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 第 186 章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 186 章

作者:MM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07 22:31:25 来源:奇书网

此后半月里,裴少津日日入宫陪皇帝下棋,半日四五盘,双指夹棋都快磨出了茧。

皇帝命他不许让棋,于是乎,皇帝每每深思熟虑地落棋,片刻后,又漫不经心地悔棋。

可谓是“举一反”。

这让皇帝格外怀念与裴伯渊下棋的日子,势均力敌,各不相让。

君臣二人一边下棋一边闲叙,皇帝言道:“陈功达这个老顽固,已经番五次跟朕说,让朕把你调到兵部去做事,仲涯,你如何考虑?”

兵部陈尚书属意于裴少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少津自己也有耳闻。

夫子十数年所教,令裴少津知晓,纸上谈兵可以逞一时之能,终究难以长远,他若想好要走兵部这条道,理当先出去历事,再入兵部。

如此才走得稳当。

裴少津遂应道:“未曾见过关城镇守之险要,微臣岂敢贸然言兵家之事?”

皇帝听后笑笑,很是欣慰。

他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打趣道:“朕听闻,你这几日入宫,车马喧喧而过街,动静很不小。”

裴少津则实诚应道:“兄长身在危难之中,当弟弟的本事不够,只好趁下棋之机,借陛下的威势替兄长解解围。”

“你这是怨朕没替伯渊开脱?”

“微臣不敢。”裴少津神态正经恭敬,可嘴里却道,“兄长又没做错什么,陛下如何替他开脱?”

“你倒是比你长兄更敢说。”皇帝评价。

裴家这两兄弟,性子看着迥异,里子却是有些相似的。

裴少津的棋子伴着皇帝的话一起落音,一棋当关,片白被围,皇帝赶紧捡起黑棋扔回裴少津的盅里,喃喃道:“说着正事你怎么就把棋给下了?不作数不作数。”

而乾清宫外,不少臣子告见,只能齐齐在庭外候着,别无他法。

任凭是谁来了,萧内官都是笑盈盈应道:“陛下和裴给事中正在商议要事,请大人在殿外等候宣见。”

……

河间府棉花织造坊里,新棉白似雪,弹棉软如云,织妇忙碌碌,机杼声匝匝。

以河为力,巨型纺纱机绕出团团细纱,以人为力,飞梭织布,积尺成匹。

往时两日也难织出一匹,眼下只用半日,出布量不言而喻。

裴若竹夫妇担心耽误弟弟的大事,特地出了京都来了河间府,现地看看进度。

一批批素布送入染坊,染成天青月下白,或是春日桃花绯,晾干场里,各色棉布随风律动。

裴若竹看到仓库中近乎堆满各色布匹,这才放心,吩咐人道:“到林府知会林家大舅哥一声,船队可以动身前来装货了。”

整整十万匹新织的棉布,要赶在十月前送到双安州,万万不能耽搁。

自打织造坊的棉布打出名号后,这两年,越来越多的晋商、徽商千里迢迢来订货,织多少都能卖出去。今年,为了给弟弟留足十万匹的棉布,裴若竹婉言拒了其他单子,一心为裴少淮赶制棉布。

她让布商们七月以后再来,六月以前无布可出。

……

六月瓜藤长,长夏荷花香。北地的六月,南风紧,北风少,大船沿运河南下,往往要等候多时才能遇到北风,比冬日里要费时许多。

河间府郡城里,运河渡口外,几十艘平头大船停靠在堤岸边,使得宽敞的河面显得有些拥挤。

船上高杆悬挂的,正是林家的旗号。

源源不断的布匹装载上船,压得货船吃水渐渐变深。十万匹的棉布,几十艘大船,本是个大动静,但裴若竹、林远选在河间府装货,行事低调,京都里并无几个人注意到此事。

傍晚时候,好不容易等到一阵北风,先是十艘船驶出渡口,沿着运河一路南下。

剩下的船只,则要再过几日,等下一阵北风吹来再出发。

这是裴少淮信里特意叮嘱了的。

……

与此同时,双安州里,时机成熟,开始轮到裴少淮执掌局势。

海贼头目徐雾被捕的消息,不必特意外传,早已满城小道消息,闹得整个闽南人尽皆知。

也不必杜撰故事,老百姓自发“编造”的,才足够精彩。

泉州郡城里的百姓,十分拥护自家知府,把这份功劳给到谢嘉头上,以讹传讹,越传越广,正合裴少淮之意。

逡岛上,一群没了头目的贪狼窃鼠、泥猪癞狗之辈,根本无需期待他们有什么“侠肝义胆”——先是传要举全岛之力攻打嘉禾卫,救出岛主,结果那两两的贼船,还没开进双安湾,刚见嘉禾卫的乌尾大船,便折返逃得没影。

