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 第 209 章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 209 章

作者:MM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07 22:31:25 来源:奇书网

世人皆道“是非功过,盖棺定论”,然而,为父母官者,无需等到盖棺之时,待其离任时,由百姓之举便可知其功过之分。

李同知站于凤尾峡高岸上,看见万民相送的场景,颇受震撼。

他喃喃感慨道:“有人离去,被立碑嘲讽万年,道是‘早去一天天有眼,迟去此地地无皮’。亦有人离去,万民挥泪相送,学子立江吟唱,声声不舍。”

“功过是非,尽在百姓眼里。”

李同知以此自勉。

……

双安州的万民书,是经由官道驿站快马相送的,故此,比裴少淮他们先一步到了京都城。

这日散朝以后,余通政使赴乾清宫求见皇上。

“禀陛下,通政司银台收到万民书。”余通政使的声音昂扬了几分。

京外官回朝,带着万民伞回来的不少,真真假假不好分辨。而能有万民书的不多,此举完全由百姓们自发,乡绅学子们签字画押,是做不得假的。

非真功绩、受百姓爱戴不可得。

本在批折的皇帝,陡一下抬起头来,问道:“是哪位爱卿得了如此殊荣?”

“回陛下,是朝廷直隶双安州正官裴少淮。”

皇帝顿时欢喜,非欢喜此人是伯渊而已,亦欢喜“朕猜中了”,连忙自个收拾了案上奏折,道:“呈上来给朕一阅。”

“是。”

万民书自不可能真的是万人上书,省却那长长一卷的签字画押,皇帝直接看了正文,文中用词朴素雅正,原原本本记述了裴少淮在双安州所做的功绩,道是“锄除奸臣豪贵,开海赈恒穷困,兴利除害,不遗余力……”,又言离任时,“万民相送,泪注如泉,涌涌不止……”

最后略表一两句意思,请朝廷让裴知州留任双安州。

“伯渊干得不错。”皇帝笑呵呵称赞道。

他走到廷下,背着手笑眯眯地踱步,好一会后对余通政使道:“不过双安州上书所求,朕不能应允他们。”

为了大庆顺利开海,皇帝已经把裴伯渊放走了三年,好不容易把他揪回京中,岂会轻易放他再南下。

“朕已经派能官接任伯渊之职,又派南巡水师料理海上寇乱。”皇帝找了个由头,言道,“至于伯渊,他还有其它重任。”

不过,百姓的殷殷真情也不好草草驳了,皇帝命道:“余爱卿,你去找徐阁老,好生商量一番如何回复百姓的请愿为好,万不可伤了他们的心。”

“臣遵旨。”

余通政使告退,刚走到门外又被萧内官叫了回来。

皇帝补充吩咐道:“明日早朝时,将此万民书带到廷前诵读。”

“臣遵旨。”

前来禀事的臣子都走后,皇帝到书柜前,开始翻找书籍,不知在找哪一本哪一卷,喃喃自言道:“是夹在哪一卷书里来着……”

萧瑾走过来,问道:“陛下要找什么书,不如老奴帮陛下找罢。”

“三年前,朕曾给伯渊挑了些京中的官职,后头因他执意要南下开海,便暂且夹在书卷里了……你可记得有这么一卷书?”

“老奴不省得。”萧瑾应道,“不过老奴可以替陛下一卷卷翻找,总归陛下的书是出不了御书房的。”

半个时辰后,萧内官总算把那本书呈到了皇帝案上,道:“陛下瞧瞧,是不是里头这张纸。”

皇帝翻开一看,欢喜道:“正是这张纸。”上头写着户部郎中、都察院经历、通政司左参议等七八个官职。

欢喜不过四五息,皇帝皱起眉头来,自言道:“怎都是正五品官职?”才反应过来,三年前写的,自然只能是正五品官职。

又道:“正五品……这个不太行。”

“对了。”皇帝问萧瑾,“昨日南镇抚司说承诏、伯渊他们到哪了?”万民书都送到了,他俩怎还在路上。

“说是到应天府金陵城了,要停留几日再启程返京。”

听闻金陵城,皇帝似乎想起了什么,了然颔首道:“应当的,应当的。”

老邹年纪大了,伯渊确实应当去看看他。

皇帝脸上顿时添了几分遗憾之色。

……

千古帝王州,衣冠成古丘。

金陵城身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秦淮河畔常有文人骚客吟诵感慨古今之变。

裴少淮所乘的官船,自打进入应天府以后,每隔数里便遇官差查看官文、路引,便是裴少淮有五品知州的身份在,查检也并未松弛。

金陵城身为守备留都,坐拥江南物阜民丰之地,是南方的经济中心,守卫不得不严。

关于此地,兵家常道“守城不如守江,守江不如守淮”,可见守住东西长江、南北淮河最是重要。

为了守好此地水域,朝廷任有操江都御史、应天巡抚、凤阳巡抚三位大员镇守,其险要可见一斑。

燕承诏一家为了赶路,只略住了一宿,便沿着长江往上游走,去往武昌府。

大人们作揖道别,小孩子却哭得“凄惨”,这几年一起长大,还未离别过。

裴少淮与燕承诏分头哄了许久,这才将他们三个分开,各带上了船。

……

都道金陵城是“龙蟠虎踞”的风水,诸葛亮便曾叹过:“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裴少淮不懂风水,只在读周易时略懂些皮毛,当他真正踏入金陵城,身临其境时,顿时懂得“龙蟠虎踞”所言非虚。

