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 第 206 章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 206 章

作者:MM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07 22:31:25 来源:奇书网

得了娘亲的应允以后,裴云辞一溜烟儿跑回了书房,取来书卷诵记。

听着稚雅娇娇的声音从书房里传出,诗句停顿已有板有眼,杨时月笑笑,素指将丝线缠好,把针线箩递给了身旁的丫鬟。

一旁的陈嬷嬷笑呵呵夸了一句:“咱们辞姐儿跟小姐少时一般,都是好学的。”

杨家是京都书香门第,家中小辈,不管男女,皆是有西席先生教导蒙学的。

陈嬷嬷的话让杨时月回想起未出阁前——对待学问,她确实是带着敬畏之心的,读书习字时用了心也吃了苦,连祖父都曾夸过她的诗颇有几分灵性。

然扪心叩问之下,杨时月自认,她即便用心读书了,也只是读些隽雅的诗词,了解古来史事,从中品悟德行雅意,而从未想过要研习经义文章、参加科考乃至取得功名。

一来所求不在此,二来功名于女子而言是天方夜谭。

不仅是她,杨家的女子们,似乎也没听过有哪个立志于四书五经的。

“小风像她父亲更多一些。”杨时月应道。

莫看平日里多是杨时月管教着他们,可这两个小的,志向品性皆是朝着他们的父亲长的。

“倒也是。”陈嬷嬷应和道,“等辞姐儿年岁大些,再习女工也不迟。”

杨时月却道:“且看小风所喜罢,总之她是个品性好的,愿意学便自己来学了。”她的这两个孩子,都不是需要严管约束的那类,又道,“若是不愿意学,也可作罢……往后,我这个当娘亲的,替她留几分私心就是了。”

石桌之上,几株盆栽的茉莉花,盈盈素花骨,小葩似玉雕。

清风一吹,频频送香来。

杨时月笑笑,若有所指地感慨道:“总也有那知春而不绽,不愿斗芳菲的。”

……

夜色未降,裴少淮从州衙归来,一对儿女便又到他跟前比起了背诗。

小风今日下了一番苦力气,一口气背了七八首,略胜哥哥一筹,得了父亲的夸赞。

晚膳过后,屋内已备好沐浴的热水,屋内氤氲着一股朦胧的水汽,杨时月帮着丈夫宽衣的时候,复述了白日里小风的话。

她道:“志向是好的,可我也怕她是竹篮捞月。”

裴少淮穿着素色内衬,怔了怔,略一想又了然——两个孩子年已四岁,正是求知欲旺盛的时候。

“我省得了。”裴少淮应道,说了自己意见,“她若无心于学、不善于学,你我当父母的不能太过为难她。相反,她若有心于此,又尽心尽力,你我也不能拘着她。”

“人难免被世道所拘着,却不能被自己的心给拘了。”裴少淮分析道,“小丫头年岁还小,兴许还不懂什么是科考、什么是功名。”

在皇权的世道里,要凭空开设一个女子科考,是一件极难、甚至希望渺茫的事,但裴少淮也不希望就此堵了女儿的念想。

“妾身同官人想的是一样的。”

在给丈夫褪下内衬时,杨时月发现肩上压了两道紫青的痕,心疼问道:“官人肩上怎生了两道痕?”

裴少淮自己都没注意道,侧头一看,自嘲说道:“果然是力气活做少了,不是这把好手。”原来,今日到乡里巡看的时候,在一个老叟家里,正巧遇到了初夏的急雨,大家伙帮着老叟把晾干的柴捆抬进柴房里,裴少淮也搭了把肩。

他的身形有些瘦,倒也还是结实的,只不过没挑没扛过,肤质又偏白,才留了紫痕。

杨时月嗔怪道:“省得自个没做过力气活,还逞这个能。”

“当父母官,衙门里的事要做,百姓的寻常事也要做的嘛。”

杨时月取来厚巾帛,过了烫水之后,仔细给丈夫热敷了好一会儿,发现是右肩,又道:“等你下笔书写公文时,我看你还嘴硬不嘴硬。”

……

池蛙鸣初夏,疏星映朱窗。

裴少淮换洗好后,如往常一般到书房里看会书、处理处理公务。

不多一会儿,小风探了个脑袋出来,唤了一声:“爹爹。”

裴少淮将簿子放好,撂了毛笔,才应道:“过来罢。”

小风踩着椅子往上一蹬,坐在了书案上,与父亲相对坐着,动作娴熟很是连贯。

本是父女间的日常叙话,可裴少淮想起了妻子方才所说的话,便问道:“小风,你跟爹爹说说,你喜欢状元簪花,是因为想读书长见识,还是想科考当状元?”