又说要拿下泉州府知府,好好讨个说法,结果岛上的二当家、当家、四当家个个心怀鬼胎,领着各自的“弟兄”闹起了内讧。

整个逡岛上,不攻自乱。

眼下裴少淮忙着应对粮食之事,无暇攻打逡岛,便不管不顾,让他们先狗咬狗、溃不成敌。

这段空档,也当是给岛上的贼人一个“迷途知返”的机会,等裴少淮腾出手时,这“返航归家”的机会便就没了。

……

双安湾,码头选址处。

大片的空地已经打理平整,但还未来得及修建一砖一瓦,空旷旷的。夏日野草疯长,这几日无人掇拾,此处又显荒芜迹象。

岸上野草莽莽,海上风浪茫茫。

五六月,开始吹南风的时候,最先驶入双安湾的,不是齐、包、陈家的商船,而是潮州府粮商们的船只,船只有大有小,粮食有多有少。

都是奔着挣银子来的。

裴少淮没有压米价,整个闽南米价高出外地四倍,这样的厚利之下,纵是千难万阻,也会有商贾冒险运粮而来。

市场里,能逼停粮商脚步的,唯有“无利可图”。

有了潮商运来的这批粮食,各州各县的民慌民乱缓和了许多,米价也有所回落——从四倍回落到两倍。

只是,虽有回落,但如此米价,贫苦之家依旧买不起、吃不起,迫不得已,只能以一碗饭的钱,去换一碗粥的米。

所幸,双安州的商队这时归来了。

没了倭寇的袭扰、海贼的拦劫,又有嘉禾卫战船的接应,商队的海上归途很是顺畅,没曾遇到任何凶险,顺利带着满仓的粮食归来。

海湾里,浪涛不惊,归港的船只如归巢的鹭鸟,依时有序地停靠进来。

船舱里,麻袋相叠,一打开便能闻到一股谷物的闷气,直叫人想打喷嚏。脚夫们连夜忙活,把粮食扛下船,再用牛车、马车运回城里。

百姓们看见这一车车的粮食,也就心安了。

位族长终于明白,去岁出航前裴知州为何一再嘱咐他们——全部商船尽运粮食回来。

知州大人果然料事如神、运筹帷幄,早一年就猜到了对家的手段。

翌日,同安城、南安城里的粮铺开仓卖米,米价只比往年高了一成,价格公道,只挣个辛苦钱。

周边县、州的老百姓纷纷涌向双安州买米。

有奸商想要积货,再次炒高米价。

岂知裴少淮不但没有出手阻拦,反倒让齐、包、陈家继续加大投放粮食——大有“你敢买,我便敢卖”之势。

双安州码头外,归船不断,每一船皆是满载粮食,谁也猜不准这样的商船还有多少。

谁也不知道裴少淮手里掌控着多少粮食。

裴少淮投放得越是豪横,对家越是心虚,毕竟只要挨到月秋收,去年的米就成了陈粮——不值钱了。

积压在仓里只会赔钱。

不足半月,闽南各地粮铺不再兜米不卖,米价也渐渐回落到寻常价格。

毕竟,闽南不是没米而闹粮荒,而是有人故意压着米仓而闹粮荒。

只要有粮食不断涌入,这个局自然也就破了。

……

米价虽已回落,但“局”还未破完,裴少淮尚不能懈怠。

米价只是对家九连环中的一环。

这日,裴少淮穿着一袭寻常衣袍,特地上街探访民情,以作应对。

裴少淮记得,因为双安湾“开渔”,去岁的这个时候,早已吸引大量内陆商贾涌进同安城,他们带着瓷器、丝束、纸张、茶叶等紧俏货物而来,期待能谈个好价格,整个城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夜里灯如白昼,彻夜喧嚣不停。

而今年,因为大家族设卡阻断水路、桥梁、山路,内陆商贾无“路”可走,被限在内陆小城里出不来,使得货物不畅。

于是乎,同安城街上只见空客栈,不见商贾来,冷冷清清,不复去岁繁华。

大街上,排队买米的百姓少了许多。之前是无米可买,现在是无钱买米。

裴少淮看见,有百姓拿着泰德钱肆的票号去买米,一贯的票号只换得几斗米。甚至有的粮铺直接挂出牌子,只收铜钱银币、银两,不收宝钞、票号。

钱肆失信之后,造成的是票号急速跌值,而后果却要是百姓自己承担。

裴少淮继续往前走,他看见粮铺后门新运来几大车粮食,店伙计正准备花钱请脚夫卸米袋、扛进店里。

往时,这种卸货的活计,工时短,挣得不多,一般没什么人愿意干。卖力气的人,都喜欢到码头去寻活,一干干一天。

而今日,一群肤色黝黑的汉子坐在街边青砖上,半蹲半闲聊。他们看到粮车驶来,闲聊声戛然而止,蹬一下站起来,没等马车停下便围了上去,抢着要接活。

这些汉子长得不高、也不壮,甚至有些瘦,上身只套了件麻布马褂,一瞧就知道是靠力气养家的。

这城里,眼下是人多活少。

粮铺的活计起了歪心思,抛下一句:“谁的叫价低,我自然就请谁。”

一阵哄抢叫价后,外围一个矮个子举着手、蹦着喊道:“我只收七个钱!”

不抵往时分一的工价。

其他人回头,对他怒目而视,抢活计归抢活计,可同行工友这样压工价,他们卖力气的,哪还有活路?

矮个子神色躲闪,知道自己不地道,低着头细声道:“几位大哥就让给我罢,家里老娘还等着买药吃……”

其他人摇摇头,纷纷离去,重新坐回道边青砖石阶上,看着矮个子费尽力气,一袋袋把米卸下来、扛进粮铺。

纵使他领到了这份活又如何?七个钱卸车米,吃饭钱都不够,谈什么买药?

干完这一单,莫不成六个钱抢下一单?

这样干活,是会死人的。

若是像往年一样,各地货物源源不断流入闽南沿海,不断卸货、装货,只怕是找不齐人干苦力,岂会有脚夫找不到活干?

在裴少淮见不到的地方,失了活计的老百姓,又岂止眼前这群脚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