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 第 128 章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 128 章

作者:MM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07 22:31:25 来源:奇书网

不枉这两个月的苦心经营,也不枉张尚书“告假十五日”相助,裴少淮这番隐喻上谏,取得了初步成效——皇帝下定主意修改朝贡贸易之策,以免四夷每年浩浩荡荡而来,朝廷供吃供喝,劳民伤财。

随后,皇帝趁热打铁,与众臣子商议当如何修改此策。

有人言,既是劳民伤财,不如直接收回颁赐的信符金牌,取消了万朝来贡,免得年年兴师动众。

亦有人言,怀柔之策重在立威,虽朝廷有所折损,但不能废了祖规,断了与各藩国的友好往来。

有人则建议,不如朝廷直接列出贡品的价格名录,诸藩国若有意,便可继续进贡。

裴少淮稍观察了皇帝的神情,可以看得出,皇帝既不想做冤大头,年年掏国库银两做亏本买卖,也不想与四夷藩国直接绝了往来。裴少淮心中酝酿了一番,站出来言道:“禀陛下,微臣以为,凡事一弊生则有一利起,朝贡若是直接禁罢,则大庆与诸藩国无所通,无益于国力。微臣以为,应取其利去其弊,重贸易往来,轻怀柔恩赐。”

“轻怀柔恩赐,即不再厚往薄来,朝廷不奢靡招待,船马不劳力运送,天子赏赐有度。”

“重贸易往来,准许使臣携带足量的物件到大庆内交易,至于价值几许,能卖出几成,他们从大庆回购什么商品,此事交由百姓来抉择。倘若舶来品物美价廉,利于民生,任由百姓购置又如何?倘若大庆所造之物,颇得四夷藩国喜爱,则百姓农忙之余,可事作坊生产,多了活计。”

且不说丝绸、茶叶、陶瓷这些常年畅销的,单论铁锅、纸张、毛笔……这些日用的,大庆人与四夷藩国做生意就不会亏本。

有臣子站出来驳问道:“依裴给事中所言,若是没了恩赐,四夷藩国还会长途跋涉到大庆来?”

裴少淮没有论因果,只道:“若是没了恩赐便不来,自也不必再来了。”

又问:“大庆的海船愿意下东西南洋,东西南洋的海船岂会不愿意来大庆?”

第一句话是交往之道,第二句则是利益之道。

让裴少淮没有想到的是,首先站出来赞同他的人是裴珏,只三个字:“臣附议。”面上并无太多表情,叫裴少淮不知这位叔祖父打的什么主意。

徐大人、杨大人碍于身份,不便多言。接着又有刑部、太仆寺、太常寺、鸿胪寺等站出来帮言。

皇帝言道:“此事由礼部汇今日众人所言,拟定四夷往来新策,重贸易轻进贡,再呈再议。”皇帝取用了裴少淮“重贸易轻进贡”之言,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四夷可自由往来大庆行商,全线开海便不远了。

从御书房出来后,户部尚书一直咬牙强忍着,不敢在乾清宫里晕倒,每走一步都颤颤巍巍,直到出了乾清宫,才扶着宫墙栽倒下去。

最后只能由内官将他抬去了太医院。

裴少淮见到这一幕,并无闲情感慨户部尚书为官不易,他只想到,邹阁老辛辛苦苦立起来的户部,竟被叛徒门生拱手送给了河西派,河西派推了这么一个不知税例、不悉民户的人上位……邹阁老若是知晓了,会是何等伤心生怒。

他还想到,户部关乎百姓民生,却有这样的人居于高位,只懂拉帮结派搞党争、研官道,不懂做实事兴民生。

也不知百姓这几年因为户部尚书的无知无能多受了多少罪。

六部缺了一部,高位有空缺,只怕接下来的廷推又是一番你争我斗。裴少淮身为给事中,手中有廷推权,自然不能置身事外。

他也不会置身事外。

……

今日御书房一事,耗去了大半日,此时已日头偏西。

裴少淮没回六科,而是先去了一趟礼部。今日之事因他而起,礼部受牵扯颇大,对于徐大人,他总是有些不好意思在的。

他进入礼部衙门,发现礼部官员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鸿胪寺官员协同做事。

“徐尚书。”

“裴给事中请坐。”

两人私下以伯侄相称,但在公府,还是以职务相称更合适些。

徐大人猜到了世侄的来意,笑盈盈道:“裴大人不必有虑,都是你我早前就料到的事。”

又轻松道:“你做了我多年未做成的事,若论惭愧,理应是我才对。”

“下官受之有愧,后头还需徐尚书替我添补窟窿。”

此非谦言,凡事难得万全,再好的谏言也有遗漏之处,需要及时填补。

譬如说,四夷藩国中,除了海外小国,还有周边陆地接壤的小国,两边互市通婚,很难完全界定疆线,若是不安抚好这些陆上小国,若是动乱则苦了边民。

再譬如说,虽有藩国投机取巧,屡屡以次充好,只为了的朝廷赏赐,但也有不少藩国规规矩矩,带来的货物皆是大庆紧缺的。这两种情况要区分对待才行。

徐尚书正善于此道。

“分内之事而已。”徐尚书应道。

裴少淮再次意识到,良策固然重要,但若无明君相识,无长辈、师者相持,也难有实行之日。看似是裴少淮进谏有功,实则徐大人常年接待使团,考虑更加全面,愿意默默兜底补漏,更是难得。

裴少淮起身,恭敬诚意作揖行礼,言道:“徐尚书高崇,晚辈受教。”

正巧此时,鸿胪寺来人邀徐尚书过去,说是商议如何赏赐贡品,也就是如何把贡品转手送出去。

“裴大人可有兴趣同往?”

