是那一次次的开采技术的提升,早在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就没有足量的石油供应了。

一旦这种事情发生,能源开采企业固然失去了价值,能源利用企业同样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而事实是,向井下注水的二次采油技术,将石油危机延缓到了20世纪60年代,接踵而来的西方“油荒”,使得海底地形复杂,海上其后恶劣的北海石油得以开发,到了九十年代,昂贵的深海石油开发技术,令石油增产无望,由此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环保先锋,以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等新能源技术……最终,是页岩气技术挽救了世界能源。不过,那已经是20年以后的事了。

自90年代开始的石油开采技术的停滞,是很令人头疼的。它在事实上造成了石油匮乏的假象,从而令供给问题逐渐演变成严重的经济问题。

是的,从技术角度,石油匮乏根本就是一个假象。

如果用保守的观点,也就是西方石油公司的观点来看,石油还能用50年。那是以现有的技术水平,以及此时发现的石油储量来判断的……自60年代以来,石油专家们就判断石油能用50年,70年代他们说“石油还能用50年”,80年代他们说“石油还能用50年”,90年代他们依然说“石油还能用50年”。

然而,90年代的技术缓进,的确令这种观念被强化了,因为石油开采技术仿佛没有了提高的可能。

也许石油开采的速度加快了,石油开采的污染变小了,石油开采的浪费减少了……但就像石油公司关心的内容那样,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它们不会让石油变多。

唯一能让石油变多的手段,只能是发现更多的油田。

这种做法,自然只能增加更多人的焦虑情绪。

可以说,在90年代中期,能源危机的阴影第一次全面扩大,而且持续的最久……

直到页岩气技术成熟以前,能源开采技术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性进步。

深海石油开采技术和三次采油技术,都只能迟滞石油供给的威胁,油价也是这样,一路攀升上去的。

也许,只有前苏联的石油理论,能够真正挽救能源危机……

不过,三次采油技术虽然不是一种**性的进步,但它仍然能够给一个大型油田带来年增产30以上的好处,也是页岩气技术成熟以前的少数能够增产的有效采油措施。它的价值相对于页岩气技术有所逊色,但仍然是能够媲美深海石油开采的高端技术。

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都是现成的例子,到2013年,大庆年产原油5000万吨,三次采油的产量已超过三分之一,也就是1500万吨,相当于一条来自境外的原油输入管道,按照当年每吨700美元以上的原油价格,这就是100亿美元以上的营收。

这种技术进步带来的利润,不用经历复杂痛苦的竞标,不用经过产油国和石油公司的辛苦博弈,不用增加劳资双方的矛盾冲突,实在是再“清洁”不过了。

若要评选21世纪初最重要的能源技术,页岩气的压裂技术毫无疑问要排在三甲之列,但若是评选一个年度重要的能源技术,那三次采油技术只要不和页岩气撞车,妥妥的能拿个第一回来,就算碰上蒙人的生物能源技术,当年也不一定会落于人后。

像是林永贵这样的国企官僚,从来都不把技术进步放在心上,可私企领导就不一样了。

如此“清洁无害”的利润,哪怕一个油田一年只能增产100万吨,那也绝对拥有引进的价值——这可是2亿美元以上的毛收入,换成其他行业,要能增加这个数字的营业额,就是把毛剃了裸奔,老板们都干。

因此,林永贵出于比较之心得到的结论,其他大型石油公司也都能得到。

而且,随着旧巴库油田真的在恢复井区,他们的关注度也在提升。

11月中旬,阿塞拜疆大选结束一个月以后,苏城重返巴库。

他乘坐的石油总公司包机上,除了苏城和舒兰,还有精挑细选出来的数名大华供应商,数名曙光理事会成员,以及大量的大华实验室研究员。

对于巴库旧油田的开发,饱含兴趣者大有人在,没有坐上包机的先生女士们,多半也会通知国内公司,让他们派驻在阿塞拜疆或者哈萨克斯坦的员工去考察一番。

这令林永贵觉得紧张。

他非常担心苏城的“把戏”被广而告之,不管从友谊的角度,还是从利益的角度,林永贵都不希望苏城就此沉沦。

而中国的政治,就像是热气球,只要一个小洞,就可能自天空跌入谷底。

林永贵直到要去油井了,才找到合适的时机挤到苏城的大商务车里,厚着脸皮道:“我有些事情要找苏董谈,你们先坐我的车吧。”

