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都市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三百九十章 道义制高点

超级能源强国 第三百九十章 道义制高点

作者:志鸟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2-05-08 22:40:09 来源:69书吧

闫学灿快步来到大华总部湖心岛的双层阁楼。

引自黄浦江的活水,在此处漫出200多亩的面积,背靠数十米高的绿茵小山,宛如一幅都市山水画。

仿古的拱桥,自办公区的一边起始,分别横跨一大一小两座湖心岛。大的一座,是大华员工们休闲娱乐的地方,小的一座多用来招待宾客,也是大华高层开会的地方。

昨天,闫学灿就听说董事长和中远船务谈的很不顺利。当时他还没当回事,以为只是一些条件谈不拢,对于数亿美元的项目来说,多谈几天没什么了不起的。

然而,今天早晨的一封文件,令闫学灿坐不住了。

大华实业向中远船务递出了劳务合作的正式文件。令人吃惊的是,中远船务回以公函,正式拒绝了大华实业的请求。

以闫学灿对国企的了解,这意味着中远船务彻底关上了与大华实业劳务合作的大门。

中远船务和大华实业的关系这么好,都拒绝了大华实业,其他船厂的态度可想而知。

放眼国内,有建造万吨以上货轮经验的技工,〖中〗国只有少数几个国企大型造船厂才有。曾经与大华运输公司合作过的船厂小老板们,做个三五千吨的轮船顶天了,液化天然气船是什么,怕是听都没听说过。

作为LNG船的首倡者,闫学灿看到那份公函的时候,心情相当复杂。

隐隐的,他是有这样一份期盼的:自己是大华系内唯一一个从大华船业升上来的高管,可以说是最熟悉船舶的高管。大华船业若是扩张成数亿美元的LNG船厂,他的价值和地位自然会愈发凸显。

因此,听说要在湖心岛开会,闫学灿是拔腿就跑。

钻进绿树掩映着的二层阁楼中,闫学灿觉得时间还早,啪的一声,就把楼下的大门给推开了。

一股凉爽的清风穿堂而来。

房内,两排人奇怪的看着他。

闫学灿眯了一下眼,才发现苏城,霍昌,大华实验室的黎涣祥和秦世维,战略事业部的钟志根和张超,海洋所的顾海健全在里面,顿时吓了一跳。

“怎么了?”钟志根在大华内部的地位超然,他一说话,倒是缓解了闫学灿的紧张。

“我接到开会的通知,没想到来晚了。”闫学灿面对苏城,也不敢插科打诨。

“正式会议在楼上,我们是到早了。”秦世维对闫学灿的印象还不错,轻声帮他解围。

“坐下吧。”苏城招招手,道:“离开会还有30分钟,我们正讨论大华船业的问题,正好你熟悉情况。先听一听。”

霍昌等苏城说完,扮黑脸道:“下次别这么莽撞,尤其是湖心岛的会议厅严谨乱闯,我看,以后要在这里搞一点安保措施。”

闫学灿灰头土脸的,也不敢乱说话。公司内,霍昌的资格老,地位高,他将自己定位成纯粹的辅佐官,通常不直接参加公司的经营决策,但对公司内部的纪律等事项抓的很紧,员工看到他都有种天生的畏惧。

在苏城的示意下,会议重新开启。

闫学灿听了一会,就知道是在讨论如何从韩国购进技术的事。LNG船归根结底是一艘货轮,它比战舰好的地方是能够用以前的设计图大批量的复制,不会像是战舰那样,要考虑诸多的个性化需要……同样的,造船的技术虽然困难,但并不神秘。

苏城也是有所了解,才敢拍板来做LNG船的。

历史上,法国的大西洋船厂曾经在95年前后,到〖中〗国来推广LNG船,希望出售整套技术给国内。中船内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当时尚未大规模使用天然气的〖中〗国,对于是否需要自建LNG船难以抉择,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观点一度盛行,结果错失了90年代的绝佳机会。

事实证明,自建LNG船不光省钱,而且能够带动一整条的产业链。以马后炮的观点来看,至少比自主研发的轿车一类的东西靠谱的多。

从最坏的角度来分析,一个没有LNG船的国家,天然气的安全根本就得不到保证。若是国外要进行封锁,只要敦促每艘LNG船的船东,不要租借船舶给〖中〗国,国内的天然气市场就会一片混乱。最可怕的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事真的发生,而是对方威胁会发生……