小丫头晃着腿,道:“爹爹,这有什么不同吗?”

“自然不同。”裴少淮解释道,“读书是自己的事,以小风的聪慧,只要肯努力,必定能有一番学识学问,写得好文章还才名外扬。可若想当状元,是要参加科考的,一步步考上去。”

小风想了想,道:“我想和哥哥一起读书,像爹爹一样得状元。”

这个世道里,女子是科考无门的。

明白了女儿的心意后,裴少淮放缓言语,如实同小风说了现实,末了,道:“不管是扬才女之名,还是专程为你开设一科,让你的才智能够有处施展,这些都不是太难,难的是天下所有女子都能如愿,你能堂堂正正参加科考。”

裴少淮并不奢求女儿能听懂,但他还是说了。

“我就想得状元,明明今日我背书刚赢了哥哥。”小风噙着泪光道,“爹爹,就不能改了吗?”

“能改。”裴少淮点头,“但需要很久很久。”

“要多久?”

“等到爹爹头发白了、走了,等到小风头发也白了,还要往后。”

小风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很多话她听不明白,但她听明白了难以得状元。

看到女儿掉泪珠子,裴少淮心里一时软,险些要开口应承、许诺,但还是忍了下来。他把小风抱下来,放在膝上,同她说起了三姐、四姐幼时的事。

小风两眼留着泪痕,安静依在父亲怀里听“故事”。

她听完故事,似懂非懂,但心情好了许多,夸赞父亲道:“还是爹爹得状元最了得。”哄得裴少淮开怀大笑。

“你爹爹只是在世人既定的路上,走到了很远。”裴少淮点拨女儿,道,“但你三姑四姑,她们走了一条世人还没走过的路。”

看到外头夜已经很深了,裴少淮把女儿抱回房间,哄道:“夜深了,小风该睡觉了。”又仔细给她掖了掖被角。

今晚这些话,不能等小风懂了再去说,而应该是跟她说了,等她慢慢去懂。

……

翌日大早,裴少淮还在房里冠发,便听到小风过来敲门。

只见小风怀里抱着几卷书进来,撅着嘴对裴少淮说了一句:“爹爹,我想好了,我还是要读书。”

此话直接乱了裴少淮的心神,让他私心汹涌——缘何让他能有如此儿女,却又是在这样的世道里。

等到小风出去后,妻子替他把官服扣上、戴好乌纱帽,他才恍恍平复下来。

在去州衙的路上,裴少淮想明白一件事——这是女儿的答案,其实也是他的答案。

古来今往,世人所求的天下大同,等到裴少淮头发白了、身躯入土了,等到他的子孙也头发白了,兴许也只是稍显苗头。

难道因为如此便不去做吗?

……

……

南下的风,最早要等入秋才有,所以南巡水师迟迟不到。

水师未到,皇帝的圣旨却到了。

这日,燕承诏骑着快马来了一趟州衙,大步走入裴少淮的衙房,从腰带上抽出一卷圣旨,扔在了裴少淮的案上。

裴少淮没急着展圣旨,而是道:“燕缇帅也三十好几的人了,做事怎反倒没有以前稳妥了?”

燕承诏身上充分说明了一件事,再冷冰冰的人,在熟人面前也是有另一面的。

又道:“我记得燕缇帅以往之谨慎,即便是翻墙出宫,也满口说自己是宫外当值,不是无事闲游。”

“才过的三十,怎就成三十好几了?”燕承诏挑挑眉末,又言,“皇上来旨,我便不读了,裴知州自个看看罢。”

裴少淮依旧没有展开,猜道:“皇上宣我们初秋回京?”初秋是最末一趟南风。

“你早猜到了?”

