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 第 155 章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 155 章

作者:MM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07 22:31:25 来源:奇书网

散朝之后,文武百官依序退下。

裴少津仔细规整早朝记录的文稿,接替他轮值掌记的同仁走来,两人交接一番后,裴少津三日当值结束。

出了乾清宫,裴少津折向西走,打算去六科找大哥聊一聊,再回翰林院。

半道路过回廊,听闻有官员边走边商讨早朝之事,放眼看过去,是都察院的几位御史和六科的几位给事中。言官间门正常交换意见,他们没有太避着外人。

于是叫裴少津听见了几句话。

有人道:“依我之见,早朝之事没有对错之分,争的只是先后罢了。”

“袁大人何出此言?”

那人应道:“国库充盈之时,征徭役、修边墙、御鞑靼,何错之有哉?举国之力,开海通商,驱逐倭寇,再现宋时富裕,又有何错哉?皆是无错,则看谁人在先,谁人在后。”他以为,裴少淮出言相争,是担忧大修边墙牵扯朝廷财力,会耽误开海。

又道:“是以,五日之后的廷议,无非是看大家站在谁的一边,陛下如何抉择。”

这番论断令其他几人赞同。

有官员略带疑虑,说道:“诸位也见识过,这位小裴大人有些本事在身上,最擅当廷辩驳,又颇得几位阁老赏识,我瞧着他未必会占下风。”

“出了春,他便南下福建布政司了,再是擅长谏言,又还能辩驳多久呢?”

这朝廷里,还是京官近水楼台先得月。

声音渐渐远去,裴少津先是怔怔站于原地,心间门腾地燃起一股怒气——兄长若是有心争此先后,岂会自请外派?最后那句话更是有些“人走茶凉”的幸灾乐祸在。

裴少津继续往前走,步子愈来愈慢,似乎想通了什么,忽的一转身,改向太仆寺衙门走去。

当值之后,本应休整几日,裴少津却日日往太仆寺跑,又回国史馆查阅了许多古卷资料。

……

五日已过,翌日早朝便是廷议了。

这夜,裴少津来到兄长的书房,大哥正好在准备明日廷议之事,裴少津看到纸上只列了寥寥几点,不过数百字。

大哥神情坦然自若。

裴少津见兄长这般轻松,他也跟着轻松了几分,问道:“大哥这是胸有成竹了?”

“不是我胸有成竹。”裴少淮应道,“而是我相信两位尚书明日能拐过这道弯,明白我话中的用意。”

他紧接着解释道:“两位尚书既能揣摩出长冬对北疆之地的影响,未雨绸缪,心系大庆安危,我与他们之间门则非背道而驰,同道者之间门,只会愈争愈明晰。而且陈尚书说得没错,我未曾去过北疆,这是我的短处。”

毕竟,再好的谋略、主意,脱离了实际的境况,也难以成事。

裴少淮求的是双赢。

“弟弟受教了。”

裴少津回到自己的书房,取出这几日准备的书稿,又默读了一遍,心中亦有一番打算。

谁说大哥南下福建之后,就难以在朝中发声了?

……

……

翌日早朝上,少淮少津两兄弟一同上朝,裴少淮是工科给事中的身份,而裴少津是以翰林院观政士的身份上朝。

早朝事了,胡阁老开始组织廷议。

王高庠、陈功达两位尚书身后站着泱泱一群言官,而裴少淮这边只有寥寥数人,对比明显。

皇帝发令道:“诸位爱卿,开议罢。”

吏部侍郎率先发声,列举了修建边墙之利,言道:“禀陛下,边墙非垒土成墙而已,沿边还设有堡寨、关隘、烽堠和驿站等,此类工事,战时利于戍守,闲时可以屯种,已在北疆沿用两百余年,屡次抵御北元南侵。此等利国利民的大事,何须再议?”

又以河套榆林边墙为例,言道:“十余年前,鞑靼大酋联纵各部,企图从河套一带破入中原,正是陛下坚决下令修建榆林边墙,才借河套地势,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态,逼退了鞑靼骑兵。”

这榆林边墙确实是当朝天子的一大功绩,所以吏部特意屡屡提及此事。

其他言官纷纷附议。

吏部侍郎继续说道:“九边军民商贾与鞑靼各部私下交易,此举有违大庆律例,依照律例行事、斩首示众,微臣以为并无不妥。”

这一番话,把天子功绩和大庆律例作为“挡箭牌”,足以给裴少淮施压。

裴少淮心中已有应对之言,正打算辩驳,却见弟弟从后头走上前,禀道:“陛下,微臣有话要说,恳请参加廷议。”一身青色官袍,与兄长一般,在一众红袍的映衬之下,格外显眼。

身无言官之职,本只能旁听,若想开口,则要皇帝许可。

声音带着些颤腔,背影亦有些发抖,裴少津准备了好几日,但身临圣前,要与百官辩驳,难免还是紧张。

毕竟他入朝才几个月。

“准。”皇帝应道,目光期许。

裴少津起身,退至兄长身旁,低声说道:“大哥,才刚刚开始而已,先由弟弟来罢。”由他先帮大哥应付这位侍郎大人。

裴少淮低声回应:“嗯。”

