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都市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五百零七章 马革裹尸还(7700字大章)

超级能源强国 第五百零七章 马革裹尸还(7700字大章)

作者:志鸟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2-05-08 22:40:09 来源:69书吧

“大厅变成员工宿舍了,这些人都是自己不回去的?”苏城的口气听不出好坏,他顺着楼梯间的侧面绕过去,就见床单后的大厅地板上,横七竖八的睡着二三十号人,有的睡在铺盖上,有的藏在睡袋里,大多数人都是一床薄被裹身上,又当褥子又当被子。至于枕头,差不多全是用书代替了。

整个大厅,除了中间空出了一块地方用来上下楼梯以外,两边睡的全是人,亏的是天热,这么空旷的大厅才不至于冷风飕飕。这种不是大通铺的大通铺,苏城只在油田会战的时候见过,但那光景是精神战胜物质,和这个时代的背景已经不同了。

王赟有点紧张,两个月以前,他还是个只在乎项目的研究员,转眼间就要考虑整个研究所的吃喝拉撒,也说不清自己做的是对是错,踌躇半天,实话实说道:“其实留办公楼里的,多是助手和实习生,他们都是没员工宿舍的。您知道,咱们做研究的没个日夜黑白,有的人熬到凌晨一两点钟才下班,外面连个车都没有,想回去也不行,只能在办公室对付一晚。一来二去,许多人就把行李给搬过来了。”

关于低薪的助手和无薪的实习生的事儿,苏城也是知道的,他微点头,问:“有多少人睡办公楼里?”

“都是换班睡的,两三百人吧。”

“这么多?”苏城惊讶的扭过头去。大厅里睡了几十号人,他以为就是多的了。

王赟小声道:“我们招的实习生和助手比较多。”

“多少?”

“快两千了吧。”这是一个多月前的两倍了。

苏城倒吸一口凉气:“你这快赶得上大华实验室的员工总数了。”

“碳纤维研究所就批了120人,按我们的实验数量,这点人要三年才能做完现在2个月的量。我觉得,咱们如今设备有了,实验方法什么的也搞清楚了,不能因为人的原因减慢速度吧……再加上助手和实习生的费用低,所以招人就招的比较多。”王赟说到这里,也就说开了,摊牌似的道:“要是不用这种方法,咱们就算两三年以后能做出廉价碳纤维,那也卖不出去价格了。外国公司的速度,一年就能把碳纤维的价格降低三分之一,就算不抢先,咱们也没优势了。”

苏城听到这里不吭声,自顾自的上楼去了。

能说的都说了,却没得到回应,王赟一下子傻眼了,心想:是死是活,您给我一个痛快的啊。

追上去问,王赟是不敢的,只能低声问旁边的杨明:“苏董这是认可还是不认可?”

杨明也判断不出来,却不愿意露怯,神叨叨的说:“你觉得呢?”

“那是生气了?”

“不好说。”杨明拍拍他的肩,道:“咱们先上去不是?”

怕他继续问,杨明三步并作两步的跑上了楼梯。

望着大马猴似的办公室主任,王赟愣了半晌,也不顾形象的追了上去。

二楼是普通的办公楼样式,中间一条走廊,两边全是实验室,间中有一两扇窗户,却是比90年代普遍存在的阴暗办公楼敞亮的多。

每间实验室和办公室的门口都挂着牌子,以化学实验室和物理测试实验室居多。

苏城上了楼,就见跟前的一间挂着“力学性能测试实验室”的门敞开着,一个年轻的实验员探头探脑的,见到苏城一行人,马上站直了腰,明显是等待检阅的架势。

“你是实习生还是助手?”苏城问他。

“实习生。”

“无薪?”

“每天有2块钱补助。”实习生小心翼翼的回答,同时看了看后面上来的王赟。

一天2元,不加班的情况下,每月也就是40元,即便每天都工作,一个月60块钱在93年来说,也只够伙食费的开销,住宿服装等花费都得自己承担。在不包吃住的情况下,2元钱的补助,真的是相当于无薪了。大概,也只有未毕业的大学生才能忍受吧。

“你怎么就愿意无薪实习了?”苏城的确很好奇。93年的大学生依然是很金贵的,包分配的制度也依旧存在,不管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大学生找份铁饭碗的工作都不算难,而大华实验室的无薪实习,并不保证聘用。

碳纤维研究所满编120人,助手和实习生却有2000人,无论它怎么扩张,也不可能扩张十几倍的。

站在苏城对面的实习生却看向王赟,道:“我相信自己能留下来。”

“留不下来呢?总会有人留不下来吧。”

“我年内就能转作助手,积累工时,肯定能留下来。”

“如果毕业了,还没留下呢?”

