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 第 192 章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 192 章

作者:MM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07 22:31:25 来源:奇书网

皇帝知晓裴家兄弟俩感情好,却不省得,这弟弟夸起哥哥来如数家珍。

“朕的意思是,伯渊能做出这番功绩,你这个当弟弟的是不是该追赶追赶。”皇帝说道,“朕宣你觐见,可不是要听你夸兄长。”

“微臣在追赶。”裴少津拱手禀道,“一直都在追赶。”

他没有解释如何追赶,而是道:“微臣与兄长同岁,却比兄长晚三年参加春闱,陛下莫不是以为微臣是故意的罢?”

顿了顿,又道:“少领三年俸禄呢……”

他就是追赶不上,才会比兄长晚三年。

“说正事,说正事。”皇帝摆摆手,就此打住这个话题,免得被裴少津带偏,问他要三年的俸禄,紧接着下令道,“船引之策,朕已经与内阁、六部正官廷议过,属实是个好新策。折子既是你呈上来的,此事便由你会同吏部、户部一同协办罢,朕的意思是,立马在福建布政司推行,不要耽搁。”

“微臣遵旨。”末了,裴少津不忘顺着方才夸奖的话往下说,“微臣一定全力办妥,尽力如兄长一般,让陛下省心放心。”

“得了得了,快去办事罢。”皇帝挥挥手道。

所谓船引,便是海商出海之前,必须先去官府报备,填写户籍、年貌姓名、船型、向往处所等诸多信息,一一具载,拿到出海的凭证。出海前,根据船引点验外携货物是否合规,归来后,亦点验载回的货物。

此举便于抽取船税,亦能防止不法之徒做那苟且的生意,买卖劳力,荼毒百姓。

裴少津告退,往外走时步子生风,乐乐陶陶。

他心里清楚,皇帝赶在这个时候,在闽地推行船引,等同于把市舶司的“出海权”给收了回来,兄长手里便又多了一锭筹码。

闽地世族垄断的货物又如何,只消他们拿不到船引,便没了“正统”的身份,受制于新权,再多的货物也只能压仓底。

当然,诸事相互牵扯之下,做事讲究时机。裴少淮先破开了闽南豪族盘踞的局面,掐了官商垄断,后才能推行船引之策;而非一开始便试图以船引之策去破除豪族门的勾结、联手。

眼下时机正正好。

裴少津走后,皇帝靠在龙椅后垫上,伸了伸腰,自言道:“裴家这两兄弟,嘿嘿……”笑笑没说下去。

整个人心情舒畅了许多。

“萧瑾。”

“老奴在。”

皇帝道:“去一趟兴龙宫,叫政儿下晌来一趟御书房。”

燕有政,正是当朝东宫皇太子,唯一一个成年了仍留在紫禁城里的皇子。

兴龙宫居于东一长街最北,有些偏僻,离乾清宫距离不短,萧瑾前去传旨,太子赶来,这一来一回的,确实要到下晌的时候才能面见。

“是,陛下。”

……

经书有言“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这个世道里,父子之礼讲的是“父为子纲”。

父待子严,不亵不狎。子奉父尊,毕恭毕敬。

寻常人家如此,官吏人家甚之,皇家宗室最甚。

所以,东宫太子觐见皇帝,比君臣更要君臣几分,鲜能见到那些所谓温情。

“儿臣叩见父皇。”太子行大礼、恭喊道。

“起身罢。”

太子端端站着,等着父皇发问,按照以往的惯例,父子间为数不多的见面,谈话大抵都先以“考校”为开始。

皇帝当年不受父皇待见,身为皇长子,却直到二十一岁才娶妻出阁,所以生子也晚。

廷下这位东宫太子年岁也并不大,瞧着未满三十,相貌不如皇帝那般严武,但也是身姿笔挺、容貌端正。只不过在皇帝面前略垂着头,显得有几分势弱。

“上回朕问你的,回去后思索得如何了?”皇帝问。

上一次面见,皇帝说,这朝中文武百官,熙攘一堂,一眼望去难分彼此,便问太子,臣子都分什么臣子,又当如何去用这些臣子。

考校的是君主驭权之术。

燕有政提早准备了一番话,应答道:“儿臣以为,朝中众臣可分忠、贤、能,忠臣一心事主,贤臣为民请命,能臣克难攻坚,此三者皆为难能可贵。一人身上,若能有三者其二,或忠贤,或忠能,或贤能,便可谓之为当世要臣,十分难得,应以大礼待之。忠贤能三者同具于一身,可遇而不可求。”

皇帝听了太子的答话,颇为满意,对照着忠、贤、能,心底浮现一道影子。

至于如何去用,太子接着答道:“用臣用其长而避其短,既知晓臣子的秉性,则不能过于求尽善尽美,苛责以待。譬如用忠臣者,虽任之心安,但行事未必得所期待;用贤臣者,为民做事却未必能得美名,时常受他人攻讦,则需袒护待之。”