这里是阿塞拜疆,他就是副部级干部也没有自己的车。

同车的杨明、古洪军和张超,还是乖乖的下车了。

舒兰也要下车,被林永贵拦住了,他再厚着脸皮,也不能这么厚,于是笑道:“不是太大的事,你留下没事。”

原本坐在车尾镇宅的阿塞拜疆保镖举手,问:“我不懂中文,我开车吗?”

林永贵听的眼睛都要凸出来:“你不懂中文,你说的是什么?”

“就会几句。”这位保镖的确是新学乍练的。

苏城咳嗽一声,道:“叫阿二过来开车吧。”

阿塞拜疆二号保镖简称阿二,这位更擅长本职工作,语言天赋较阿塞拜疆一号保镖弱,中文水平基本处于“你好”的阶段,完全能够胜任听不懂中国话的任务。

林永贵等车开了,才轻声道:“苏城,我知道你想证明大华实业的技术水平高,但用这种方法……我的意思是,万一被人发现了,对声望的打击很大,得不偿失呐。”

苏城满脸的不解,道:“被人发现什么?”

林永贵以为他不愿意承认,绕着弯子道:“三次采油利润率低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它的利用价值就不大了。最近在巴库的外国人多,要是让人家看出来,又如何是好?”

“如何是好?”

“是啊。”

“大华的三次采油利润率虽低,但利润也还过得去。”

林永贵直接问了:“有多少?”

苏城稍迟疑,道:“吨聚增油20吨吧。”

苏城不是他的下属,自然不会像是那两名专家似的,知情达趣的将术语翻译成简单的成本。

“那是多少?”林永贵更糊涂了。

苏城哑然,摇摇头,道:“我们的聚合物干粉的成本在1万多元每吨吧,能增油20吨,三分之一的成本。”

比起注水的二次采油,三次采油的成本显然高多了,光是聚合物干粉的每桶成本就有10美元以上。尽管如此,剩下的20美元扣除成本,仍然有不小的利润空间,可以说是真正的工业化了。历史上,国内的大庆油田要达到这个水平,还得三四年时间的奋斗,而且,少不了国外“同僚”的帮助。

大华实业提前四年时间,将聚合物驱的三次采油技术开发到工业化水平,光是专利就能赚疯,苏城要下了巴库老油田,摆明了就是炫耀加展示的。

林永贵却难以相信,他按照国内通行的法则,加上了一点余量,暗想:估计成本最少一半,和研究所的专家估计的差不多。

但是,他也不能直接“拆穿”苏城,只点道:“真要有这么低的成本才好。”

“当然,到时候你看演示就知道了。”苏城很高兴双方达成一致。

林永贵暗叹一口气,心想:看来必须要师叔我出马了。

车行一小时,四周的景色慢慢从绿意盎然变成了黑灰相间,停止运动的磕头机,生锈的井架和破败的房屋越来越多。

巴库曾经是苏联最大的油田,在二战期间,他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1,战争胜利以后,也将35以上的全国产能维持了数年之久,然而,这个运行了100年的油田,终究到了衰败的时候,,至80年代,巴库的产油量就微不足道了。

比一个城市还要庞大的油区,几乎任由苏城选择油块和油井,前期调查的大华员工自然不会客气,他们选择了一个尚在少量产油的油藏,并将所有的设备和土建,在极端的时间内完成。

这自然引起了尚在工作中的阿塞拜疆石油工人的好奇。

车队停下,大批西装革履的先生们下车以后,就发现,不仅是自己在围观苏城,还有大量黑黢黢的工人在围观自己。

林永贵为苏城捏了一把汗,更加坚定了要帮忙的信念。

……RS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