循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确实是我大庆的好地方。

城外仰望,城墙巍峨高耸,坚不可摧。这里头的每一块城砖,皆是大庆太-祖在位时,举国之力,一块一块精细烧制而成,砖上刻有官吏、窑匠之名,以保砖石质量。

城内闲逛,裘马豪车络绎不绝,阁楼高门林立蔽日,公侯子弟游荡于秦淮两岸。

其繁华富贵程度,比天子坐守的京都城,更甚几分。

无怪大庆移京百余年了,仍不时有官员上折,请求皇帝再度移都,重回金陵城。

南居先生的府邸落在江南贡院明远楼附近,似乎是专程选了这么个地方,以贡院文气润养,求周遭一方闲静。

裴少淮在客栈稍事休整,换了一身衣物,邹府接应的车马便到了。

来者是个青年人,略比裴少淮小几岁,是邹学士的季子,名为邹宁远,他道:“父亲今日有公务在,不能抽身,特嘱咐我过来迎接裴大人。”虽无功名在身,却也是个知书知礼的年轻人。

“有劳邹公子了。”

“莫不敢应这声‘公子’,裴大人把我当晚辈,唤一声‘世侄’便好。”邹宁远道,他把裴少淮对等于祖父的门生。

寒暄几句后,裴少淮带着妻儿登上马车,去往邹府。

府邸不大,但整修得十分雅气,山石花木皆有讲究。裴少淮听邹宁远说,这府邸是南居先生的门生事先购置、修缮的,可见其用心、精心。

正堂里迎接裴少淮的,非南居先生,而是邹老夫人。只见她银发秋霜,较十年前老了许多,然一身风华犹存。

裴少淮快步走过去行礼。

“一如当年春柳树下、荷池亭旁,数年不见,北客小公子成了大才,依旧是踏风而来。”邹老夫人回忆感慨道,又言,“老头子这几日闹小孩子脾气,正在后院里欣赏他那几分畦田,说什么也不肯出来。”

一句“闹小孩子脾气”说明邹阁老近来正在犯病。

得了此病,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是预料不准的。

“我领你们去见他。”邹老夫人道。

后院里,原先的一方浅池被理成了几分田亩,种上了稻子。时值秋日,稻子已挂穗,甸甸弯腰,只待谷粒黄熟。

“老头子,你快来看看是谁来了。”

“田”边的鹤发老者闻声,端端转过身来,便是他年老糊涂了,可那傲视沧浪、于世独立的书生气,又岂会褪去。

他道了一声:“北客。”

而后几步走到众人跟前,身子骨倒还硬朗、利索。

正当裴少淮一番悲喜交加的心绪涌上心头,双手已经搭在身前,准备作揖行礼之时,只见南居先生蹲了下来,把手搭在小南肩上,满脸慈笑说道:“小北客,咱们好久没见了……你怎么愈长愈小了?”

小南见了这个陌生而慈祥的老爷爷,倒也不怕,稚声道:“爷爷,我是小南,不是小北,你兴许弄错了。”

“我读书很厉害的,怎会弄错?瞧你这眉眼印堂,才气横溢,分明就是小北客。”南居先生坚持道。

孙子邹宁远赶紧跟裴少淮解释道:“祖父犯糊涂的时候,常常记混了年份,各时的往事揉在一起,便分不清楚人了。”

正说着,南居先生抬头对孙儿道:“如安,还不快叫人给小北客看茶。”问小南道,“我叫他们给你在茶里加糖,可好?”

“如安”并非邹宁远的表字,而是邹学士邹羡静的表字。

南居先生把孙儿认作儿子了。

小南不再辩驳“小南小北”之别,看了父亲一眼,而后点点头,道:“好的,爷爷。”

一旁的小风也“自我介绍”道:“爷爷,你认识我吗?我是云辞,乳名小风。”

南居先生上下打量了一番小风,喜道:“你这女娃子也了不得,了不得。”但他疑惑望向邹老夫人,问道,“老婆子,咱们可曾认识过名为‘小风’的女娃子?”

邹老夫人带着些哄的语气,应道:“从前没有,眼下不就认识了吗?”

“也是也是。”南居先生喃喃道。

小风指着稻田,道:“爷爷,我也爱种花种草,就是没曾种过稻子。”

话正说着,前院里传来一道爽朗的笑声。

笑声渐渐近了,又闻:“师母、如安兄,瞧我今日给老师带什么好东西来了。”人未至,声先至,是个不拘小节的人。

“是黄叔来了。”邹宁远同裴少淮说道,“他是祖父的门生。”

裴少淮了然,南居先生移居金陵,这座宅子、各处打点,想来就是这位黄姓门生出的力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