“我已经毕业了。”实习生晒然。

“你放弃了国家分配?”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就会被分配到不同的国家单位,是不用公务员考试的。相应的,放弃了分配就很难再进入国家机关了,同样没有公务员考试的路径。

苏城自己就是从学校分配到油田的。对任何一名大学生来说,放弃国家分配都是大胆举措,若是直接进入私企拿高薪也就罢了,做低薪的助手,苏城自问当年的自己是做不来的。

对面的实习生却不以为然,道:“国家分配也没什么好的,我要做研究。”

充满理想的大学生在90年代是不缺乏的。事实上,大部分的90年代大学生就算没有做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多是吃穿不愁的。没有物质的禁锢,自然可以放飞理想,这样的机会是后世的普通大学生羡慕不来的。

苏城感慨一声,笑道:“国家的研究所也能做研究吧。”

“他们?也就薪水比助手多点。助手一个月180块,但能跟着研究员和副研究员做项目,做出来了还有项目奖金。国内研究所单个项目能分10万块经费的有几个?最后就是拿着几百块的死工资混吃等死,好多三四十岁的研究员,一年做的实验还没我一个月做的多。”或许是被苏城的笑容给迷惑了,实习生也放开了,道:“再说了,只要做了助理研究员,一个月的薪水就有千把块,做副研究员有两三千块,等两年就赚回来了!”

以大华实业的薪水标准,即使没有“特殊贡献”的普通研究人员,每月的薪水也在千元以上,根据级别的不同,2000元甚至3000元的薪资都很普遍。

当然,大华的普通研究人员,在国内也是难得的学术精英。前两年直接招收刚毕业的学生,其履历和大学成绩能闪瞎一房间的氪金狗眼,全国竞赛的高分成绩,全国奖学金或者高影响因子的论文都只是开胃菜……中国的教育体制一向是精英教育,这一点直到20年以后都没什么变化。虽然不学习也能毕业的,但若是想要好好学习,并且得到极好的成绩,那仍然是不容易的。

无论媒体如何贬低中国的大学教育,哪怕有90的学生在大学是不学习的,仍有10的学生是学习的。任何一名学生想要拔得头筹,仍然少不了残酷的竞争。事实上,中国的大学教育一向是面对拔尖的10甚至5的学生的,全新的知识体系和过量的课业要求直到20年后也没有改变,扩招也许增加了入学人数,但并未降低大学的课业要求。对于没有打牢基础的90的学生来说,他们也许会在商业、政治或者艺术方面有所成就,但是,除非花费数倍的时间,否则大部分人在入学伊始,已经注定不能在学术方面有所成就了。

对现在的大华实业来说,能在毕业之初就加入的学生,各方面的条件都必须是拔尖的,基本上,大部分学校的毕业生的履历都必须是最漂亮的10才有面试的机会,待遇和地位日益升高的大华实验室的要求自然是更高了,仅仅是笔试和面试两道难关,就能刷下大部分的精英学生,缺少名师和优良教学设备的学校学生,基本已经很难进入大华实验室的门了。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大华实验室现在实行的低薪助手和无薪实习生制度,以后加入大华实验室的难度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至少,除了那些做出了成绩的大牛小牛级人物,绝大多数的新人,都要从实习生做起了。

但是,相比国内的研究所,大华实验室的经费投入也要大的多。90年代正是国内研究机构的低潮期,匮乏的经费甚至不足以保障研究员的工资福利,又哪里能像是大华实验室这样烧钱似的做昂贵的材料实验。

这样的情景,至少在十年以内是很难改变的。尤其在专利法施行以前,国有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几乎是白给企业的,企业赚多少钱都不会分给研究机构,研究机构对于市场化的产品也缺乏兴趣,宁愿做省钱又好听的理论研究……

