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 第 252 章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 252 章

作者:MM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07 22:31:25 来源:奇书网

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皆为求存逐利者。

鞑靼与金人之间的所谓合作并不牢靠,就如商贾间的口头之约一般,并无契书佐证,转念即可毁约。

在对家所布的计谋里,仅以一句“长冬将至祸乱起,南下抢粮求族存”,岂能真正拿捏鞑靼,令他们不顾一切策马南侵?

鞑靼率队南侵是为利,临边勒马、与大庆言和也是为了利,如何选不过是看“孰轻孰重”。

裴少津在兄长留下的提示里,准确理会到了这一关键点,是以与张令义、陈功达先行赶往秦晋之地以破局。

……

马蹄扬尘惊草雀,千里奔袭传信来。

西北疆的最新军情源源不断传入皇城,接连一个月里,皇帝每日早朝后,皆与重臣们在殿上共听军报——

裴少津等先以“城门失守,池鱼安得逸存”、“鞑靼若是结队南侵,西北藩王先受其害”为由,成功说服晋王、肃王等六位亲王拿出存粮、救济灾民。

百姓们先前因粮而慌,误信谣言。如今得了朝廷的救济,又看到当朝阁老站上城楼,当众割下官袍为信条,顿时心稳,纷纷就地安顿下来。

鞑靼先遣精锐,利用骑兵之快冲入大庆境内,欲与大庆边军正面交锋,试探大庆守边的真实兵力。

长年的安逸驻守,大庆的边关军屯确实不容乐观。军户十人当中,有七人实为农夫,平日里只会料理军田,从未参加过操练;剩下三人虽有操练,战力却远不及鞑靼骑兵。所幸,朝廷早几年每年皆送来一大批棉制军服,各军屯里的军服是充裕的。

张令义、裴少津、陈功达商量出一计。

他们借助地形优势,运用韩信“背水一战”的迂回计谋,成功避开鞑靼先遣队的正面锋芒,反将他们逼入到狭长的谷地中。

活俘鞑靼时,他们令所有军户皆换上军服,高举庆国旗帜,佯装出浩浩荡荡十几万正规军的假象。

鞑靼并不知大庆已能量产棉布,在他们眼里,必是精锐部队才能穿得起精织的布匹,于是信以为真,以为大庆事先调兵埋伏在此,只等他们上钩。

先遣部队败北,加之双方势均力敌,大庆还有援军未到,关外的鞑靼大军重新衡量利弊,不敢再贸然冲闯,决定退军三十里,派出使者前来言和,希望能与大庆重修茶马交易。

鞑靼的要求很明确,他们希望能用牛羊换到足够的铁锅、粮食、布匹,帮助族人熬过接下来的连年长冬。

对于大庆而言,此事正中下怀。不断垒高的关墙是挡不住鞑靼的,稳固的贸易往来才能牢牢牵制他们。

这个时候,轮到裴少津与邹老的门生们上场,他们精通钱道,心里的算盘打得哐哐响,顺利达成了初步的意愿。

……

“急报——”余通政使宣道,“西北疆报,鞑靼大军已退,臣等将暂留秦晋之地,待战事彻底平息,北地百姓安居,再行请旨归京。”

至此,危机得到化解。

没有了西北疆鞑靼的牵制,大庆派出大军强援辽东。在绝对的实力压制下,匆忙组建的二十万金军被打得抱头鼠窜,只是时间问题。

整片辽东将重归大庆麾下。

另一边,南镇抚司顺着王家、黄青荇身上的线索,顺藤摸瓜,将藏匿于京外的诸多棋子、奸细一一拔除。金陵城里窝藏的白银、通过海路往北运输的粮草、黄青荇假造的银币……尽数被截留,待清算以后,将运往秦晋各府,用于赈济难民。

……

……

闲庭信步桂花落,清风抚过两袖香。

回顾这几个月,似乎过得很快,可想起吴监正的舍生取义、夫子的坐地高喝、少津“放逐”西北……又觉得这几个月过了极长极长。

所幸,还有这郁香小朵依时而来,用无人可以忽略的香气,告知裴少淮秋时已到。

又将是一年秋闱时。

裴少淮摊手接住凌空落下的一枚小花,正这时,南镇抚司副官走过来,禀道:“两名重犯明日将送至午门行刑,大人可还有其他吩咐?”