兄弟二人并齐站在一起,自然而然生出一股气势来。

裴少津应道:“自大庆建朝以来……”自觉得声音不够洪亮,顿了顿,放大声量重新说道,“翻阅大庆实录,自建朝以来,大庆大征徭役,兴修边墙一共三十余次,而受北元人南侵不断,大战十八次,小战三十七次,边墙御敌确实发挥了大作用。”

然后话锋一转,说道:“边墙越修越高、越修越长,理应御敌作用越来越大才是,而事实是,鞑靼各部南侵次数愈发密集,屡屡冲闯得逞。就拿河套一带来说,鞑靼大酋为何能袭扰十数年之久,实录有言‘因鞑靼大酋略有独霸草原之势,骑兵众多,冲闯极快’。”

裴少津反问道:“侍郎大人是否想过,边墙确有防御之能,但已达极限,再如何翻修增高,也难抵御鞑靼合力冲闯一处。又是否想过,若是修边墙真能压制鞑虏,为何边墙修成,鞑靼之患却源源不止。”

言下之意是,也许翻修边墙根本不能压制鞑虏。

不停防御,治标不治本。

兄长要提出来的,才是长远之计。

裴少津一番话说完,没有抬头去看皇帝的反应,反是回头看了看大哥神情。他见到大哥露出赞许的笑意,心中更自信了几分。

兄弟二人都有一个优点——用事实说话。说出来的话有底气、不虚。

这是段夫子、南居先生苦心教导下,养成的气度。

皇帝微微颔首,言道:“裴爱卿,你继续说。”让裴少津把话说完。

“微臣遵旨。”裴少津继续言道,“实录记载,一年间门修成榆林边墙,朝廷征收徭役四万名。而大庆九边绵延数万里,需要翻修的边墙数十倍于榆林边墙,若想数年间门一一翻修,恐怕要征军民数十万、乃至百万……浩浩荡荡翻修边墙,且不说要耗去多少白银,单论徭役之重,届时何人去开荒垦田、何人事农桑织布衣,民心不稳谈何御敌?”

他接着假设道:“若是只着重修几处,鞑靼各部自会选择其他未修的隘口冲闯,如此一来,修与不修又有何异?”

裴少津这几日去太仆寺、国史馆翻看古卷,为的是便是这些数据。

裴少淮适时站出来,道了一句:“臣附议!”他全部认同弟弟的观点。弟弟能够提出“边墙抵御的效能已经饱和”这样的观点,着实让裴少淮有些吃惊,更多的是欣喜。

仅仅三个字,给了裴少津莫大的勇气。

裴少津提出“兵屯”练兵懈怠一事,说道:“兵屯兵屯,先是为‘兵’,后是为‘屯’,而非普通的边民百姓。现如今,许多北疆官兵以为职责在守、在种田产粮,长久疏于练习火炮兵器,战力年年骤减。若有朝一日,鞑靼来犯,莫非要让他们提着锄头铁锹去御敌?微臣以为,若是兴修边墙让边关官兵心生懈怠,则得不偿失,若想屈敌,靠的是雄兵战力,而非一墙之隔。”

这一番话,也正正说到了裴少淮的心坎上。

裴少津说完,大殿之内沉静了数息,文武百官怔怔然,一时间门想起裴少淮当年辩驳“银币”时的气势,一样有理有据、底气十足,没有丝毫的怯意在。

这一番话,不仅把吏部侍郎的话给反驳了回去,更是为裴少淮抛出新政策打下了基础。

果然是一门双星两兄弟,皆是学识深厚、见识远大的才俊。

有人想到,将走一个裴少淮,又来一个裴少津,只怕裴家这“舌战群儒”的传承断不了,心间门不免讪讪。

吏部侍郎并不服输,反问道:“且不论这修边墙一事,那禁止边关买卖,总是没有错的罢?裴大人有何要说?”

裴少津还为提及边关买卖。

他往后退了一步,把位置让了出来,因为他知晓,接下来是大哥裴少淮的时间门,大哥会顺势提出“以市代战”的见解。

裴少淮默契往前一步,站在弟弟方才的位置上,应道:“侍郎大人只能见到大庆的米粮海盐流入北元之地,却没见到鞑靼各部亦有商物流入我朝境内?”

这是一件双方互利的事情,不能单方面去看。

吏部侍郎嘲讽问道:“裴给事中是觉得,要无视大庆律例,默许商贾私下买卖?”

“不敢。”裴少淮转身朝向皇帝,说道,“微臣意思是,朝廷应规整北疆交易,以互市之道牵制鞑靼各部,使其分而不合,依赖于大庆,从而守得边疆安定,为大庆百姓谋利。”

“裴给事中不免太高看商贾之道了。”吏部侍郎说道,“与北元人交易有何好处?裴大人是想用粮食来换他们的马匹?可惜鞑靼各部没有那么傻。”

北元从不肯把草原马匹买予大庆人,生怕大庆训练骑兵。

连买匹种马都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