“荣幸至极。”

在鸿胪寺里,裴少淮看了各藩国的进贡礼单,果然是良莠不齐。

送宝石、玛瑙、珊瑚、乌木的,属于讨好皇室,送香料、药物、皮毛的,数量不少,是为了交易。

进贡离谱的,除了暹罗的碗石、倭国未开刃的腰刀,还有苏禄国的海螺壳,扶南国号称开过光的菩提树叶、佛骨,南安国的竹竿子等等。

数页纸的贡品中,大多数藩国唯有第一页的物件看得过去,后头列举的,多是土布竹绢一类不值钱的。

商议过后,那些大庆确需的物件,价格还算公道,便留下来了。

其余的物件,找个合适的由头,以皇帝之名赏赐给各藩国使臣。

譬如苏禄国距离大庆颇远,海上风浪无常,需要重物压船吃水,才能保证船只平稳航行,那就赐他两船暹罗的碗石,保他航行平安。

又如倭国、暹罗国佛缘颇深,正好把扶南国开过光的菩提树叶赐给他们,还要劝这虔诚的两国千万不要抢,平摊分配。

听闻暹罗盛产大椰,树如棕榈,采果不易,不如把安南国进贡的又长又直的竹竿赐予暹罗,帮助他们采摘大椰。

当然,这些只是其中的趣谈,若贡有用之物,自然也赐值当的物件,礼部和鸿胪寺分寸拿捏得很准。

其后几日,徐大人游走在会同馆里,与各方使臣相见,妙语连珠,把皇帝的意思都一一传达了。

徐大人把一对孔雀送到李朝使馆中,朝鲜王世子连连出来迎见,他数次率队到大庆朝拜进贡,说着一口有些瓢嘴的官话。

世子因为僭越穿了四爪团龙的衣袍,刚被皇帝下旨斥责,所以神色略有些慌乱,担心因此得罪皇帝,失了大庆的庇护。

世子见了徐大人,试探问皇帝对李朝的态度。

徐大人乐呵呵宽慰他道:“臣子被天子训斥是最常见不过的事,往后多注意衣制即是,不可再犯。”

又言:“陛下念李朝忠孝,特赐孔雀一双,供朝鲜王平日观赏。”

听到皇帝有赐,世子松了一口气,高兴应道:“天子所赐,必奉为国鸟。”

世子又低声问徐大人:“徐尚书,亲王的五爪龙服……还有无一丝希望?请尚书大人明示。”

大庆赏赐亲王的五爪龙服,才能凸显李朝和其他藩国的不同,更受隆恩。

徐大人认真道:“李朝既要学大庆的官制、礼制、衣制,便应好好学,岂能三天五头出差错,屡屡显露僭越之态?如此,天子又岂会赐五爪龙服?”

五爪龙服再往上,就是皇帝的五爪金龙袍了。

“只是疏漏,绝非有意……”

徐尚书严肃道:“我从没听说过,孙子敬奉祖宗还能出现疏漏的,家礼不拘,何谈国礼?”

“我必转述父亲,还望尚书大人息怒。”世子连忙道。

徐大人很快转回笑盈盈之态,说道:“衣袍非云纹锦簇而已,衣制之礼讲究的是正统传承。”

几句话下,既安抚了李朝世子,也敲打了他,明明白白传达了皇帝的意思。

……

上元节前后,京都城里的藩国使臣愈发多了起来,都想趁着上元节出售货物。

这日,裴少淮在贺相楼用完午膳,长舟结账时,递了一枚五钱的银币给掌柜,裴少淮看到掌柜取出几块碎银,带着歉意说道:“酒楼暂缺银币,只能找以碎银,劳烦老爷得空到官家钱庄换一下银币。”

裴少淮迈出的步子又收回来。银币发行一年有余,在大庆内流通顺利,贺相楼这么大一家酒楼,怎么会缺了银币呢?

“这是缘何?”裴少淮问道。

“官老爷有所不知,近来京都城里多夷人,见了大庆的银币,十分稀罕,与夷人做生意时,大庆银币一钱可抵一钱二来用。”掌柜应道。

裴少淮了然,同等是一两银子,大庆银币比夷人手中的银块更值钱,百姓用银币可以从夷人那买到更多货物。

如此利差之下,大庆百姓自然聪明地把银币收紧,或者有人故意囤积银币,流通自然就慢了。

不过这只是一时的,夷人走后就好了。

让裴少淮看重的是,银币已经开始流通到更远的地方。

或许今年的朝贡,也可赐少许特制银币出去,让其随风随船远去,流通到更远的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