事情平定以后,燕承诏便迫不及待向皇帝告假,亲自南下武昌府去接妻儿归来。燕缇帅不在,作为唯二拥有金符的人,裴少淮只能替燕缇帅暂管南北两个镇抚司。

两名重犯自然指的是那位完颜老贼和黄青荇。

裴少淮道:“晚些时候我过去看看。”

……

天牢里暗黑无光,连拳头大的天窗都没留。

靠着狱卒点燃的火把,裴少淮才勉强看出牢狱里蜷缩的两道身影,老鼠在他们身旁来回窜行,他们已麻木得无动于衷。

裴少淮先来到黄青荇牢前,放入了一碗断头饭。

察觉到火光,已经不成人样的黄青荇抬头望了一眼,见到是裴少淮,又默默低下了头,杂乱的头发下只露出双眸。

“黄荻,你可还有什么想说的?”

黄青荇默不作声。

“既无话可说,我便走了。”裴少淮道,“吃了断头饭,做个饱死鬼。”

“等等。”黄青荇挽留,犹犹豫豫问道,“恩师……可知道了我的事?”

邹老一生坦坦荡荡,却遭了两回背叛,一回是“小许”一回是青荇,想及此,裴少淮愤道:“黄荻,你不觉得现下问这个有些太晚了吗?”顿了顿,又道,“如果可以,我希望南居先生一辈子都不知道你犯了如此重的罪孽。”

黄青荇眼中最后一丝光暗了下去。

待裴少淮走开后,他开始低声自语呢喃,反复吟道:“荻花本是孤野来,命至秋时孤野去……”

命自如此,恩师、师母不当救赎他这棵孤野飘摇的荻草,理应让他自生自灭。

此时懊悔还有何用?

……

裴少淮路过完颜老贼的牢房,与黄青荇的消沉不同,他似乎还活在自己的金人大梦中。

老贼拖着沉重的镣铐爬来,枯槁的手紧紧扣着牢门,兴奋道:“你们急着处决我,是不是我大金的军马即将踏入山海关了?”

如此一个视平民百姓如草芥的贼人,不顾百姓生死来布局,岂容他大梦至死?裴少淮冷哼一声,道:“天子挂帅犒赏,三十万大军出关迎敌,万门虎炮齐声响……你觉得大金二十万大军能扛多久?”

借用老贼常道的一句诗,裴少淮继续讽道:“‘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你的春秋大梦该醒醒了。”

就在鞑靼退兵议和之后,皇帝当机立断、速战速决,派出三十万禁军出关迎敌,大败金军。

金人余党一路逃亡,已退至嫩江以北,不成气候。

老贼不信,摇晃着牢门喊道:“你诈我,你诈我!”

且不说先辈们,单说他自己,几十载如一日,一生甘为棋子去布局,自以为结网牢不可破,殊不知风雨一来,蛛丝尽毁……他岂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不可能,这不可能。”完颜老贼晃头道,“《帝王心术》有言,‘愚民而驱其于农,重罚轻赏,利出一口’,照此实行,必将国强兵强……我所布之局,皆出自于此,金朝治兵,亦出自于此,怎么可能会败?”

果不其然,裴少淮早前的感觉没错。金人不知从何拿到了号称“帝王心术”的《商君书》,并奉行其中“民弱则国强”的愚民之策,企图通过军功奖赏快速积蓄武力,迅速强大自身。

一方面,裴少淮觉得后脊发凉——倘若真叫金人得逞,尝到甜头,在这片土地上大肆推行愚民之策,把千千万万老百姓只当作耕作交税的工具,令他们饥不饱食、目不识丁……长久之下,族姓高贵无比,百姓卑如蝼蚁,这片土地岂能逃过受人践踏的命运?

另一方面,裴少淮又觉得完颜老贼无知猖狂。在春秋无义战的那个时代,商鞅及其门生能写出这么一本奇书,算得上是极了得,“法治”虽有局限在,却也有其先进之处。现如今,距离春秋战国已过两千年,岂能还把目光停留在帝王心术上?为了一手独权而糟践百姓?

大船终将往前走,没有人真的能愚民。

裴少淮知晓,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即便半截身子埋入了田亩中,依旧有人举着书卷,读几千年的兴衰,高喊“天下大同”。

只不过过于悲壮和惨烈了些。

“你不仅会败,且终究大败,败得一塌涂地。”裴少淮道,“用庆人两千余年前的思想,反过来要治庆人,何其可笑?你既知商君书,何不知法家还有韩非子,他的《五蠹》写有‘守株待兔’的故事,写道‘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你所谓的严密布局,究竟不过是学农夫守株待兔罢了。”

裴少淮继续道:“庆人的规则国法,终究只能由庆人自己来写,直接拿来的、借走的,都不得根本。”

