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都市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四百一十四章 元旦

超级能源强国 第四百一十四章 元旦

作者:志鸟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2-05-08 22:40:09 来源:69书吧

中船的总经理孙道孚听着苏城的话,来了兴趣,问道:“你说现代重工的生产速度比我们快,能快多少?”

孙道孚的行政级别是省部级,和中石油和铁道部的老总一模一样。他要是再年轻一点,转头换到某个省做个省长都是有可能的。

苏城回忆了一下读书时看过的信息,沉吟着道:“如果是一艘船两艘船,大概不会有太明显的区别。但是,如果是十艘二十艘船的话,平均每艘船的建造时间压缩在90天内,想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到03年前后,中国开始发力船舶工业的时候,韩国的船舶平均建造速度已经逼近60天,也就是2个月内了。巨型总段造船法和平地造船法的应用,让他们的最快速度接近1个月,这在90年代初的中国,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

其实,90天的时间,也是中船重工的领导们,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有这么快?”长脸段鼻的中船总工麦文贵重复了一遍。

论学术地位,麦文贵比李沧要高过两个头。他本就是国内培养的尖端船舶人才,又在改革开放初期东渡日本,学了5年之久,回来后迅速做到了中船总工的位置上。麦文贵的奋斗史,差不多是中国学界最顺畅的奋斗史了,这也得益于他的十足的斗志。

国内的工业企业,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得有斗志,否则就会在无数的难题里败下阵来。现在,麦文贵明显不太喜欢苏城未战先言败的说法,语气虽然称不上是质疑,但也含着浓浓的怀疑。

这也是他对韩国不熟悉。中韩建交以前,国人对南朝鲜的印象,差不多就停留在抗美援朝阶段。南朝鲜有什么东西,技术和经济发展处于什么阶段,那是只有高层和外交官员们关心的事。

麦文贵也是不清楚状况,才用疑问句。

苏城轻轻的啜了一口酒,用叙述的口吻道:“大家都知道,分段制造工艺能够将一艘船分成大小不同的几十个乃至上百个部件。这样一来,在生产相同或相似船型的时候,船厂只要设立数量众多的车间,就可以大量生产相同的分段了。所以,生产的船只越多,自然生产速度越快。这方面,韩国人已经比我们提前了5年时间,说不定已经积累出了数量不少的分段,能够直接使用。”

一些常用的分段是可以提前制造的,就像是工厂生产普通的工业品一样。分段制造工艺,就是将船舶制造工厂化了。

目前只有大华船业才在使用的巨型总段制造工艺,则是把船舶制造全球化了。

苏城这么一说,麦文贵就陷入了思考。一会儿接着问:“连接分段,会不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上百个分段,要严丝合缝的焊接,不容易吧。”

他看来是了解过分段造船法了,只是对具体的生产过程不很清楚罢了。

苏城点点头道:“计算机辅助是必不可少的。若是能应用激光测距的技术,准确率还能大大提高,国内的一些遥感院,就有相关的技术储备。韩国大概是直接买来的,所以速度比以前只快不慢。”

“那大华呢?”孙道孚问了出来。

苏城意外的看了他一眼,缓缓道:“大华一向很注意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工程软件,所以,我们已经有成套的计算机辅助的软硬件设备了。”

大华在这方面,远远的走在国内企业的前面。这与苏城的个人经验有关。

早在两年前,当国内企业还在讨论计算机有什么用的时候,大华实业就已经建立了电子化采购平台,用于海上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的采购和制造。供应链等项目的长期需求,也使得大华内部的IT部门迅速成长起来,不光负责维护企业内的网络,而且研发新的工业软件和技术。

由于苏城很早就向周老做过展示,借此获得了一些部门的支持,在争取资源方面,颇有优势。到93年元旦,经过4次招聘的大华实业,已经聘用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这也得益于人才双向选择的制度。

孙道孚有点惊讶,缓缓点头,转瞬笑了出来:“这么说来,与大华船业的合作,我们选对了。”

“合作永远是有利的。中船重工若是对分段造船法有兴趣,我们完全可以合作研究。”苏城没提平地造船法,而是用分段造船法,挡住他们的其他要求。

作为一种成熟技术,分段造船法的扩散速度是非常快的。70年代的时候,它还是一些船厂的核心技术,到了80年代,南朝鲜开始发力船舶工业的时候,分段造船法已经是比较平常的高技术了,随着韩国获得的技术越来越多,日本和欧美国家的船厂,对这种技术的保密性就越来越弱。1992年的中国,也许只在专业期刊上讨论这种技术,顺道进行一些实验和验证,但再过两年,至多三年时间,中船估计就能简单的获得全套技术。