“年初时,朝廷从山西长治抽调李大人赴任同知,我便猜到了。”裴少淮道。年初那个时候,诸事已平,开海进入平顺阶段。

长治县得名于“长治久安”一词,此地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能在此地任正官者,非能人不可。

长治县的知县往上再提一提,要么当了潞安府知府,要么回了京城,而朝廷竟舍得把这么一位能人千里迢迢调到闽地双安州来。

若只是为了给裴少淮找个副官,江南之地多的是六七品官,何须舍近求远从北地抽调,此事已显露了皇帝的心思。

从这段时日与李同知的相处来看,皇帝为裴少淮选的“接班人”也确实合适、稳妥。

再者,京外官三年一考满,京官六年一考察,今年岁末恰逢京官考察,皇帝许是对裴少淮有几分私心,便提早一两月让裴少淮回京了。

不然下回京官考察就是六年后了。

因为离回京还有段时日,裴少淮心头还没什么离愁别绪,心情颇为平静,他问道:“燕缇帅也一同回去罢?”

燕承诏点点头,但接着又说道:“不过,到了应天府后,要顺着水路往上走,去一趟武昌府。”

裴少淮神色一凛,武昌府不偏不倚正是那位楚王的藩地,去的人又是燕承诏,自然是关乎宗室之事。

他并没有开口问是什么事。

燕承诏看出了裴少淮的心思,主动说道:“虽有些不光彩,却也不是什么秘密,与你说说也无妨。”便简略地事情说了出来。

原来,自打太仓州那档事之后,皇帝发现楚王上位之心不死,便断了他私下串通的所有势力,让他有心也无力使。后又把楚王府里的官员,里里外外全换了个遍,牢牢盯紧了楚王。

楚王燕松被“囚”于武昌府中,已不成气候,便消停过了这么些年。

皇帝没再找楚王的麻烦,却不想楚王世子竟是个极不长进的,府里头自个生出了麻烦来。

楚王有个宫人名为刘七儿,殊色美貌,颇受楚王宠爱,荒唐世子趁着楚王不在,竟让属下把刘七儿骗到了自个堂中烝之……此为其一。

其二,世子在端午节游看龙舟时,又看上了青楼女子连幺儿,又瞒着楚王,令奴仆偷偷把连幺儿抬进了楚王府。

世子如此不长进,楚王知晓后,一气之下,竟把长史司的官员喊来,言说要上旨宗人府,废了他这个世子,父子间因此离了心、生了恨。

楚王欲处置世子院里的恶奴,不料被这些恶奴先一步知晓了,出言撺掇世子,准备在上元节观灯夜,趁着长史司不察,毒杀楚王,假意楚王是中风而亡。

到了这一夜,楚王在庭院雪洞里用宴,才尝了一口菜,发现味道有异,放下了筷子,打算传呼灶房里的人问话。

恶奴见事情生变,遂将楚王绑在了椅子上,手执铜瓜击打楚王头部。

等到楚王随从呼救,府上守卫、长史司官员赶来时,楚王已身死铜瓜之下。

更令人胆寒的是,众人冲入雪洞之时,世子竟手持长鞭,正在抽打楚王身骸。

裴少淮听完,只觉得浑身恶寒——都说皇家宗室无亲情,可楚王府里的这一事变,何止是无亲情,只怕是仇家都未必能有如此狠心。

“此事当真?”

“裴知州觉得玄乎?”燕承诏道,“楚王府的官吏都是换过的,他们岂敢瞒报,此事应该不假。”

稍稍平复心情之后,裴少淮又问:“燕缇帅此番过去,只是处置宗室之事?”

“圣旨里都有写,裴知州怎就不打开看看?”

裴少淮这才打开圣旨,当看到皇帝让燕承诏趁此机会,仔细清查楚王府的田亩,将其侵占的田地归还当地老百姓时,他才明白此事为何非燕承诏去办不可。

燕承诏又道:“户部的人已经从京都启程,应当比我先一步到武昌府。”

若论藩地,江南丰产之地皆无藩王,顺数下来,就属楚王就藩的武昌府最是物阜民丰了。楚王府事变,确实是一个清算田亩的大好良机,连楚王府都被清算了,那些大大小小的亲王、郡王,自也有清算的时候。

可以看出,皇帝下了很大的决意。

再结合少津上奏改马政、收回放牧草场,皇帝委派兵部、太仆寺去办,裴少淮对于当朝天子的贤明,又多了几分敬意。

裴少淮卷起圣旨,起身与燕承诏说道:“那你我便遵听皇上旨意,分头将此地未竟之事妥当安排好,再启程回京罢。”

“理应如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