老贼一生活在自己的梦中,至死也要嘴硬,他看到裴少淮往外走,便一直摇晃牢门喊道:“小贼你莫走,我大金不会败……”欲与裴少淮继续理论。

又喊道:“人如蝗虫,生而积多,田亩不足,人争相食,一百年太平一百年大乱,他燕家坐皇位太久了,该改朝换代了。没有大金还有鞑靼,没有鞑靼,大庆也会自己乱起来,大河之势不可逆,哈哈哈,大金输了,大庆也不会赢……”

完颜老贼的声音渐渐变小,裴少淮终于走出天牢,重新回到日照之下。

秋日微寒,使得暖阳照在身上格外舒坦。

罪者不恕,天下大兴,这才是裴少淮信奉的“大河之势不可逆”。

……

……

翌日午门行刑,裴少淮没去看,而是入宫与皇帝下棋。

皇帝的御书房变得简洁了许多,没了烟雾萦绕的熏香,几扇窗户打开,屋内没点灯盏也亮堂堂。

大乱平定,贼人尽诛,皇帝这段时日依旧恹恹无神,整个人苍老了许多。

御案上放着一碟苏式绿豆糕,出自老御厨之手,味道不改,皇帝却并无食欲。

直到听裴少淮说专程入宫陪他下棋,皇帝这才提起些兴致,笑着亲自摆放棋盘。

宫中安静,君臣二人边下棋边闲叙。

两局过后,裴少淮一胜一负,皇帝一边拣回白棋一边问道:“伯渊,你觉得太子如何?皇太孙又如何?”语气平平,就像大树下乘凉的老者问自家儿孙如何。

裴少淮直言:“太子仁厚,太孙机敏。”

皇帝颔首,言道:“你说得对,太子虽仁厚却优柔寡断,少了大谋大略,琛儿虽年少机敏,心机却过于深沉,受困于宫墙之下……琛儿很像朕年少的时候。”

裴少淮不好接话,只端端听皇帝继续说下去。他看得出来,皇帝一直以来都在保太子,不单纯因为太子是嫡长,皇帝对于儿孙有着自己的考量。

“朕知道,你一心为民,绝无异心,朕也从未怀疑过。”皇帝说道,“太子继位,他虽庸碌了些,但他性子是好的,懂得爱民如子的道理,若有你辅佐他身侧,助他辨清是非曲直,你可尽施才能,他也能安然做个守成之君。”

“至于琛儿……”皇帝面露担忧之色,他知晓燕琛心智远在其父之上,遂言道,“朕希望你能给琛儿当老师,朕不想看到他们父子反目成仇,变成朕与淮王一般。”

皇太孙还年少,让裴少淮去教他,既是引他走正途,也是用裴少淮去限制他。

伴君如伴虎,且人会变,想要做成此事并不易,皇帝望向裴少淮,带着几分征求的意思道:“伯渊,你可愿帮朕?”

“臣必不负皇上所托。”想要做更多事,就必须继续留在朝堂上,裴少淮笑笑缓和气氛,道,“不过皇上现下说这个,是不是太早了些?臣与皇上的君臣之路还长。”

一边说着,一边抢先下了一子,再开一局。

皇帝之前的愁颜一扫而光,心情变得敞亮起来,乐呵呵道:“你说得对,你还要陪朕下许多年棋。”又道,“朕许诺过,不管什么时候,皆有一盏灯笼送你出宫,你只管大着胆子去做事。”

又过半局,棋盘中黑白胶着相咬,两人棋艺稳步且缓慢地长进着。

皇帝新起话题道:“伯渊,京外有块地名为‘文清’,朕觉得此名与你甚是相配,欲赐予你为封地,你意下如何?”

赐封地即封爵。

裴少淮本就是景川伯世孙,往上再封,便是封侯。

“皇上……”裴少淮欲出言拒绝,他这样的年纪封侯,在朝中太过瞩目了。

“伯渊,朕知晓你不为高官厚禄,你莫急着推辞,封你为‘文清侯’,自有朕的考量。”皇帝解释道,“一来,有功者赏,此番封赏并不只你一人,令你功勋加身,既是肯定你的功劳,也是给外头那些替你声张的士子们一个交代。”

“二来……”皇帝叹了一声,接下来的话题有些沉重,他道,“此番宫变,不单单揪出了暗中窥伺的奸人,也把大庆的沉疴旧疾尽数显现出来,若非开海充盈了国库,若非一船船的粮食运回使得边关军粮充裕,若非百姓乱中还能寻到一丝生机……风雨飘摇之际,守得了一回,又岂回回都能守得住?京察用人、工商税收、边关驻军、与外贸易、兴教取才,处处都有沉疴,皆已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

“朕明白,你欲做事,若无身份地位则寸步难行,若身份过高又易受人忌惮、防备,朕封你文清侯,朕想看看你的答卷。”皇帝最后道。

裴少淮举着棋子定住,这一瞬他忽然寻到了一个答案。

如何靠着帝王的大船去推翻帝王之治?