在国内研究所,只有少数国家保障的项目,才能争取到些微的专项经费,例如碳纤维项目,就要迟到九六九七年,方才进入国家保障的名单,获得了少许的拨款,要到15年以后,才被列入重点项目,获得大笔的拨款。

但对现在的研究者来说,又有几个五年,几个十五年来等待。

王赟就曾无数次的在纸面上做着实验,大华实验室碳纤维研究所的进展能这么快,要多亏他早年的积累。但是,如果以前就有现在的实验条件,又何必等到现在才出成果。

“从实习生到助手,再到助理研究员的要求是怎么定的?”苏城这次问的是王赟了。

王赟有点不自然的道:“时间加考核,目前定的是无薪实习生做半年或者1200个小时以上,考核转助手,助手的有效工作时间超过1万个小时,或者有主任研究员的推荐,经过考核就转为助理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就是大华实业的正式员工了,王赟说着试探着问道:“三四年的时间,咱们碳纤维研究所总能增加几百个编制吧?”

“你们要是做出了成绩,自然可以增加编制。”

“能加多少?”王赟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直接问了出来。

苏城被问住了,哑然道:“这得人事部门去算了,这么着急?”

“我这不是担心先前的承诺作废嘛,要是编制多,大家的工作劲头也能足一点。我现在就有点后悔,当时把120个编制都给弄满了。”王赟真是一副后悔的神情,还拍着脑袋说:“当时也是被挤住了,能独立做项目的都老大不小了,薪水给的不够高,人家也不愿意辞职。后来为了配合他们,又招了这么多的低薪助手和无薪实习生,没有点奔头,研究所也继续不下去了。”

说着,王赟眼巴巴的看着苏城,道:“您看,咱们把两月就把碳纤维的成品给做出来了,要是今年能再增加120个编制,我保证再做出两种碳纤维!”

苏城习惯性的做沉思状。

杨明担心他答应,忙道:“碳纤维研究所本来就不在今年的预算里,120个人的编制全部走的是机动预算,助手的薪水和实习生的补助也是预算外的,研究经费用的是大华实验室的总体预算,挤占了好几个材料项目的资金,要是再增加120人的经费和薪水,大家都得造反了。”

对杨明,王赟就没什么不好说的了,梗着脖子道:“增加120个助理研究员,只增加薪水,不增加经费总可以吧,助理研究员又不做独立项目。”

“那每个月也要多开几十万的薪水,你找黎涣祥说去,看大华实验室还能从哪里抠出几十万。”大华实验室每年的经费有数亿元,但是被几个研究所一分,再落到实验室的总体经费里就不多了,上千名研究员带着几千个项目嗷嗷待哺,年初就把经费刮的七七八八,更别说现在已经是年末了。除此以外,实验经费和人员薪金在大华实验室的预算中,也是有明确区分的,杨明做了许多年的行政,知道协调这些事情有多麻烦,到时候不光是大华实验室要做许多文件,大华总部也要核查无数的文件,在日益制度化的大华实业,这些文牍工作都是少不了的,否则总部的管理就要失控。

王赟和其他研究员一样,对官僚作风极其不满,讨价还价道:“120个不行,100个也行啊。咱们现在有小五百号助手了,总要解决五分之一吧。”

杨明怀疑的道:“你说1万个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按照每天8小时算,你这得是1250个工作日,就算加班多,你三年时间都不用增加编制了吧。”

“不是还有研究员推荐。”王赟扭捏了一下。

“这个可以控制,就算有,也应该安排到明年的预算里面。”

“晚一年转助理研究员,以后什么都要晚一年,人家做出了成绩,凭什么不让转正。”王赟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家单位工作,说话仍然是国家单位的口吻,但意思也是一样的。在大华实业,最重要的“特殊贡献清单”里面,年资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类似于日本财团的同期概念在大华实业同样有着不弱的含义,放眼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93年正式加入大华实业和94年正式加入大华实业,可能会有巨大的差别。

站在一旁的实习生看出来了,现在是决定一众实习生和助手吃肉还是喝汤的重要时刻,抓住机会道:“1万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用不了三年时间,2年时间都用不了。”

几个人都转头看他。

实习生掰着指头道:“我们一起的实习生每周最少工作100个小时,一般都能达到110个小时。我每周工作六天半,一个月积累了500个小时。就算每年休假一个月,我2年也能积累1100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1000个小时用来转助手,剩下10000个小时,也够我转助理研究员的工时了。”

苏城听的眼都直了:“每周工作110个小时?”