大华船业能提前几年得到分段造船法的技术,只是给钱痛快而已。任何国家的任何公司,只要拿着钞票,都能得到这种程度的技术。中船重工因为是国家企业的缘故,在技术引进方面反而麻烦了。

纯粹的购买技术,要在国资委、发改委或者国务院获得批准,是相对较难的。正因为如此,国企才常常采取购买设备附送技术的方案。

对中船来说,现在能获得分段造船法就不错了,连荣尚国都不好意思再说平地造船法的事,转而道:“正好我们的修船厂工时不多,我派200人过去学习。”

学习分段造船法,哪里用得着200人,这些技工就是给苏城的回馈了。

荣尚国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大家也觉得理所应当。

总工麦文贵变的异常高兴,东问西问的,倒是没有让宴席冷场。

自始至终,詹志芳都没有说话,想来是受到了孙道孚或更多人的警告。

一名副部级官员,做到这个份上,也够憋屈了。

苏城只当他不存在,直到临走前才瞥了他一眼。

从詹志芳的眼里,能看到浓浓的不满,苏城只是一笑而过。现在的大华船业羽翼未丰,等到LNG船造出来,苏城有把握让他不敢正眼看自己。

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工业产品就要用销量和占有率说话,比拼的就是技术和利润。

元旦过后,1993年正式宣告来临。

这一年的1月2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誓就职,开启了美国最后的美好时代。同年,中国申请举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不得不将梦想延迟8年。

90年代的中国,蓬勃发展的私营经济,令许多人品尝到了富裕的味道,但并没有给国家的强大带来直接好处。军转民和国企下岗的浪潮,以大多数人想象之外的凶猛,扑面而来。改革的阵痛在某些时候,就变成了一个家庭永远的痛。

随着农历春节的临近。节前的奖金和年货,供货商的讨债,成了许多国企沉甸甸的负担,中船也不例外。

中船下属的工厂极多,不仅有船业相关的企业,还有多种经营的不相干企业,再加上学校、医院、研究院等附属单位,光是工资一项,就闹的孙道孚焦头烂额。在计划经济时代,扩张的规模越大,企业的威势就越强,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这些不能赚钱或陷入亏损的企业,就变成了一种不得不承担的责任。

孙道孚措手不及,一下子被埋入了文山会海中,直到1月将尽,才如梦初醒似的,调配人手,前往新加坡竞标。

说是如梦初醒,其实也是被赤字所逼的。

苏城与荣尚国在机场见面,就发现他愁眉苦脸的。

大华有自己的信息局,苏城知道,江南造船厂是将去年的利润给统计出来了。没赚到钱的还亏钱的财务单,哪个企业领导看了都要愁眉苦脸。

江南造船厂这么大的企业,一旦亏损就是几千万上亿元的,要是一醉解千愁的话,这些钱能换成茅台,把所有的中船领导给淹死,顺便帮忙洗干净衣服。

中船的麻烦,不是小小的大华所能解决的,未来几年,情况还会越变越遭,苏城只能暗叹一声。

上了飞机,眼瞅着升空了,荣尚国才有了说话的性质,却是面对苏城道:“苏董,咱们这一单,绝不能空手而归了。”

和前些天的随意比起来,荣尚国明显是憋着劲了。

苏城先是点点头,然后才问:“江南造船厂的目标是多少?”

“最少要4艘2万吨以上的大船。要是能竞到2万吨以下的船也行,拿去和其他公司换,或者自己做,都随您。”荣尚国这么说,自然是征求苏城的同意。

苏城手上不缺订单,而且,大华船业的规模和中船的规模也差的远了,他微微一笑,道:“就按你说的,小船交给他们好了。”

“多谢苏董。”荣尚国是真的感谢。别看中船持有的订单,还够1年多做的,但那里面能盈利的船并不是很多。国内混乱的商业环境,让国企无论是赚公家的钱,还是赚私人的钱都变的困难。许多船只的利润都逼近船厂的控制线,荣尚国只有找到高价的订单,配合着那些低价的订单,才能让整个工厂的生产活起来,如果全是低价订单,在垫资严重的船舶制造业,那就是濒临破产的节奏了。

一路无话,转机抵达新加坡,已是傍晚时分。

主持竞标的新加坡航运集团,派人将他们接到下榻的酒店,荣尚国立刻派人去调查,最终抵达的公司有多少家。

汇总而来的结果,却让他的脸色白了又白。

……RS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