太子显然有关注父皇平日的所作所为,他所答的话,正是皇帝日常用人的风格。

另有一番话,太子本犹豫要不要说,他见父皇心情颇佳,壮了些胆气,索性说了出来,道:“用臣正如修建楼台亭阁,贤臣为基底,贤臣伍壮,楼阁才能稳固;忠臣如外墙顶瓦,可替房内遮风挡雨,往往身死命陨也不惜;能臣如楼中高柱,最是安逸也最是瞩目,凭的是本事撑着房梁。”

果不其然,太子话音刚落,座上皇帝的喜色便淡了几分。

皇帝把其他人谴了出去,色厉辞严道:“朕同你说过,你身份不凡,身肩大任,理应把心思放在权术上,而不是放在这些旁门左道的消遣上……它甚至算不得是个消遣。”

太子有个癖好,便是观赏钻研宫中的亭台楼阁,甚至自画图纸,让底下人在兴龙宫里搭建起来。

他曾向工部要了各色建筑的图纸,也曾派人出宫,替他前往各地采风。

只不过这些事都被皇帝给按了下来,朝中大臣只能听闻些风声,而不知虚实,不敢妄加揣测。

皇帝语气放软些许,道:“不是朕想苛责你,待你身为国君之时,若是明晃晃地有所偏爱,身边臣子投尔所好,周边番夷供尔所喜,届时你还能否守得住这泱泱大朝?”玩物丧志不可取。

太子的头又低垂了几分,应道:“儿臣明白父皇的苦心,知晓错了。”

皇帝又道:“既有忠,便有诡,既有能,便有庸,既有贤,便有奸,你方才所答,还是太过安逸了些,眼光窄了。”皇城之内,京官不过数百上千人,可比外头复杂多了,皇帝接着说道,“若单纯只是诡臣、庸臣、奸臣,那也不难处置,难的是奸中带能,庸里有忠……你若是连其秉性都参不明白,又如何驭驶?”

语气虽然严苛,但确有几分深思熟虑在。

皇帝身为庶出皇长子,当年能斗过周皇贵妃和楚王,绝不是仅靠河西派的支持而已。

太子在底下端端听着,不敢插话。

皇帝问道:“刘瑞此人能而不贤,闽地作乱多年,明知如此,你可知朕为何还要派他接手福建布政使的位置?”

太子这次不敢贸然应话,思忖了半晌,才应道:“能者虽不贤,身居困境之下,为了一己安危,也会想方设法稳住局势,稳住了局势才有破除困境的可能。而委派忠贤而无能者任之,容易揣着一份‘好心’,把水搅得愈发浑浊,空口无力,最后只能以死谢罪,于民并无好处。”

“正是这样的道理。”皇帝颔首道,神色恢复了几分,又叮嘱道,“你不是想不明白,而是常把心思撂在了别处,回去后好好把心思收一收,平日里多琢磨琢磨朝中的这些事。”

“儿臣谨听父皇教诲,不敢有违。”

“你先回去罢,朕下次还会再问。”

“儿臣遵命。”

燕有政退下时,瞥见了父皇案上的棋盘,上头摆着残局,眼里流露出些许落寞之色,又很快掩了起来。

他退到门口时,父皇的声音又传来,道:“等等,还有一事。”

太子折返回来,恭听之。

“政儿,除了方才所说的忠贤能、诡庸奸,你以为家臣又当如何用之、驭之?他可比奸臣还要凶险。”

此话一出,太子立马跪地,兢兢道:“儿臣不明父皇何意。”

父皇年才五十余,说不上正值壮年,却也不是年高,东宫太子岂敢养什么家臣。

“你不必紧张。”皇帝说道,“方才忘了给你提问题,现下补上……这是朕下回见你时要考校的问题,回去后好生考虑罢。”

“儿臣遵命。”

太子退下时,神色疑惑凝重,很是复杂,不知是佯装的,还是确实如此。

看着儿子退出离去的身影,皇帝叹了口气——伯渊仲涯给的一番好心情,没到半日,又被自己搅得神伤。

皇帝切实经历了,所以愈是相信皇家亲情是奢望。

眼带落寞的不止太子而已,当皇帝翻开伯渊的书信、燕承诏的密奏,想起太子方才的敬而远疏、答话时的小心翼翼,他的眼底也透露出落寞之色。

好一会儿后,萧内官从外头回到御书房里,皇帝已经收拾好了心绪。

皇帝“突发奇想”道:“诶,自打裴博士入国子监后,朕是不是就没在见过他?”

萧内官愣了一下,没转过弯,一时没想起这位裴博士指的是谁。

皇帝没责怪他,笑笑解释道:“是伯渊仲涯之父,裴秉元。”

萧内官一下子想了起来,应道:“回陛下,景川世子辞官教书后,确有些年头没入宫了。”

国子监教谕、博士入宫次数本就不多,加之裴秉元平日里带着监生们外出历事,更是如此。

皇帝已经忘了裴秉元辞官折子上写了什么,却清晰记得满篇的爱子情深。

萧内官见皇帝有些踌躇,便建议问道:“要不老奴出宫一趟,宣世子进宫面见?”

皇帝“嗯”了一句,立马又道:“宣他进宫与朕叙叙旧事,这几年在国子监,辛劳他了。”话语越多,越是欲盖祢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