“110个小时就是普通水平,一周工作120个小时的都大有人在。你看里面外面睡觉的,那都是每天睡四五个小时的,就算住跟前的也舍不得回去浪费一个小时来回的。”

王赟来不及阻止,话就被那实习生说完了,急的他直摸脑袋,道:“我这可不是剥削劳动力哦,我要把人赶回去休息,赶都赶不走。开大会说改规矩,又被顶回来了。”

实习生这才意识到说错话了,补救道:“我们乐意留实验室里,回去睡觉有什么意思,只要碳纤维研究所有经费做实验,我宁愿做实验做到死。”

苏城脑海里瞬间浮现出“过劳死”的字样,急忙摇头道:“不行,强度太高了,必须降下来。”

“我们乐意。”

“乐意也不行,真要累死人了,媒体还不是要口诛笔伐的。”苏城坚持道:“一周10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太多了……”

“关媒体什么事?做研究做实验的,还分什么日夜黑白?这么好的设备,这么好的条件,不抓紧时间做研究做实验,那不是造孽吗?”这次说话的是从对面力学实验室里出来的老者,看那头发花白的样子,少说有六七十岁了。

这种面相的,不是大华聘请来的退休研究员,就是兼职的老资格,苏城不好直接命令,只得温言说:“咱们大华实验室的投入只会越来越多,只要不浪费设备就行了,不能为了设备把人给累坏了。”

“我看你是说反了。人这个东西累不坏的,我们当年搞156工程,哪个人不是一天睡三四个小时的?还不是活到七老八十了。设备就不一样了,设备是要老的,今年还是一流的设备,不抓紧时间用,明年就变成二流设备了。”花白头发的老头儿说着,又指指边上的助手和实习生,道:“你问问这些小子,想上清华,想上中科大的,哪个一周不读100个小时的书,读120个小时的书就能累死他们了?实验室里做实验,写实验报告,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的,能比工人农民还累?”

苏城听的目瞪口呆,却不知该怎么反驳。解释一下压力和过劳死的关系?和做过50年代苏联援建项目的老爷子争执这些,那不是找着上政治课吗?

杨明清咳两声,道:“咱们要不问问实习生和助手们的意思?”

“问他们也不中。”老头儿“哼”了一声道:“四五十岁的研究员每天都要加班三四个小时,做助手的难道睡大觉?那要助手做什么,来当爷啊!”

杨明急了:“这位老先生……”

“这是杜满春教授,在德国凯姆尼茨工业大学做了3年的访问学者,刚刚回国。”王赟怕他说错话,连忙介绍。

杨明怔住了。这位做过156工程的,怎么还是海外归国?

老头儿霸气十足的摆了摆手,道:“别搞那些崇洋媚外的东西。德国的工业为什么厉害,德国人勤奋肯干。不管是技术学校的学徒还是学校的学生,一周100个小时泡在工厂、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大有人在。人家能做到的,咱们凭什么就做不到?咱们做的到吗?”

“做的到。”昂然的吼声响彻楼道。

几个人这才发现,跟前已经围满了研究员和实习生们。年轻的实习生们像是打了鸡血似的,兴奋的满脸涨红,年纪大些的研究员也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脖子扬的比年轻人还要高。

老头儿杜满春笑了,他稍微扶了一下门边,再次像是演讲似的,中气十足的道:“咱们国家落后了,就说碳纤维,多好的东西呀,军民两用,重量轻强度高,但咱们是什么水平?T300都做不出来,国外都做到T800了,咱们国家落后了十年都不止。这丢掉的时间,可不是要咱们拼命追上来?德国人日本人一周工作100个三小时,110个小时,咱们只有工作120个小时,130个小时,才能慢慢的追上来,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小苏?”

苏城真是有些日子没有被叫过小苏了,可他这个时候,唯有老老实实的低头说:“是。”

“这就对了。”老爷子满意了,挥斥方遒道:“累死人怕什么,将军马革裹尸还,做研究的要是能累死在实验室里,那也是一桩美谈了,对不对?”