油轮和LNG船就是能源领域的核弹和氢弹。拥有它们不见得能带来多么庞大的利益,但没有它们,就有可能遭受庞大的损失和不公正的待遇。

冷战期间遭受核讹诈的国家,冷战前遭受核讹诈的〖中〗国,都曾经体会过这种感觉。

中船内部的保守派实力再雄厚,也不能逆势而行。特别是在天然气的价值显露之际,LNG船的上马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

不幸的是,由于晚了两年时间,LNG船的三套技术业已形成专利壁垒,提前6年起步的韩国钻进了圈子里,〖中〗国落在后面,竟是被越拖越远,直到10多年以后,才再一次回到1995年的战略位置。

苏城不像是中船的领导,他对天然气的信心是勿庸置疑的强烈。因此一旦决定要做LNG船,就要抢在LNG船三大体系成型前,进入专业壁垒,按照国际通行的法则,大华船业只要能够拥有一些对方绕不过去的专利,就可以通过专利互换的方式,获得全部的生产授权。

到时候,后来的船厂就要向这些拥有专利的船厂付费,我增你减的情况下,竞争力将会产生很大的差值。

韩国企业用这种手段,甩开了〖中〗国至少15年时间。细究起来,双方曾经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

苏城认真的听着黎涣祥解释大华将要进入的技术节点。

对液化天然气船这种庞大的体系,全部自主研发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因为很多国家的相关专利都只有10到20年的时间,一家公司刚刚形成垄断,专利就可能到期了。因此,形成源源不断的专利浪潮,要比严防死守的专利堤坝有用的多。

几家公司形成的专利壁垒,也比一家公司的专利壁垒更安全,更能避开反垄断法的各种条条框框。

这种技术讨论是研究院最喜欢的。黎涣祥说起来就滔滔不绝,手上的本子也几乎不用看。

闫学灿急的抓耳挠腮,心想:咱们要是没有工人,技术再强又有什么用?难道全雇德国人来?

大华石化就有不少外籍的技术工人。这是大乙烯设备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但船厂用的工时也是成千上万。做一艘LNG船用2万个工时很正常,若是选用国外工人的话,少说要被吞掉两成的利润。

好容易等黎涣祥说完了,闫学灿抢先道:“中远船务拒绝了咱们劳务合作的要求,还法律额正式公函,你们看到了吗?”

苏城看看钟志根,笑笑道:“我们看到了。用正式公函,是我向贺寒要求的。”

闫学灿这下愣住了:“为什么啊?”

“中远船务受制于国资委。他们的胃口太大,所以,不光是中远船务,远洋集团和中船集团的下属单位,差不多都没戏了。我让他们发布正式的公函,也免得日后有人颠倒黑白。”

闫学灿眼睛瞪的溜圆,远洋集团和中船集团的下属单位都不能用了,那〖中〗国哪里还有造船工人?

他拼命回想的时候,杨明敲门进来了。只听他轻声说:“大连海洋船舶集团公司,也拒绝了。”

“正式公函?”

“正式公函。”

苏城满意的点头。

闫学灿理解不能,不由问:“咱们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

“工人啊。难道自己培养?”闫学灿说着说着,自己算了起来,道:“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工人,用教学方式的话,6个月左右就算出师了,配合咱们的老工人,做船体估计还行。不过……唉,要不送到国外培训一下?我知道〖日〗本和法国的船厂都做这种生意,3个月到8个月的培训,能拿到比较高级的焊工证了,就是费用高了一些……”

苏城听他罗哩罗嗦的,笑着摆摆手,道:“不做劳务合作,也不是找不到工人。没有张屠夫,还只有带毛的猪了?”

闫学灿是做过功课的人,一听就急了,道:“苏董,您不会是想挖人吧?那可不行,一个两个也就算了。咱们最少要几百名工人,一铲子挖下去,中船肯定要恼火的。”

“嗯?”

闫学灿见苏城在听,赶紧道:“几大船厂的工人都是国家工人,您真要去挖人,中船只要不放档案,咱们就抓瞎了。万一,中船下一道行政命令,咱怎么整。”

苏城再次看向钟志根,笑了,道:“你说的,老钟考虑过了。”

“考虑过了?”

钟志根点头笑道:“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公函就是这个办法的一部分。”

闫学灿是聪明人,迟疑的问:“示敌以弱?”

“是这个意思,准确的讲,是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钟志根顿了一下,笑道:“看着吧,中船的反应,不会比中石油快的。”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