自后世而来,他深知大庆继续往前走,必将推翻帝王之治,才能趟出一条新道。但他不能推翻朝廷,因为在毫无准备、时机不当的时候推翻庆朝,结果亦只是另一帝王取代当今天子,使得另一个封建王朝崛起。

推着历史往前走的是生产力,还有千千万万百姓们的认知。

裴少淮身在摇摇欲坠的旧船之上,新船未成以前,不能蛮力摧毁旧船。但他可以帮着这架旧船顺利走完剩余的路程,与新船接轨。

一点点去改变,民智开化,丰衣足食,总有准备就绪的时候。

后世自有后世的英雄推着历史往前走,裴少淮想要做的,是让这片大地少受一些苦难,不要在炮火连天中被迫做出改变。

不必奢求看到新船至,只需活着的时候,做出一点点改变就够了。

只要笔下的字不变,“天下大同”便永远孕育在这片土地上。

裴少淮行礼应道:“微臣谢皇上赏赐。”

他庆幸自己融入了现世,又庆幸自己能守住本心。

……

……

新京察、新考满重新提上日程。

大姐夫徐瞻受命主考北直隶秋闱,对照新京察、新考满,对秋闱题目做出了些许改变——虽仍以文章为主,但偏重于考察学子们的治世方略、当官本领,重在一个“实”字。

题目变得详细,不再为破题而出题。

桂榜已揭榜多日,京中学子仍在议论纷纷、商讨不止,众人皆意识到,科考将随朝廷的用人发生改变。

而学子们必须随科考的改变而改变,才能争到机会。

这日,江子匀带着儿子登门致谢裴少淮,并顺带告辞南下。守孝期满,朝廷复用旨意已下,江子匀想趁冬雪封河以前,尽早南下上任。

官任双安州同知,正六品。

“子匀兄为何如此匆忙南下?”

“大雪一封河,又要等数月,不想耽搁索性早些出发。”

裴少淮又劝:“朝廷即将推行新京察、新考满,大乱之后京中实缺甚多,以子匀兄的学识,若是考一考,不难拿到京中官职。”

江子匀若是多留几个月,便能等到新机会。

“不了。”江子匀笑着摇摇头,他对双安州同知这个官职很满意,言道,“上回听淮弟说,双安州海船十二月南下,次年五月归来,船载商品玲琅满目,四夷的农作物也随船被带回来,我早便满心期待了,如今有了机会,若是不去看一看、闯一闯岂不可惜?”

江子匀仍挂念着“新粮种”,希望能在双安州试一试自己的猜想。

京官虽好,却非他所求。

“再者。”江子匀将儿子拉至身前,面带骄傲说道,“怀志他颇有几分读书之资,为父者当尽全力栽培他,令他见识南北河山,拓宽眼界。日后,怀志若能有他裴叔父的几分本事,我便也就满足了。”

他南下为官,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儿子游学。

听到“江怀志”这个名字时,裴少淮还是不由地怔了怔,一时木讷,心想,这世道果然还是阴差阳错。

“淮弟?”

江子匀喊了两声,裴少淮这才回过神来,连忙掩饰道:“子匀兄目光之远见,叫人佩服。子匀兄既去意已决,裴某便不劝告了,希望子匀兄在双安州能将功立业,为民造福,裴某静候佳音。”

“承淮弟吉言。”

一番闲叙之后,裴少淮留江子匀用晚膳,几番推杯换盏,便是为江子匀饯行了。

夜里,裴少淮酒意醒了许多,江子匀的事一直在他脑中萦绕。

本已宽衣上榻了,裴少淮又下床掌亮房灯,从柜中取出了王高庠写给亡妾的那封信。

泛黄的信纸靠近灯焰,火焰窜起,屋内顿时光亮了许多。

那封信飘着火落入火盆子中,化作了灰烬,只字不留。

杨时月给丈夫披了件衣裳,她看过信中的内容,知晓江子匀的身世,言道:“如此也好,这遭身世对他而言太过残忍了。”

裴少淮看着盆中灰烬,半晌才道:“最残忍不是子匀兄的身世,而是……江父江母究竟是不是真的被山贼所杀。”

大乱已了,残忍的事实就随信件一起湮灭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