“这个……累死人还是不行的,我做董事长的,总得保证员工的健康不是?”苏城说的小心翼翼的。这也就是杜满春资格老,又是离退休干部。换个别人这么说,不知得被扣上多少顶帽子。

偏偏这些研究员吃杜满春的那一套,自个儿在下面嗡嗡嗡的说了起来,有着急的,直接一撸袖子,继续回去做实验了。

杜满春得意了,黑乎乎的手指头叩着门,笑道:“看看,这就是群众意见。你要员工健康,不如多买两辆通勤车,在食堂里多弄点热菜热汤的,比什么都强。”

“您说的对。”苏城老老实实的点头,又转身道:“杨明,你记录,今天就调两辆通勤车到研究所来……嗯,这样吧,调四辆车来,配8名司机,针对整个大华实验室,四辆车24小时执勤,车里人坐满了就开,往返宿舍区和实验室。”

杨明运笔如飞,“沙沙沙”的在本子上做记录,一群人在旁边看着。

苏城想了一下,又接着道:“食堂也是一样的政策,我记得以前就是24小时工作制吧?”

“晚上的饭菜比较单一,因为吃的人比较少,不耐放的菜就不做了,卖完了也很少补充。”杨明是办公室主任,对此倒是清楚的很。

苏城摆手道:“以前吃夜宵的人少,现在加班熬夜的年轻人多了,就要当正经饭来做。菜不耐放就多煲汤,厨师要是不会,就找几个粤菜师傅来。”

“是。”

“宿舍方面要强化集团的住房政策,把实习生和助手都纳入到集团的住房政策里面来,命令财务事业部做预算。”苏城这句话一说,实习生和助手们都欢呼起来,大华的住房政策是补贴与实物并行的方式,愿意住宿舍就住宿舍,不愿意住宿舍就享受补贴,补贴的数额以租房平均价做估算,金额不少,宿舍更是建的不错——大华实业和大华投资都是苏城的独资公司,他左手借出大华投资购入的土地,右手就可以用大华实业支付的现金继续购买土地,还能顺便解决土地保有的问题。

对实习生和助手们来说,吃在食堂,穿着实验服,住在宿舍,行以班车,生活问题就算是基本解决了。

“要得。”杜满春高兴了,家乡话都出来了,换了舌头才道:“就这样子,王小子要是做不出T300水平的碳纤维,唾沫星子啐他。”

王赟一脸苦色:“师伯……”

周围一阵笑声。

苏城松了口气,一摸脖子,一头的细汗,这才觉得一楼的闷热,想了想,又扯住杨明,道:“这样,再给碳纤维所的几栋楼里加上空调,这么多人打地铺睡觉,晚上怕也热的很。”

听到“空调”两字,一旁乐呵呵说话的碳纤维所的人都闭上了嘴,瞪大了眼睛。

90年代的空调可是稀罕玩艺,进口的要四五千块,国产的也得大三千朝上,而且,此时的空调凭票供应不说,安装一下都不容易,得给供电局交上千元的安装费,等他们派人做了电网改造以后,在通知空调企业来安装。

上*海一向是中国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但在93年的时节,为了在婚房里能装一台空调,普通人家免不了要动员全家力量,弄票的,凑钱的,找人安装的……一台空调用掉一家人三五年积蓄都不足为怪,就算这样,大家还是排队等着买,南方的夏天太难熬了,尤其是房子小的家庭,哪怕每天就开两小时的空调,那也是极舒服极体面的。

家里安空调如此费事,工作单位就不用说了。外企倒是偶尔有安空调的,国家单位只有给机器安空调的,给人安的却是少之又少,包括大华实业的总部大楼,也是只有电风扇,没有空调的。

杨明头大如斗,小声道:“三栋楼都加空调?那别的研究所和项目组也要怎么办?”

“其他所想要,打报告申请,这一次就当杜满春教授口头申请了。”苏城停了一下,继续道:“大华实业内部,大华实验室优先安装空调,必须等大华实验室全部安装结束,再考虑大华总部……”

随着杨明的记录,年轻人们很快窃窃私语起来,只听一尖嗓子的乐道:“太好了,我明天也搬铺盖卷过来。要不要带床厚被子?听说空调贼冷的。”

“你不是结婚了?老婆都不要了?”

“搂着老婆睡多热啊……”

……RS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